话说卢溪石

江离辟芷

<p class="ql-block">  《云林石谱》三卷是宋杜绾撰。绾字季扬,号云林居士,山阴人,宰相衍之孙也。是书汇载石品凡一百一十有六,各具出产之地、采取之法,详其形状色泽,而第其高下。是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是我国古代记载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石谱。所载一百一十六种石品中,按其所出产省份来分,江西最多,载有十七种;其次为浙江,十六种;第三是湖南,有十种。江西十七种古代名石依次为:九江湖口的江州石、袁石(二)、古袁州的卢溪石、吉安的吉州石(二)、樟树临江的何君石、高安的蜀潭石、鄱阳的洪岩石、萍乡石、修水的修口石、新干的箭镞石、赣州的上犹石、婺源石、上饶铅山的石绿、玉山石、分宜石。江西十七种古名石中,又有六种产于古袁州(含今宜春、萍乡、分宜),即:袁石(二种)、卢溪石、蜀潭石、萍乡石、分宜石。</p><p class="ql-block"> 《云林石谱》上卷所载第二十六种石头便是“卢溪石”:袁州石出溪水中,色稍青黑,有嵌空险怪势。大者高数尺,鲜有小巧者。唐卢肇隐居溪侧,草堂前立一大石,高丈余,三峰九窍,甚奇怪,自谓“卢溪石”。崇宁间,欲辇置内府,以石背多有前人刻字,语或时忌,遂止之不用(差一点也成花石纲了)。</p><p class="ql-block"> 卢肇在唐武宗李炎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状元及第,是江西第一个状元。他是宜春县文标乡人,他老家的具体所在地在今分宜的杨桥乡观光村(分宜在宋朝时才划原宜春县的文标等八乡立县)。现该村有状元桥,在暮云(木叶)坳还有卢肇的墓。</p><p class="ql-block"> 不难理解,《云林石谱》所载的“卢溪石”包含了两层内容,一个是泛指卢肇家乡袁州的溪水石;一个是专指,是名人石,即“卢石”。</p><p class="ql-block"> 卢肇毕竟是江西的第一个状元,其特有的人格魅力所致,卢石,在宜春的史籍中被谈论了八、九百年。</p><p class="ql-block"> 卢石,是块嶙峋漏白的石头,石身满布细微皱纹。它宽三尺,高一丈六尺多,竖起来像石笋,又似“鲸牙与龙角”。中腰地方变小稍弯曲,还有好些小洞。因此说它有“三峰九窍”。它俏丽超阳朔,峻险似嵩(山)华(山)。这石肯定是块太湖风景石,大概跟现在上海豫园里那块高一丈三尺、重一万余斤、上有七十二孔、孔孔漏水通气的奇异太湖石(玉玲珑)差不多。古人实在太浪漫了,特别是对凹突有窦的地方,简直神化了,说它“润欲能迸泉,时见微云歇”;“弯环幽窦莫敢探,恐有乘龙飞霹雳”。</p><p class="ql-block"> 这是卢肇的遗物,是他在歙州任刺史运回宜春家里的(现宜春城北原宜春县学那里)。后房子倒塌,埋于瓦砾中,仅露出三、四分在外面。二百年以后,就是在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袁州太守祖无择前往吊古发现,便动众把它挖出,运往东湖(遗址在今宜春化肥厂一带)。为此,祖无择还曾大做文章纵情美化渲染,招揽人去观摩。梅尧臣等学问家也以诗词唱和,并用王羲之、米南宫书法,把“第一峰”等警语镌刻在石上。到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州守张南轩(理学家)又构介亭把石进一步装点美化,并改卢石为介亭石。到清代,因东湖水枯竭,东湖各种楼阁亭榭也相继塌圯,便把这石移至府学门首,作为古董继续保存下来。直到解放,据说这石头还存在,只是后来不知弄去作何用了。现从旧宜春县学那里搬来而竖在宜春公园里那块石头,它不是真正的“卢石”,而是“卢溪石”,是宜春本地的盆景石。因它形状与卢石相仿佛,便曾冒称卢石,将它植于旧宜春县学门首以壮观瞻。</p><p class="ql-block"> 这块石头,可算宜春一个宝贝。北宋崇宁年间,宋徽宗赵佶向全国各地征集奇花异石时,原打算把石贡去开封内府,但因石上刻了许多字,担心有犯龙颜,才没送去。</p><p class="ql-block"> 有人会问:这样一块石头,为什么人们几乎纠缠它上千年?这个,是以物喻人、以石见志的缘故。不是说卢肇“得失等闲事”、“荣名固浮沤”吗?人们就说他“持节歙州宦情薄,不载金玉载石归”,进而说这石“洗尽何苍洁”,“光怪逾荆璧”。也有人说这石挺然特立,有“汲黯在朝,淮南寝谋气象”。还有的说,该石“独立势突兀,苏武见单于,傲睨腰不折”。</p><p class="ql-block"> 可见,《云林石谱》所载卢溪石,并非萍乡芦溪的“芦溪石”,而是泛指宜春的溪水石,一种具瘦透皱漏特质的石灰石,又区别于山石类别的“土人不知贵”的万载石、分宜石、萍乡石;同时,卢溪石也专指“卢石”、“介亭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