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媛儿

<p>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今天我们既迎来了夏至节气,也迎来了大家期待的博学多才的藏振民老师主讲的《林徽因传》读书分享会。</p> <p>  带着好奇,带着期待,大家静静地听已为人夫为人父的中年成熟男性——藏老师,如何解读这位集美貌、才华、智慧与一身的民国奇女子。</p> <p>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p><p> </p> <p>  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p><p> </p> <p>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 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与世长辞,享年51岁。</p> <p>  在分享中,藏老师旁征博引、多角度多层次诠释了林徽因的精神气质,她的高傲独立,细腻敏感,睿智犀利,坚韧不拔等等。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林徽因总与别人捆绑在一起,或是作为徐志摩热恋、金岳霖暗恋的对象闪闪烁烁令人无限的猜测,或是作为其夫梁思成的陪衬。藏老师强调世人多多少少因为这些忽略了林徽因其自身的建筑学上的成就以及教育学生的光辉。</p> <p>  林徽因不仅是才女,在建筑上还曾参与设计新中国的国徽,是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的委员,东北大学校徽的设计者,还抢救并改进了景泰蓝工艺。</p> <p>  回看她的一生,她的优秀,与她的父亲的教育引领分不开。她自幼在家由家中长辈教习中国传统文化,少年时作为长女和国外留学的父亲书信往来,从家长里短的交流到人生见解的沟通,父女两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感情。她的父亲惊讶于女儿的优秀,于是在她16岁时带她游历欧洲、接触名师大家、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父亲深沉且超前的爱,给了她一生持续的影响。最好的教育是带孩子见识山河大海。</p> <p>  人生的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而林徽因在她人生的主要关键处,总是能做出理性且正确的选择。在选择伴侣时,是选择浪漫炽热诗情画意的徐志摩,还是选择深沉包容踏实专一的梁思成?在选择职业时,是选择喜欢并擅长的文学,还是挑战鲜有女性从事的建筑学?在面对抢救文物古建筑时,是选择妥协回避,还是直面权贵据理力争?</p> <p>  她不仅学贯中西、才华横溢、风华绝代,而且人格上完整、精神上独立,所以才有了那么多异性知己愿意和她推心置腹,总是“太太的会客厅”的主角……</p> <p>  她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在古建筑间穿行,在诗文中游走,漫步于红尘之上,淡定且与世无争。</p> <p>  但这只是像,落回现实,作为女儿,她不负父亲期望成长为有见解有思想的独立女性;作为妻子,她影响了梁思成的专业选择,并成为他工作中坚实的后盾,关键时刻不拖后腿;作为母亲,她给予子女足够多的陪伴和温暖。但最终,她是她自己,永远坚强独立……</p> <p><br></p><p> 藏老师一位有才华的地理老师,在短短分享中他旁征博引,让我们感受到他丰富的学识和文学知识积累,大段吟诵林觉民的《与妻书》,让我们赞叹臧老师的记忆力非凡,在慷慨激昂的分享中打开了我们不一样的视角,在臧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重新了解了林徽因的才情,理智,大度,贤妻良母。我们也感慨,老师们也需要这样有才情的老师领读。</p><p> 功夫就是时间,我们在读书上下的功夫,总有一刻变成我们气质,谈吐的一部分。</p> <p>  在藏老师分享结束后,大家又热烈地讨论交流“林徽因如何成长为林徽因”,家庭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尤其父亲对女儿的影响,以及通过书籍我们应该怎样理性看待世人对林徽因的评价的。这样的交流,总是我们最喜欢的环节,相互碰撞,又产生更多精彩的火花。</p><p> 这就是阅读带给我们的思考与成长!一月一本书的读书分享会,真好!</p><p> 最后我们约定7月在线上由蔡玉兰老师分享欧文•亚隆的《成为我自己》,我们又一次充满期待~</p> <p>图片:蔡玉兰 徐北平 朱宏媛</p><p>文编:朱宏媛</p><p>审核:石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