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一直在路上

梦里花落知多少

<p class="ql-block">追梦一直在路上(杨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谭班长私信给我,说是班委讨论决定,文学班将组织一次文学沙龙性质的读书写作交流活动。经与蒋老师商量,特邀请我作为主讲学员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在采风路上,听他们聊起将组织一次文学沙龙,我也当笑话吹过,没想到居然是真的。让我作为主讲学员站到讲台上去?这不是要我的命吗?我哪有这个本事?文学班人才济济,高手如云,曾经的校长、教授、老师、局长、主任、经理……(各种头衔的官员)比比皆是。而我只是一个小虾米,只敢躲在水底潜伏,怎敢游出来大摇大摆?况且水平有限,天性胆小木讷,语言组织能力差,我还真不能胜任这一高学问的主讲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三推脱,可谭班长却要我支持他工作,说到这个份上了,我也就勉为其难。今天站在这讲台,我是诚惶诚恐,胆颤心惊的,面对你们这么多的老师和文友,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学无止境,在文学的道路上,我永远还是那个追梦的人,那我就讲讲我的文学梦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小我就有个文学梦,喜欢在文字里找寻快乐,幻想有一日能书写自己的故事。特别是八十年代,席慕容、三毛、琼瑶的书席卷大陆,让我的憧憬更加坚定。每日里“为赋新诗强说愁”,写诗作文甚至学写小说,当然都是少女时期的萌动与心悸,偷偷地写偷偷地乐偷偷地爱着,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娱自乐,不敢与人分享。我就像那林妹妹,总也游不过忧愁河。毕业时分,曾记得有同学寄予希望给我留言,说是未来的某一天能看到我的文字变成铅字,我也蠢蠢欲动着,真以为能梦想成真。后来遇见了爱情,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一度沉湎期间,然后结婚生女,兼顾家庭与工作,我都忘了自己还有梦,这一搁浅就是二十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重拾文学梦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陪朋友去老大学校找她的朋友,误打误撞进了文学班的大门,这一眼就让我锁定了文学班。尽管那个时候我还在上班,我的年龄也不符合,可我就赖在老大文学班了,混进了老年大学,当了一名编外生。我邂逅了一位知识丰富的老师,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也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组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步老是开创老大文学班的元老,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来文学班串讲,并带我们去采风,鼓励我们这些草根文学爱好者。别看他已是耄耋之年,写作仍是他生活的主题,文学作品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让我们仰视与敬佩。更让我感动的是,他居然能记住我们文学班好多同学的名字,连我“梦里花落知多少”这么长的网名,他都能熟记在心,并能把每个人实名、网名与真人联系在一起。怪不得大家都在调侃,文学养老,文学让人年轻!在这个文学气氛很浓的课堂,在老师的熏陶下,在同学的鼓励下,我如鱼得水,并试着将文字投稿于潇湘原创平台,没想到居然发表了,更激发了我码字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原来,文字真能变成铅字,文字真能愉悦心情。在漫长的跋涉中,终于有一天我的梦实现了,我结交了更多的文友,每天与他们分享好的文章好的书籍,并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是开在心头的一朵花,正如我爱着这世间的一切花花草草。我喜欢用我的眼看世界,用我的笔记录着生活的琐碎。不管多忙多累,用文字来倾吐所思所想所念所感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矫情也好,自恋也罢,习惯着坚持着。这大概也是我文学梦的一种推进,一种成长,一种进步吧。难怪有朋友说,我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细心去观察,用心去品味,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都能写出美的文字。我的朋友圈就是我练笔的好场所,或倾诉或吐槽或发泄,有人关注有人互动有人欣赏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与支持!我呢,也努力把每一天过得有滋有味,活色天香,诗意的生活来源于内心的热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蒋老师曾说过,要对文字永怀敬畏之心,我手写我心,写熟悉的人,写熟悉的事。是的,只有经历过,我们才会下笔如有神,才会文如泉涌,才会把感情寄托在文字里,才会有生花妙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岳生老师也说:不管是写诗作文,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初心,让自己的身心愉悦,不被名利致惑,不被攀比所困。要永葆童心,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眼睛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新的美!“大师的气象来自于孩童气息!”​说得真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代教育系统的一名著述颇丰的专家李镇西先生说:“每天记一点,看起来不起眼,可日积月累,就是你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了,你完全可以提炼出一些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所以我说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天记录一点点,我做到了!在追梦的路上,我一直是个实干家,只有给自己一个梦,才能给别人一个梦。有句话说得好,“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芬芳,美好自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了,不占用大家太多时间,我是文盲捧书本——硬装文化人,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厚爱,让我有勇气站在这里,分享我的追梦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梦想还是要有的,说不定就实现了呢?</p> <p class="ql-block">蒋老师讲评</p> <p class="ql-block">我的写作感悟(许光辉)</p><p class="ql-block">尊敬的蒋老师,亲爱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感谢班委看得起,要我作个发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2018年下半年加入老年大学文学班这个大家庭的,算来已是四年了。四年来,承蒙蒋老师指导教导,众同学关心帮助,算是小有进步之人。我的第一篇文章《磨姜》是2018年国庆节那天磨完姜后写的,10月10日在潇湘平台发出,到今年5月10日发的《人活着就要打起精神朝前走》,已在潇湘原创平台发稿71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几年与同学们相处,大家也可能感觉得到了,我不是爱说话、不爱凑热闹的人,习惯于过淡雅的生活。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自己才疏学浅,又土腔土调,加之听力不大好,交流不是很方便,所以少说为佳。“用沉默掩盖无知,”在我看来是一种比较好的生活技巧。在文学班里,我知道自己的差距:真正在学校就读的时间少,坐下来认真读书的时间也少,没有什么硬扎的“谈资”。虽然参加工作40年,基本是与文字为伍,但写的是行政公文、领导讲话、典型材料、科普文章,比不得文学作家那种海阔天空。除了查字典已成习惯,家里辞书可能比别人多点之外,其他方面应该是学不如人、技不如人、笔走龙蛇更不如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自己写的几十篇小文,也得到了同学们和部分读者一些好评,我知道多数是朋友熟人之间礼节性的赞美,并不是真有什么好。具体写一篇文章,什么是小说,什么是散文只有个大概念。方斌英老师讲的散文有好多种,我写的属哪种?自己是“一桶浆糊”分不出东南西北、讲不清子丑寅卯。所以上次上课时谭班长湘岳先生安排我在班级文学沙龙活动发言时,我是推辞的。既然谭班长说我不能推辞,就只好勉为其难了,也说一说自己的真实想法。文章这东西,有规矩没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写法。什么是好文章?无非是两条,一是体现在思想上,站得高、看得远、角度新,是人所熟知而未见。二是体现在文字上,语言唯美,妙语联珠,好听好记,朗朗上口,能让人一读再读。我写文章,偏向于思想性。动手之前,首先要想清楚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给读者提供什么样的启示?文学要宣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自觉的政治责任感,是作家政治成熟的表现。你的文章发表后,别人要读,读后有什么样感觉很重要,要有益才行。我每篇文章写前总是有个“意思”在里面,读者如若细想,一定会明白我在告诉你什么。我有一个朋友,看谁都是好人,对人家总是千般好万般好,虽然工作能力强,工作成效显著,在县一级也搞到了副处,也算是天花板级的人物,结果还是成了领导斗争之间的牺牲品,因为4万元经济问题换了建新农场的五年劳改(两年半假释)。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人们“不要以为自己对别人好,别人就一定对自己好”,要防人,不要成为别人前进路上的垫脚石。前不久,这篇文章被他儿子看到了,并找到了我,端阳节我去看望了朋友。他的家人认为我的文章写得中肯,做后辈要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走好自己的路。</p><p class="ql-block">第二是写作中心思想确定后,组织的材料要根据中心思想来,即把自己思想揭示出来。比如我写《担塘泥》一文,主要是从农村水利建设困境着眼的。现在,多数人开口闭口是否定前三十年,总说前三十年不好。我的文章,说前三十年也有可取之处,所以开头就从莫言“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来展开笔墨。这样写的好处,可让人们体会到至少在水利建设上,前三十年是功不可灭的。同时把莫言的理论拉出来,也是自保,不至于人家说我歌颂前三十年。至于《打火凼》之所以要先解释凼字,是因为打火凼是我家乡才有的特殊农事活动,直入主题怕别人不懂,只能慢慢道来。又如我写《蒋正亚教师》,为什么要从人际关系写起,是我认为,现在的人际关系太冷漠了,人帮人成了奢谈(除非用钱谈),而蒋老师给我个人最深的感受,是他热心助人、无私助人,对谁都尽心尽意。还有我写毛致用副主席,先写了在筻口搞项目,去过几十次筻口,却不敢去“致爹”家里打扰,突出了“致爹”在我心中的神秘感,再写他平民化一面就会令人信服。包括写袁隆平先生,我都是从人生需要贵人扶助展开的,写了一大段话在前。我这样写,有朋友认为游离了主题,扯远了,而我恰恰认为是把自己的想法写透了。说出我写为什么写这些文章的思想根源所在,是形散而神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3,说一下自己的写作态度。我认为,我们老年大学这些写文章的人,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只是打发无聊,聊以自慰,犯不着太认真。我嘞,写文章是“两没一不惹”:一是没压力。不要求自己一年写几篇,不要求自己一定要写出精品,也不想到纸质媒体上去求人给块版面,也不想到哪里获奖评奖,有则有无则无。二是没追求。文也好、诗也好、联也好,没有一定求精求深的想法,想到什么写什么,或者是应友人的要求作命题作文。自认为满意就发给平台,能发出来最好,没有发也没事。三是不惹事生非。我写的多是生活中经历的事,汨罗的事多,自己在汨罗市委办、政府办工作多年,经历的人、经历的事不少,伤害人的事的话的内幕基本不写,怕惹出麻烦,别人不好自己也不好。自己说,我写作是认真的,文章写好后看几次我没数,总之自己认为没错才发出去的。当然,因为学识有限,又是自己打字,错也是难免的。徐亚平先生说:“汉字个个都是宝贝。”讲的是方块字的博大精深。郑寒梅老师说:“文字不好玩,最好不玩。要玩就要认真玩。”讲的写作的严肃性。对这两句话我是深有好感和深表赞同的,认为是两句很有内涵的好话。写了几十年文章,细说起来也是有经验体会的。文章浩如烟海,写文章的方法也千千万万,叫画龙点睛,各有神功。你这种文体写得好,那种文体不一定行。我是写公文的,公文有好多名堂,你不在其中也不解其意。就是文学,好多种类,好多写法,并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我和曹宪成先生是好朋友,他写《少年邓小平》的时候,四川省委宣传部给他的标价是几万元一集。有一次我们全家在他家吃饭,扯谈时扯到了这个事,我女儿在回来的路上对我说:“爸爸,你写什么鬼科普文章罗,写戏噻。好有钱罗。”我说:“崽也,隔行如隔山,我那里写得戏出啦。”我认为,写文章也是个哲学问题,可以无限纵深,无限开阔,无边无际,无法统计。说经验体会的人多,我觉得多数是盲人摸象,各说各有理,是自认为有理。今天我就说的只能是“其触尾者言象如绳”,仅博大家一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许光辉老师讲《我的写作感悟》</p> <p class="ql-block">阅读,是我的休闲方式(张燕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的老年人,生活精彩纷呈。唱歌跳舞玩麻将,呼朋唤友去旅行,读书写字做诗词等,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选择。步入老年行列的我,啥娱乐活动都学不会,只会宅在家里看书。窗外的四季风光,铺垫着岁月的背景,一种安静感,自然流动。最先看的,是一套《中国文学史》共四册,从上古文学讲到晚清至五四文学。我很认真地看了一遍,还做了许多笔记,依然没能理清文学发展的脉络,只是在买书的时候有个参考范围。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买了不少,大部分都看完了。</p><p class="ql-block"> 喜欢的书,不见得都能看完。如:《诗经全解》和白话《史记》买回来二十几年了,我还没看完。这两本书都编得好,解读得清清楚楚,没有看不懂的,只有记不住的。范文澜编的《中国通史》对我而言就很难读,竖版的文言文,估计这辈子都读不完。家里有现代版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我就翻出来浏览了一遍,掌握一点历史常识。</p><p class="ql-block">收集了一些从古至今的鉴赏辞典,如唐诗宋词元曲及散文等,其中的《古文鉴赏词典》只能就着注解去读,就像读翻译过来的外国诗歌一样,差那么一点味道。说起诗歌翻译,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诗集就很棒。诗的意境全出来了。那种飞鸟的快乐、落叶的轻盈、流水的灵动、月光的纯净等,自然和生命如此美好,让人沉醉在涌动的思绪里。美与美的相遇,就是极致与无限的碰撞。</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时候偏爱看小说,国内外的名家名篇和武侠小说都看得津津有味。迷过金庸与古龙,琼瑶与三毛等人物。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都能一口气看完。近些年,现当代散文看得多一点。如:三四十年代的名人专集,八九十年代的抒情散文类,本世纪初的怀旧系列及国外散文的精品集等,广泛涉猎。莫言、余秋雨、周国平、木心、张小娴、冯唐等人的散文,语言资源十分丰富。毕淑敏是医生与我同行,自然爱看她的书。刘墉的散文很生活化。汪曾祺和季羡林的散文特别有味。巴金的部分随笔带着些许时代色彩的悲情。菜元培与胡适的散文,梅贻琦的日记等,都是需要时间慢慢看慢慢消化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世界上就没有比看书更有趣的事情了。书是有生命的,也是我们的好朋友。而且,书总是看不完的。</p><p class="ql-block">多媒体融合发展,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草根文学盛行。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好一点?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肯定做不到,把一件小事写清楚应该还是可行的。一旦有了动笔的念头,看书的时候就不会只追故事情节。文章的标题、选材、述事方式及布局谋篇等方面,都会有意去关注或模仿。</p><p class="ql-block"> 有的书看过之后总是放不下,想写点什么。我的那篇《深情是用来被辜负的吗?》,就是写屈原的。屈原年少时才华出众,闻名楚国,是太子的伴读,两人志趣相投,十分要好。太子后来成了楚怀王。屈原对楚国鞠躬尽瘁,功勋巨大,最后还是被流放了。流放后仍痴心不改,念念不忘楚国和君王。当他得知秦军攻破郢都,宫殿变成废墟,楚先王的陵墓被烧毁,绝望就像汨罗江的潮水一样瞬间吞没了他。这时候,他一身白衣胜雪,纤尘不染,挺直脊背,迈着坚定的步伐,缓缓地从玉笥山中走出来,不顾形象地匍匐在汨罗江畔的土地上,热泪滂沱,忘情地亲吻着身边的每一寸土地,这是他爱得至死不渝的楚美人啊!国已破,梦已残,江山易主,岂能苟活?他毅然决然地怀抱着砂石从容地走向汨罗江……写到这里,我终于明白,古代臣子对君王的深情,就是用来被辜负的。</p><p class="ql-block"> 书陆陆续续在看,印象深刻的有不少。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遭遇、柳永与妓女的纠葛、唐伯虎的风流与成就、王维的佛性与对爱的坚贞、李清照的一生烟雨与半世落花、纳兰性德的一尺华丽与三寸忧伤、丁玲的一生坎坷与挚爱、田汉的月光湖等等,都触动了我的心灵,促成了笔底的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旅行其实是另一种方式的阅读。我们用脚步丈量山水,用发现的眼光看风景,总会看到岁月的痕迹,感到原始的脉动,闻到青苔的味道,听到自然深处的声音,有故事,有悬念,让人惊喜和震撼。那年,我去了曾国藩与齐白石的故居,有很多收获与感悟。曾国藩一介儒者,一生都在按照圣人的标准立身行事,创建的湘军名动天下,子孙后代人才辈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样样都做到了。可以说,他是以一人之力推迟了整个清王朝的覆灭。世上咋会有这么完美的人呢?我买了几种版本的曾国藩传记,细细读来,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才知道完美是怎样炼成的。</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故居门前的池塘,曾经有流星坠入。少年齐白石就常坐在这口塘边写生。 木匠出身的他成为画家后,为超越自我,略去画家匠心习气,耗时十五年,游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广交朋友,开阔视野,丰富社会阅历。他海量阅读古人真迹,参透了绘画的本质与真谛,脱去前人习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我写《星斗塘传奇》一文,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后来到过许多地方,总有一些遇见会激发我的灵感。如:旧金山的大雾、弗吉尼亚的华盛顿故居、美国西部的优美风情、大地的尽头与海洋的开端、尼亚加拉大瀑布、夏门之旅、烟雨中的桃花源、武落钟离山的传说、恩施的野三峡等等,我的公众号里,大都是走过这些地方后写下的游记。</p><p class="ql-block"> 文学班有不少的同学,知道我喜欢写游记。每次出门采风,大家都会给我提供一些资料和照片,在此一并谢过。</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时间与故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著名作家余华说:“谁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应该是时间创造的。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余华说的没错。因时间而创造出了故事和神奇,这种例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是明朝张祜所作。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宫女在为皇帝跳舞时,听到《何满子》这首悲歌,忍不住将眼泪落到君王面前。这位宫女为什么敢于在君王面前双泪齐落?是因为她本来在民间是自由的,幸福的。但不幸被选入宫中,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自由,失去幸福,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她千愁万恨到了极点,《何满子》这首悲歌,触到了她的痛处,她心中的愤怒,终于一朝爆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再看“偶向新车市里过,故人樽酒共悲歌。十年别泪知多少,不道相逢泪更多。”这是明朝徐熥所作。这首诗是说:十年来饱受了离别的痛苦,不知流下了多少伤心泪。今天与老友久别重逢,内心悲喜交加,情绪不由得万分激动,结果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更多的眼泪。这种场景的出现,也是时间造成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还有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写诗人自己被贬斥到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偷偷逃回来,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诗。作者写自己被贬斥后,在离家乡很远的地方过了很久,与家中断了联系,思乡情切,于是想逃回家里看看。但他又怀疑当初自已被贬官时累及到了家人,家人也遭遇了不测。离家越近,心理负担越重,他一边急于想向对面来的路人打听家里的情况,一边又更怕对方说出家中悲惨遭遇,心中难受。他不敢问。最后他没回家,扭头去了别的地方。诗人的这种复杂心理也是由于长时间与家中断了联系造成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联系到自己的写作,拙作《金花的心事》也是通过时间的帮助,让主人翁演绎出了自己的一段故事。五十多年前,我十多岁,下放到湘北一偏僻山乡劳动锻炼。下放知青中,知青与知青谈恋爱,知青与当地青年谈恋爱不乏其人。但绝大多数是有一个美妙的开始,却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现在回忆过去的所见所闻,写一个悲悲切切的故事,好像没什么积极意义。于是我想写一个知青与当地青年恋爱成功的故事。这个故事能不能令读者信服,开始自己也没把握。但我后来突然想明白了:如果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给主人翁以足够的时间,主人翁也许就会演绎出一个合乎生活逻辑的故事,也就能打动读者。于是我首先写了知青小组的解体,为江河,金花创造了一个特定的环境。接下来就写了他们两个人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的情景,某些细节也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设下埋伏。再通过描写两个人同台演出发生的事,以引出金花思想感情的飞跃。后面又写了金花与母亲的矛盾,兴旺与金花、江河的矛盾。当时间和各种情节足够满足两人的感情再进一步时,两个人明确了爱情关系。</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为了使故事更曲折一点,更耐读一点,人物形象更丰满一点,后面还是依靠时间这双看不见的手,将金花再次推到重重心事中。当她快要承受不住时,碰巧发现了江河隐藏的秘密,事情有了转机。最后江河如期归来,有情人终于走到一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虽然这篇东西还很幼稚,(文学班郑老师就热情地指出过当中的漏洞)。但至少我体会到了:在写作小说时,只要让故事中的人物获得足够的时间,那么他(或者她)一定能创造出故事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以上是我阅读和写作中的一点肤浅体会,不知对否。欢迎大家批评。谢谢!</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张健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20年6月6日</p> <p class="ql-block">张杨芝老师的《报告文学写作的几点体会》</p> <p class="ql-block">张杨芝老师演讲</p> <p class="ql-block">金娇娥老师的《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