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专题:4.山西省(一)

在路上

<p class="ql-block">“国保”专题包括:在中国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项。以及中国国家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等。</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西侯度遗址”证明,远在一百万年前,华夏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目前,山西省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9家,世界遗产类4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超过530处,拥有数量排列全国第一。</p> <p class="ql-block">1.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晋祠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水经注》,是为纪念晋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又名唐叔虞祠。晋祠以古建筑、雕塑、名泉、古木著称于世。祠内风景秀丽,建筑宏伟,殿宇林立,有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于山光水色之间,古木葱郁,诗情画意。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十字桥~位于山西太原市晋祠内主体建筑圣母殿前,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建,桥梁为十字形。全桥由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鱼沼飞梁,汉白玉栏杆,方砖铺面,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游人都可以通过。因这桥构造奇巧,民间传说是鲁班建造的。桥梁多年经风雨,材质坚固,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唱经楼~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鼓楼街中段,据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记载:唱经楼始建于明代初期。现存建筑以唱经楼为主,唱经楼与正殿、春秋楼、通廊相组合,构成一“工”字型院落。2013年3月,唱经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崇善寺大悲殿~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崇善寺街9号,原为隋炀帝行宫,唐初称白马寺,后改称延寿寺、宗善寺,后来又叫新寺,明代时,更名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第三子朱棡为纪念其母,在原寺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崇善寺被火焚毁,仅存主体建筑大悲殿。大悲殿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明初官式木构建筑。2013年5月,崇善寺大悲殿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窦大夫祠~又称英济祠、烈石神祠,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上兰村,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 (字鸣犊)而建的祭祀建筑,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的祈雨场所。窦大夫祠,其创建年代不详,但唐代李频《游烈石》词中“驻马看窦犨像”之句,证明唐代此祠已存。宋元丰八年六月,祠为汾水所淹,遂北移重建,历代多有碑记。现存建筑中山门、献殿、大殿等是元至正三年(1343)重建,局部还有着宋、金时代的建筑风格。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6.多福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24公里处的崛围山之巅。多福寺建于唐代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原名崛围教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之一,唐宋两代香火很盛。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庄宗)父子曾到此礼佛焚香,寺况空前。宋末毁于战火,明洪武年间重建,是晋王宗室的重要礼佛之所,弘治年间(公元 1488年-1505年)改名多福寺。后又多次重修。大殿墙壁绘有84幅连环画,反映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画法娴熟,线条流畅,着色讲究,立体感强,形象逼真,是难得的明代壁画精品。寺前东南山峰顶处,宋建七级舍利砖塔巍然耸立,登塔可俯瞰太原城全景。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7.晋源阿育王塔~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古城营村东。始建于隋朝,明朝重修,塔为单层砖砌喇嘛塔。反映了明代喇嘛塔的建筑形制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8.晋源文庙~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新晋祠路588号。始建于明洪武六年 (1373年),为明代太原县城内遗构。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琉璃照壁、棂星门、泮池、献殿、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以及各院东西两庑,另有崇圣寺等建筑。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东西两山绘有山水、花卉等图案壁画60余平方米。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9.净因寺~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上兰镇土堂村。创建于金太和五年(1205年),因寺中有土雕大佛一尊,俗称“大佛寺”。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南殿、韦陀殿、大雄宝殿。大佛阁依崖而建,坐西朝东,建在高1米的月台上,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底层前檐施五踩异形斗栱。前半部为砖石券窑洞,后半部为土券窑洞,阁内土雕阿弥陀佛高10余米,结跏跌坐,左右各塑一尊胁侍菩萨,高3.7米。现存除垂带下端两躯石狮为金代雕刻外,余皆明清遗物。2006年5月,净因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0.︎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晋源区龙山,为元代道教石窟。始建于元太宗六年(1234年),面积1.625平方千米。龙山石窟沿龙山脚下设点,向北延伸至风峪沟南山梁,沿龙山西山梁南至明仙沟,顺沟到东山山脚下汇合。龙山石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题材最丰富的道教石窟,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填补了中国石窟艺术在宋元之交时期的空白。1996年11月20日,龙山石窟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1.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处的天龙山腰。始凿于北朝东魏时期(公元534年至550年),经东魏、北齐、隋、唐等不同时期的开凿,形成洞窟25个、造像500余尊,以精美的石刻艺术和鲜明的地域风格闻名于世,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1年6月,天龙山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2.明秀寺~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路王郭村西。始建于汉代,毁于兵火,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重建。寺院坐西朝东,现存过殿、配殿和正殿,占地面积为1144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蓝琉璃剪边,施五踩斗栱,正殿和过殿内有彩塑13尊。正殿两山及后墙绘有佛教故事壁画80余平方米。寺内供奉掌握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佛",背衬金龙盘绕五彩佛光,其雕塑及壁画具有极高价值。2006年5月,明秀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3.童子寺遗址~位于太原市西南约25公里晋源区西镇村西北处龙山上。童子寺是北朝至唐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创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金天辅元年(1117年)毁于兵火,明正德初年(1506年)重建,清嘉庆以后废弃。童子寺遗址坐西朝东,分为南北二个部分:北部为佛阁区,南部为寺院区,寺院西面和北面为自然山体,崖壁上开凿有5个石窟。2019年,童子寺遗址入列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4.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沟太山。原名昊天观,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初为道教,金元时期被毁,明初重建,改为佛寺。寺因山势而造,分上、下两院。上院为明代重建的观音阁。下院大雄宝殿为双层楼阁式建筑,下层奉观音菩萨,上层奉释迦牟尼佛。院东立无字唐碑,寺西有墓塔六座。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龙泉寺后院中间并列着3座八角攒尖顶建筑,分别是观音、文殊、普贤3殿,为1538年(明嘉靖十七年)所建。正中观音阁为八角形状,黄色雕花琉璃脊,五彩斗拱,出檐深邃,建筑结构奇巧玲珑;阁中正面靠墙塑释迦牟尼三身佛,阁两侧有四大天王护法神像,其余空处则为立体感极强的人物、殿宇、山水、花草等悬塑;阁中央六角莲花台上端坐着观世音菩萨,两旁十八罗汉面对菩萨,作朝拜状。墙壁上悬塑着各路神仙会聚海波之上,其构思独具匠心。观音阁两侧为文殊、普贤二殿,分别有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泥塑。</p> <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考古人员发现唐代塔基,打开地宫后,除了精美的壁画,还发现一座石函,石函表面刻有大量文字、花纹。经专家考证,石函是盛唐时期文物。专家打开石函,是鎏金铜棺。2008年6月12日上午,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考古、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齐聚太原。当鎏金铜棺被打开后,一个精致的银棺出现在大家面前。银棺上系着丝绸,颜色仍然鲜亮,表面毫无锈迹。当解开丝带,打开银棺后,一个手掌就可托起的小巧金棺出现在银棺内,金棺表面雕刻与铜棺、银棺一样的文饰。至此,专家出于保护文物方面的原因,决定暂不打开金棺。</p> <p class="ql-block">15.纯阳宫~又称吕祖庙,位于太原市迎泽区起凤街1号。原为供奉道教中的“神仙”—唐代道士吕洞宾修建的,元代始建,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91年)扩建,清乾隆帝间(公元1736年-1795年)郡守郭晋以及太谷人范朝升又先后出资扩建,增筑巍阁三层。纯阳宫是一座集庙宇、园林风格为一体的五进院落,院内亭台楼阁样样皆有。殿后的那座院落建筑格局颇为独特,据说是按八卦的方位而建,具有鲜明的道教建筑特色,也是整个纯阳宫的精华所在。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6.大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代建筑,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36号。庙坐北朝南,为前后二重院布局,中轴线上有山门、正殿、春秋楼,两侧为钟鼓楼、厢房、围楼等殿堂25间及东西别院,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7.太原清真古寺~位于太原市迎泽区解放路52号。木构牌楼临街矗立,在周围高大的现代建筑群中,耀眼夺目。门额正书“清真古寺”,系清顺治二年(1645)太原知府王觉民的手迹。清真寺始建的确切年代尚难确定,从建筑风格来看,系元末明初所建。这座历经 600 年历史沧桑的清真古寺,占地 15000 平方米 ,地面建筑二三百间,约三四千平方米。再加上新扩建的寺前新月广场和其它服务、自养设施,古寺新辉,无论是占地面积、建筑规模,还是历史年代,艺术价值等,在整个华北地区来说,都堪称首屈一指。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太原天主堂~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解放路,是太原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亦称太原总堂。现存礼拜堂系罗马式建筑,总高约37米,另有附属建筑70余间,保存完好,为太原地区最大的教堂。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太原文庙~位于太原市迎泽区文庙巷西,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明代重修并扩建。太原文庙占地3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坐北向南,现中轴线基本保留了文庙原有建筑格局,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六角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和崇圣祠,前后四进院落式布局。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永祚寺~俗称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岗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大部分建筑为明代建筑。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太原的八景之一,为太原的标志。寺坐南朝北,包括寺院、塔院、碑廊院。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二门、三门、大雄宝殿、禅堂、客堂、方丈院、过殿、后殿。塔院有东西两塔,均平面八角形,13层楼阁式空心砖塔。舍利塔高度54.78米,收分较为明显,文峰塔高度54.76米,没有明显的收分。碑廊院内集有明清两代所刻《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石刻二百余通。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1.中共太原支部旧址~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位于太原市文瀛公园文瀛湖南岸,占地10亩,建筑面积5820平方米。原是明清时期山西的贡院,1906年创办山西公立中学堂,7年后更名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2013年5月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2.蒙山开化寺遗址~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罗城街道办寺底村。始建年代不详,因寺后有岩石,故称大岩寺。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凿寺后岩石为佛像,在寺南约800米处建寺,赐额开化,后大岩寺改为开化寺后寺,新建寺为开化寺前寺。开化寺遗址现存大佛身躯与连理塔两处遗迹。大佛身躯高约60米。连理塔始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年),坐西朝东,两塔间隔1米,总高8.3米,因塔基相连,故称“连理塔”。两塔均为砖结构方形楼阁式单层塔,边长3.3米,由塔座、塔身、塔顶3部分组成。南塔门楣题“化身佛舍利塔”,北塔门楣题“定光佛舍利塔”,现存为宋代遗构。2019年,蒙山开化寺遗址入列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3.山西督军府旧址~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府东街101号,史书记载该旧址原为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初年曾为潘美帅府,历代山西巡抚的衙门均设在此。民国五年(1916年),各省军务长官改称为督军,阎锡山任督军,因此称督军府。山西督军府旧址占地面积35110平方米,主要由门楼、前院楼房、渊谊堂、小自省堂、梅山和玉堂春组成,是中国保存下来较完整的督军府旧址之一。内存有清、民国年间石碑5通、碣1方。2019年10月16日,山西督军府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4.山西大学堂旧址~位于太原市侯家巷9号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内,旧址现存建筑为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工科教学楼,今为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系楼。山西大学堂是中国最早设立的新型大学之一,创建于1902年,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利用清政府“庚子赔款”兴建。主楼坐北朝南,东西长149米,南北宽36米,占地面积5364平方米,由主楼及两侧翼楼组成。山西大学堂旧址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是近代中西文化合璧的实物例证。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5.王家峰北齐墓群~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王墓坡”。目前共有三座北齐时期墓葬,徐显秀墓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该墓有夯筑封土堆,墓葬为穹隆顶砖券单室结构,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随葬品大部分发现于墓室,该墓墓室壁画保存完整,共约330平方米。为研究北朝晚期的葬俗、葬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2006年5月,王家峰墓群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26.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西依龙山、天龙山,东临汾河,面积20余平方公里,始建于东周,废弃于北宋初。晋阳古城自创建以来,曾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2001年将该城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7.古交千佛寺~原位于太原市古交市桃园街道西梵寺沟,因殿内有千余尊石刻佛像而得名。1992年因城市建设,搬迁至金牛东大街杨家坡。现寺庙坐南朝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约 2500平方米。古交千佛寺建筑布局规整,架构完整,正殿后壁上的千尊石雕小佛是太原地区保存最完整并具有地方特色的石雕作品,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2013年5月,古交千佛寺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8.古交遗址~位于太原市古交市古交镇后梁村,分为王家沟和后梁两个遗址点,为汾河流经区域,在其河流堆积的阶地上,目前已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文化遗存多处。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9.清源文庙~位于太原市清徐县城赵家街西北隅,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大成殿为金泰和三年遗物。中轴线依次为棂星门、状元桥、泮池、戟门、大成殿。左右各置配殿七间,厢房各五间。大成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栱五铺作双抄计心造,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结构规整,殿顶琉璃剪边,前有月台。明伦堂及东西厢房不存。文庙大成殿是珍贵的早期建筑遗构,在金代建筑遗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0.清徐尧庙~位于太原市清徐县东南16公里处的尧城村。尧城村是尧帝最早立国建都的地方,后因水患迁都至平阳(临汾)。尧庙南向,呈方形布局,顶部由木构藻井筑砌,无梁无架,也称无梁殿。整座建筑构思精巧,匠心独运。该庙始建无考,元至正年间重建,明正统年间重修。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1.清徐狐突庙~位于太原市清徐县西马峪村,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而建。庙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98年)重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增补扩建。庙址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现存献殿、正殿与碑廊等建筑,占地面积1875平方米。献殿面宽七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布灰筒瓦覆盖,琉璃剪边,斗栱三踩单昂,明间平身科斗栱出45度斜昂。殿之明间辟板门,余间皆装直棂窗。殿内山墙绘壁画60余平方米,内容为利应侯布雨、回宫图。2006年5月,狐突庙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清徐火神庙</p> <p class="ql-block">32.前斧柯悬泉寺~位于太原市阳曲县西凌井乡官山。始建年代不详,据碑记,南朝梁时已有此寺。历代规模不同,屡有修建。寺分为上院、下院。上院七佛寺己毁,仅存唐初摩崖石刻岩画一处及题记和原建筑遗址。下院悬泉寺,现有正殿、地藏殿、观音堂、七佛洞、龙王庙、伽蓝殿等建筑。寺内有明代泥塑8尊、明代铁铸像11尊、壁画6平方米、铁钟l口、铁磬4口,明、清碑刻11通。另外还有千米二层古栈道,傅山隐居研医处等。2013年5月,前斧柯悬泉寺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3.不二寺~位于太原市阳曲县黄寨镇首邑路社区首邑西路74号。原位于黄寨镇小直峪村,1987年迁建于现址。不二寺,又称不二禅院,据脊檩及碑文记载,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宋咸平六年(1003)重修,金明昌六年(1195)再修,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现仅存三圣殿,金代建筑风格,占地面积184.19平方米。单檐悬山顶,出檐有廊,殿前檐置五铺作斗拱。殿内释迦牟尼、弟子、菩萨等泥塑9尊,为金代遗作,两侧山墙存精美壁画,为明代作品。现存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 )敕赐不二禅院碑一通。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4.帖木儿塔~位于太原市阳曲县杨兴乡史家庄村,共由三座塔组成,中为石塔,东西为砖塔,均为元代建筑。东塔为武德将军云南腾冲路达鲁花赤也先帖木儿墓塔,塔为三级密檐式,平面八边形,高约7米;中塔为史公仲显墓塔,为五层八棱墓志铭石塔,高2.9米,是元大德九年(1305年)也先帖木儿为纪念其父史仲显所建;西塔为也先帖木儿其弟拜延帖木儿墓塔,为三级密檐式。2013年5月,帖木儿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5.辛庄开化寺~位于太原市阳曲县高村乡辛庄村。始建年代不详,金皇统年间移建此处,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坐北朝南,原为二进院落布局,现存一进,占地面积365平方米。开化寺中轴线上建有过殿、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横栱看面抹斜。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悬山筒瓦覆顶,檐下施五踩双昂斗栱,各间平身科均为两攒,檐柱施覆莲柱础。西配殿面宽四间,素瓦悬山顶,三踩单昂斗栱,前檐角柱为六角石柱。辛庄开化寺保存了明代以来的古建筑及明代塑像,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2013年5月,辛庄开化寺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6.阳曲大王庙大殿~位于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范庄村,始建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为藏山神赵武行云布雨休息之行宫。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形象古朴美观。大王庙因殿内无柱,被称为“无梁殿”,其构筑之妙为国内罕见。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6.阳曲轩辕庙~位于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西殿村中部。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东西29.02米,南北50.06米,占地面积1452平方米。中轴线建有戏台、献殿和正殿,两侧为东厢房、东西配殿及西耳房。庙内保存有明、清石碑7通,另有残碑、石塔等残件。2019年10月,阳曲轩辕庙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7.高君宇故居纪念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静游镇峰岭底村(原属静乐县)。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高君宇的诞生地及他16岁以前一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高君宇故居建于清同治年间,坐北朝南,以砖窑洞为主,共有房窑70余间,为晋西北农村特有的建筑风格,被当地人称为“高家大院”。除住宅外,还有药店、油坊、粉坊、酿酒等作坊和菜园、小花园。整个大院又分为东上院、东下院、中院、西院和西园子5座院落,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2019年10月,高君宇故居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8.娄烦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娄烦县马家庄乡新城东沟村皇帝峁上,是东周时代遗址。娄烦古城遗址为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娄烦国南下后的建都、被赵武灵王攻破后的都城遗存,时代约在公元前400年至前306年。娄烦古城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原始部落群演变为国家的过程具有典型意义,同时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城池建筑和布局特色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3月,娄烦古城遗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9.安国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城西10公里的乌崖山麓,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原名安吉寺,曾为唐代宗之女昌化公主食邑地。宋嘉祐三年(1058年)改今名。金、元、明历代皆有修葺。清初,被康熙皇帝誉为“廉吏第一”的于成龙曾就读于寺中,后世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始成今日之规模。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2001年6月,安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寺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平面呈曲尺形,总占地面积约4700平方米。共计四进院落,主院分上、下两层,偏院分内、外两进。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铜塔楼、钟、鼓楼、十王殿、东厢房、关帝阁、观音阁、吕祖阁、于成龙读书楼、于中丞公祠、于清端公祠、莱公别墅、石牌坊、砖塔等。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是寺内的主要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拱五铺作单抄单昂,明间补间施45度斜拱。前檐插廊,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后搭牵用四柱。殿内供奉三世佛,佛像高达4.8米,殿内绘壁画60平方米,为清代所作。</p> <p class="ql-block">40.天贞观~位于太原市离石区城北凤山,俗称凤山道院。创建于宋,是为祭祀宋代道祖陈希夷和其门徒明代道士孙云际而建。元代遭兵火焚毁,明洪武、宣德、景泰年间进行过较大维修、扩建。道院分上下两院,建筑依山就势,现存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孙真人殿、读书楼、陈抟殿、黄宝坛玉皇楼、雷公殿、三官楼,附属建筑有老爷庙、土地庙、五道庙、石碑坊等。陈抟殿又称白云洞,是道院主要建筑之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殿内现存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修建武当山宫观感应之图》壁画30余平方米。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1.马茂庄墓群~位于吕梁市离石区莲花街道马茂庄村中,分布范围约2平方公里。1990年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首次科学发掘3座汉画像石墓,出土42块汉画像石。1993年春,又清理3座汉画像石墓,出土17块汉画像石。同年马茂庄左表墓被洪水冲刷出土后发现该墓群,共收集村民建房时发现的汉画像石6块。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2.柏草坡龙天土地庙~位于吕梁市汾阳市峪道河镇柏草坡村中。坐北向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1432平方米。该庙始建于金代,元以后屡次维修。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主要有戏台、献殿、龙王殿,东面配殿3座。龙王殿为金代始建、元代重建,其余皆为清、民国时期建筑。龙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脊槫下皮有金承安五年(1200年)始建年代题记,顺脊串下有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维修题记,门枕石刻有延祐元年(1314年)题记,殿内砖雕神台上饰壶门造型。2013年5月,柏草坡龙天土地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3.东龙观墓群~位于吕梁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汾阳市阳城乡东龙观村西北,</span>于2008年6月发现,整个考古发掘工作中共发掘古墓葬27座,发掘面积1196平方米。其中砖室墓16座,土洞墓11座。发掘中发现了7座砖雕、彩绘和壁画类墓葬尤为特别。这座距今800多年的宋金墓地排列清晰,墓葬砖雕、彩绘、壁画保存完好,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极高,反映了宋金时期世俗生活等社会风貌。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4.汾阳关帝庙~位于吕梁市汾阳市文峰街道鼓楼南社区庙前街4号,占地面积为6315平方米。原名关王庙,因庙内原有铸铁关羽骑马像一尊,俗称铁马老爷庙,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宋代,改易武安王庙。明代,谓之义勇武安王庙。明正德十年至明嘉靖二十四年(1515年~1545年),汾阳关帝庙由明皇室庆成王府和永和王府修缮建成。清顺治九年(1652年),易名关圣帝君庙,庙貌总体呈明代建筑风格。2019年10月,汾阳关帝庙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汾阳关帝庙坐北朝南,二进院布局,现存主要建筑有:关帝殿及其偏殿、中殿及左右朵殿、献殿、东西配殿、藏经楼、斋房院、照壁等。中殿为单檐悬山顶、献殿为单檐歇山顶。中殿与献殿采用勾连搭手法相连,前、后殿,由空心卷棚勾连,搭合成为一体。殿顶四周用黄色琉璃兽头滴水镶边,彩色琉璃做殿脊,檐下的拱眼、象眼琉璃饰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正殿为砖石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分前、后殿,由空心卷棚勾连,搭合成为一体。前加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的卷棚歇山式抱厦。殿顶为筒板瓦覆盖,大部分琉璃为明代遗物,正吻、垂吻、戗吻均完好,脊刹为兽驮宝珠,背后题迹:“大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五月建”。殿顶四周用黄色琉璃兽头滴水镶边,彩色琉璃做殿脊,琉璃脊正中为一座琉璃龛厦,檐下横排斗拱10朵,殿门为六开扇木隔扇门。中殿脊刹后书:大明正德十五年(1515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45.汾阳后土圣母庙~又称后土庙,位于吕梁市汾阳市栗家庄乡田村。后土圣母庙始建于唐,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清乾隆年间均有重修,现仅存正殿一座。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绿琉璃瓦剪边。重点就在于其壁画,殿内东、西、北壁有明代壁画74.7平方米,北壁为《宴乐图》,东壁《迎驾图》,西壁《巡幸图》,均为工笔重彩,沥粉贴金。2019年10月7日,汾阳后土圣母庙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6.汾阳文峰塔~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区以东2公里的建昌社区,该塔共十三层,维修后精确高度为84.97米(维修前残高80.12米),雄伟挺拔,高度位于中国砖结构古塔之首,是中国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2006年5月25日,文峰塔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7.汾阳五岳庙~位于吕梁市汾阳市三泉镇北榆苑村。依据梁上题迹及碑文记载,金天得三年(1151年)重建,元、明、清均有修葺。现存五岳殿、水仙殿为元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总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2006年5月,汾阳五岳庙作为元至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五岳殿为庙内主体建筑,单檐悬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梁上有:“时大元大德拾年岁次丙午十月巳亥二十二日己未庚午时重建志”题迹。水仙殿位于五岳殿东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梁枋题记:“大元大德四岁次庚子三月壬申朔初十曰辛巳甲午时创建”。两殿内均保存有精美的壁画,五岳殿壁画分绘于殿内三面墙和门额、栱眼壁等,40平方米。水仙殿壁画内容反映水仙出行、回归图。</p> <p class="ql-block">48.汾阳太符观~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区东北13公里上庙村,始建于金代承安五年(1200),正殿玉皇大帝及其侍者七尊泥塑,躯体高大,形象逼真,从其塑造风格看可能是明代作品。太符观左右配殿内悬塑满壁,表现后土圣母在文武侍从护卫下出巡的场景,造型艺术令人赞叹。其配殿大于正殿的设计,打破了庙宇建筑的惯例,实为罕见。殿内有来狄青墓碑一座,保存完好。2001年06月25日,太符观作为金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太符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875平方米。两进院落,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建有照壁、牌楼、倒座戏台(下层为山门)、昊天玉皇上帝殿。牌坊至戏台之间,东设关帝庙,西设二郎殿;戏台至昊天玉皇上帝殿之间,东设后土圣母殿,西设五岳殿,在后土圣母殿、五岳殿南侧各设有窑洞十孔,窑顶分别建有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此观始建年代不详,金承安五年(1200年)在此他建醮坛,刻立碑记,后经明、清修建,始成现状。现存昊天大帝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代遗物。观内还保存有外地迁来的隋代造像碑3块、唐碑、唐幢各一通。</p> <p class="ql-block">昊天玉皇上帝殿位于观内最北端,俗称大殿。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殿前设月台,明间施板门,两次间置直棂窗,檐下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抄计心造。殿内神台上设竹木神龛,龛内正中奉昊天玉皇大帝,左右侍女、天官等像共7尊,为明代塑造。殿内山墙及后壁清代绘道教壁画共93平方米,每组画旁列有榜题。</p> <p class="ql-block">五岳殿为西配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殿内神坛之上塑五岳四渎神像,两侧山墙上方塑“五岳巡幸”和“四渎出行”悬塑。</p> <p class="ql-block">后土圣母殿为东配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四柱前廊式结构,单檐悬山顶。殿内神坛及两山墙下供奉彩塑35尊。后壁及两山面墙上绘有“燕乐图”壁画,描绘圣母宫中生活场面。两山墙壁满布悬塑,为圣母“出行”与“回宫”场景。五岳殿与后土圣母殿内壁画、彩塑均为明清两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殿内彻上露明,梁架四缘木伏,前接乳木伏,两山檐柱头斗拱里转五辅作承托丁木伏梁,翼角斗拱里转五辅作上施抹角梁承托下平转。屋面各脊用琉璃檐,檐口呈曲线,出檐深远。建个建筑外观雄浑、飘逸,极富美感,为古代建筑艺术之范例。</p> <p class="ql-block">47.汾阳峪口圣母庙~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峪道河镇峪口村。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405.6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献殿、正殿及东西耳殿、东西配殿等建筑。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三椽袱前压乳栿用三柱。2019年10月,峪口圣母庙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48.杏花村汾酒作坊~位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镇东堡村卢家街西端,始建年代及修葺年代不详,现存古井为元代遗存,建筑为清代遗构。据《北齐书》记载,杏花村的酿造史自北齐河清年间(561~564年)始,历经唐、宋、元、明、清,1500年没有间断。遗址为宋代“甘露堂”原址,现存作坊遗址为堡墙式院落,由南北两组院落组成,总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传说杏花村汾酒作坊为北宋汾酒名店“甘露堂”遗址。据《汾阳县志》记载,清光绪元年(1875)汾阳县王姓乡绅在“甘露堂”遗址上投资成立了“宝泉益”酒坊,1915年更名为“义泉泳”,1919年晋裕汾酒有限公司成立,此地成为晋裕公司造酒厂。1951年因酒厂迁移而闲置。</p> <p class="ql-block">杏花村汾酒作坊遗址保存完整,反映了汾酒文化的传承,是一处十分珍贵的酿酒业实物遗址。</p> <p class="ql-block">49.孝义市三皇庙~亦称圣祖庙,位于吕梁市孝义市城西贾家庄村中。该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最早为元代遗构。元、明、清和民国年间曾不同程度进行扩建和修葺。三皇庙正殿现存整体梁架及建筑部件仍保留元代遗构,结构简洁稳固,再现了元代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建筑理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并有一定品味的文化底蕴。2013年5月,孝义三皇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殿对面是明清以来几经重建的乐楼,做工考究,雕刻华丽,高悬民国八年所刻额匾一块。凸体金字“海市蜃楼”,由晚清书法名家秦龙光所书。乐楼天花板彩绘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神彩各异,栩栩如生。前后台间,镶嵌彩绘大块玻璃为整座戏台增添光彩,时有“玻璃戏台”的美誉,曾形成邑内外“为看戏台而看戏”的时尚。</p> <p class="ql-block">50.孝义天齐庙~位于山西省孝义市梧桐镇中王屯村。该庙现存建筑为元代建筑,清康熙39年有过一次大的重修。建国后,由县政府拨款维修天齐庙大殿、乐楼,现保存较完整。整座寺庙坐北向南,北高南低,总面积约4790平方米。整体建筑严谨合理,中轴线排列:正殿、乐楼、东西偏殿。大殿坐北向南,坐于寺院内北部的高台之上,是本寺院最主要的建筑之一,面阔五间,进深六檐前带廊悬山顶。2013年5月,孝义天齐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1.孝义中阳楼~位于吕梁市孝义市中阳楼街道办事处古城大街中。现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之遗存。 中阳楼楼体平面方形,四层四檐,全木结构,十字歇山顶式。楼高23.14米,座落于3米见方,1.5米高的四个石砌墩台之上。2006年5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2.孝义慈胜寺~又称法性禅院,位于吕梁市孝义市高阳镇苏家庄村。慈胜寺始建于金·天会九年,明中叶迁址北移并重修了大佛殿,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年间都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扩建和维修,建国后,由县政府拨款维修天王殿、钟鼓楼、山门,现保存较完整。2013年5月,孝义慈胜寺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山门进深一间,砖雕柱头斗拱,硬山顶,为黄兰青琉璃瓦覆盖。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拱型平顶窑洞,硬山式灰瓦顶出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内供有明代彩塑释迦牟尼三身像,墙上绘有清代彩塑壁画,在供奉佛像的龛壁上都保留原样明代彩塑的装饰纹样,以缠枝忍冬花浮雕为底,并间盘龙,祥凤环绕其中。殿顶明代琉璃吻兽,处处体现了明清时代建筑风貌,正殿内部为拱型无梁砖筑,上半部球形穹隆,也是用砖券拱成,并无梁、栋、枋,所以称无梁殿,也称砖殿,砖殿外面墙上饰以斗拱、垂柱、横楣、窗棂。</p> <p class="ql-block">53.碛口古建筑群~位于吕梁市临县南50公里碛口镇。碛口保存有七处基本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西湾村、碛口、高家坪、自家山、垣上、寨子山、李家山。东依吕梁山,西临黄河水。从明末清初起,商业日益发达,“九曲黄河第一镇”、“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南北。清道光年间有商业店铺60余家,民国五年达260多家。从现存的“永裕号”、“永顺店”、“天聚义”、“信义源”等老商铺的门边油渍可以想象当年碛口的繁忙景象。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碛口古镇从清初大规模修建,形成了由三条主街道和众多民居、商号、店铺、客栈、寺庙等组成的格局。素有“五里长街”之誉的碛口老街,曲曲折折,青石铺砌。街上店铺林立,明清风格的四合院错落有致,名人题写的商铺字号、建筑的飞檐斗栱、砖石雕刻,使古镇处处流淌着文化,荡漾着艺术。</p> <p class="ql-block">碛口古镇作为黄河中游清代至民国年间重要的水运码头,及其周边相关古村落和古商道是黄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文化典型,具有杰出的世界性文化与历史价值。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青定头,南峪口,拴起骡子跑碛口”之说,可见当年的繁华。正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p> <p class="ql-block">54.临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指挥部旧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沙垣、南圪垛一带。旧址为清代建筑,坐北面南,东西长60.60米,南北宽59米,分为四处院落,分别为:上院、下院、卫生所院、伙房院。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任命贺龙为联防军司令员,关向应为政治委员,徐向前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7年8月,当国民党23万大军围困陕北、进犯延安之际,贺龙、习仲勋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率部东渡黄河进驻临县,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和边区政府机关就近驻扎在山西省临县沙垣、南圪垛一带。当时,贺龙住在沙垣村,习仲勋居住在南圪垛村,以叶剑英、杨尚昆为领导的中央后委机关也驻扎于临县。</p> <p class="ql-block">55.临县中央后委机关旧址~位于吕梁市临县三交镇双塔村。主要包括中央外事组旧址、中央书记处特别会计室旧址、毛主席路居处、叶剑英旧居、杨尚昆旧居和邓颖超旧居等。1947年3月下旬,叶剑英、杨尚昆等率领后委机关进驻临县,驻扎一年多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以叶剑英为首的中央后委领导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表现出了高度的全局观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我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9年10月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56.临县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位于吕梁市临县林家坪镇南圪垛村。1947年8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奉命东渡黄河,移驻临县,习仲勋为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住在临县林家坪镇南圪垛村,即现在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亦称习仲勋旧居。贺龙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住在与南圪垛村一河之隔的沙垣村。期间,召开财经会议、联席会议、政务会议,动员群众支援前线,出色地完成了统筹后方、支援前线的任务,为保卫党中央、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很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57.临县义居寺~古名佛堂寺,位于吕梁市临县县城南26公里枣圪垯村北,湫水河西岸。寺内现有教职人员一名(释德久),教徒人数321名。据民国六年县志载:义居寺为天宫寺下院,创建于宋代,历经重修,现存多为明、清建筑,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是古代建筑的杰作。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半依峭壁,半筑短垣,寺院坐西朝东,主要建筑物有山门、接引佛殿(前殿)、大佛殿(正殿)、喊经楼等,都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万佛洞在喊经楼西南。</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是义居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古建筑石窟类。佛洞依山开凿,因岩结构,洞高6米,阔5米,深12.4米,其中有宽0.7米,高6.6米,齐棱平面方柱两根,全部在崖壁的整石上凿成。洞内因塑佛像万尊得名。</p> <p class="ql-block">58.善庆寺~位于吕梁市临县歧道乡府底村,创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古称善训府。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有山门(复建)、大雄宝殿、诸佛殿等。总面积为1200平方米,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栱为六铺作单抄单昂。梁架题记为元至元六年(1269年)建。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善庆寺历史悠久,主体建筑结构严谨,木雕、砖雕,技艺精湛,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价值,为临县现存为数较少的历史文化遗产。附属文物共有:9尊泥塑,主像三尊,胁侍六尊,造型丰满,比例均匀,线条流畅且保存完好;元代石碑1块。</p> <p class="ql-block">59.北坡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旧址~位于吕梁市兴县蔡家崖乡北坡村内。1942年8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正式成立,于1949年5月前驻北坡村,由关向应任书记,林枫任副书记(因关向应患病疗养,林枫代理书记,1945年9月,林枫调往东北,李井泉接任),委员有贺龙、周士弟、甘泔琪等人。晋绥分局成立后,对党政军民各级领导机构进行了精简,重新调整了行政区划,统一了党政军组织的辖区,实现了党的统一领导,加强了党组织、政权和国防建设,为克服经济困难,加强对敌斗争,恢复和扩大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北坡晋绥分局旧址作为晋绥边区中共最高领导机关的驻地,统一领导了晋西北、晋西南、大青山三个地区的党政军民各项工作,与数百米外的蔡家崖村党政军领导机关一道作为晋绥边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曾在抗日战争的反攻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将晋绥边区打造成为后方支援与战略缓冲的重要革命根据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得以胜利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60.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吕梁市兴县城西7.5公里蔡家崖村。旧址原为晋绥开明绅士牛友兰的宅院和花园,抗日战争时期全部捐献抗日民主政府。坐北朝南,分东西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并相互串通;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199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1940年2月,晋西北行政公署(后改为晋绥行政公署)在这里成立。120师和晋绥军区司令部也进驻这里,直至1948年下半年撤离南下。1941年120师暨晋绥军区司令部进驻此院后,军区主要领导人贺龙、吕正操等长期居住在这里。1948年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中央机关迁往西柏坡时曾路居这里。院子的正北面为倚山建造的六孔石窑洞,前带插廊。西北面石窑,为当时军区司令部增建的礼堂。院子的西南有瓦房八间,为警卫排住房。</p> <p class="ql-block">61.晋绥日报社旧址~位于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高家村村内。1940年9月18日中共晋西区党委决定创办《抗战日报》,1946年7月1日《抗战日报》改名为《晋绥日报》。《晋绥日报》是中共晋西区党委(后改称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机关报。该报1949年5月1 日停刊。报社从创刊到终刊,先后出版了2127期。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62.碧村遗址~位于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碧村北,占地面积约75万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末期,碧村遗址被发现。碧村遗址东以一道横亘南北的石墙为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自西向东主要包括寨梁上、小玉梁、殿乐梁、城墙圪垛四个台地。碧村遗址出土大量陶器、玉器,玉器以琮、环、璧、玦等为主。碧村遗址是晋西北集中所发现史前玉器的地点之一,其性质归入石峁文化系统,为探索中国早期王朝的出现提供重要资料。2016年3月,碧村遗址入围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9年10月7日,碧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63.胡家沟砖塔~位于吕梁市兴县蔡家崖乡胡家沟村。为明代建造,塔为七层八角实心砖雕塔,高12米。塔基为三层,石质,高1.1米。塔身四层为砖结构,各层塔檐均仿木构砖雕斗栱椽飞,塔身窗棂隔扇雕工精细,望柱、栏板上浮雕花草、人物、鱼虫。塔顶为逐渐收缩的八卦形,塔刹为叠涩状,高约1米。2019年10月,胡家沟砖塔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64.山神峪千佛洞石窟~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石口乡山神峪村内。峪西侧山崖下,凿有石洞一处,洞内石壁满雕佛像,计有一千零五十五尊。洞之创始年代不详,按其造像特征和手法,应为元初石窟。2019年10月,山神峪千佛洞石窟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寺庙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在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山门、过殿等,最低层为庙堂院,正面及两厢均为砖石窑洞,正中无量殿内供无量寿佛,大雄宝殿凿建在深5.5米,宽3.1米,高3米的砂岩石窟中,洞内正中是释迦牟尼大型石刻造像,左右各有两个菩萨和两个侍者。石窟四周刻有16CM高,8CM宽,排列整齐的佛龛,每个佛龛内分别刻有14CM高神态各异的的小石佛1055尊,故名"千佛洞"。</p> <p class="ql-block">65.兴东垣东岳庙~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城东北20公里的龙交乡兴东垣村。东岳庙大殿主体及梁架结构等属宋金遗物,殿内东西两壁绘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壁画36平方米。兴东垣东岳庙,庙内记载有:“大元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重修”。大殿中檩记载:“大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重修”。从结构造型和工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在我国东岳庙古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1年6月25日,兴东垣东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殿为东岳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系单檐歇三式,顶由黄、绿、兰三色琉璃瓦覆盖。殿内东西两壁绘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壁画36平方米。前廊深两椽,占进深的三分之一,形制比较特殊。</p> <p class="ql-block">66.殿山后土圣母庙~位于吕梁市石楼县城西40公里的前山乡张家河村西南的殿山半山梁上。殿山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37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寺内建筑由中轴线呈对称分布,依次为正殿、戏台、山门和戏台一座;两旁分别有,东西配殿、厢房及十一孔窑洞。 山寺古建筑群除了两侧的厢房部分塌损外、其它建筑保存完好,虽然其规模不大,但其布局整齐唯美,殿宇造型奇特,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明代古寺庙建筑群。2013年5月,石楼后土圣母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后土圣母庙正殿也称悬空无梁殿。它是采用砖石券成,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殿外设有木结构的回廊,结构雅致,别出心裁。殿山寺除了彩塑艺术精湛之外,其元代遗物,如戏台、石灯等无不显示着它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正殿内塑像共三组,十三尊。中间是后土圣母坐像,东侧是九天圣母坐像,西侧是使令圣母坐像,分别高1.16、1.1、1.2米。圣母两侧各有两尊高0.82米的侍女站像。正殿的东、西两侧有豆生娘娘、催生娘娩的坐像,均高0.96米,以及两名女官的站像,均高1.3米。正殿用传统的四根蟋龙柱将三位娘娘间隔开;后墙壁除了用牡丹、芙蓉等花叶填充格扇背景之外,还使用了大量“悬塑”艺术手法,用于表现人间多福、多子、天上仙乐祥云等繁褥的生活细节。</p> <p class="ql-block">在正殿的北墙上雕塑也十分华丽,大至亭台楼阁,小至人物、花卉、珍禽、异兽无不精工细作,活灵活现。就是一个个格扇都一丝不苟。它以纷繁复杂、富丽堂皇的彩塑宫殿、云山作为主像的背景,目的是更加突出主像在殿堂中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67.柳林香严寺~俗称鸽子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城东北隅山阜之处。寺座北朝南,周有堡式墙垣,共有大小殿宇120余间,占地6160平方米。寺始建於唐代,现存建筑为元代手法。寺院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殿宇鳞次栉比,佛堂高低有序。主建筑分别有歇山、悬山、硬山式殿顶,各式琉璃流光溢彩,气势宏大。主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过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十王殿以及两侧的附属建筑,构成以元代建筑为主体,明、清建筑相配合的古建筑群体。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相传寺内有三件宝,即铁杆蒿梁、风磨铜佛像和山门鸽子。风磨铜佛高约一米左右,存於正殿,只要见生锈可搬至院内,见风复生光辉,金色如新。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古董商买价二千白洋,寺僧惜其珍贵,收藏入柜,秘不见人。铁杆蒿梁,大约三丈多,粗约二十五厘米,横七竖八置於正殿梁间,属古今罕见奇木,游人到此先睹为快,叹为奇观。</p> <p class="ql-block">68.玉虚宫下院~位于吕梁市柳林县城青龙城宝宁山。始建年代不详,主殿玄天殿匾额为明正德年间(1510年)。宫址坐南朝北,依山势而建,七十二台阶至山门,二进院,有玄天殿、观音堂、药王殿、圣母殿、子孙乳母殿等建筑。主殿玄天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布顶,琉璃剪边,坐落在高大的砖砌台基上,周设栏板、望柱,前出垂带踏道。殿台上置木雕神龛,内塑真武像1尊,高3米余,与建筑同期。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69.刘胡兰纪念馆~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山西省文水县刘胡兰村(原名云周西村)村南。刘胡兰纪念馆前身为刘胡兰烈士陵园,始建于1956年,1957年1月12日,刘胡兰就义10周年时落成并对外开放 。1959年改称刘胡兰纪念馆。1959年、1976年曾两度调整布局,重新整修扩建。现占地面积79000余平方米,位居全国个人烈士纪念馆首位。主要建筑物由毛泽东题词纪念碑、刘胡兰事迹陈列室、七烈士纪念厅、刘胡兰雕像、陵墓和观音庙等组成。整体建筑以纪念碑与陵墓为中轴线对称分布,凝重典雅。馆舍坐北向南。馆前广场的汉白玉石纪念碑上刻着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烈士墓前耸立着汉白玉烈士石雕像。2017年1月,刘胡兰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20年8月,刘胡兰纪念馆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刘胡兰是山西省文水县人,出生于1932年10月8日。抗日战争时期,年仅8岁的刘胡兰就以儿童团员的身份,多次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机智勇敢地同敌人斗争。抗战胜利后,她参加了县里举办的妇女训练班,并被选为村妇女联合会的秘书,区妇救会干事,积极参加“支前”和“土改”工作。1945年6月,年龄还不到14岁的她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候补党员;1947年1月12日,在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军队突然袭击云周西村时,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她在敌人的威胁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随后敌人将与她同时被捕的6名村干部当场铡死,以此来威胁她,但刘胡兰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最后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70.则天庙~位于吕梁市文水县城北5公里处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名胜地。则天庙,于坐北向南,规模不大,中轴线上从北到南有正殿、乐楼、雕像、山门;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30多间殿宇,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则天庙,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以武则天的特定身份名扬中外。199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则天庙正殿是庙内建筑的中心。它原建于唐代,现存结构是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内与顶部仍保存了一对唐代金柱与部分唐瓦唐砖。殿内梁架建造中,采用了三角形组合与杠杆原理分散了顶部对大梁的压力,故大梁跨度很大,经800多年承受压力而未见弯曲,整座建筑被专家评为唐宋建筑中的杰作。结构规整,手法苍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它用料粗壮,外观雄伟,柱头有卷刹,斗拱作双昂,用料粗大,造型奇特,类似五台山佛光寺的构造。</p> <p class="ql-block">武周皇帝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1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唐中宗时为皇太后(683年—690年),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705年),705年退位。</p> <p class="ql-block">71.上贤梵安寺塔~位于吕梁市文水县上贤村。据塔内题记记载此塔建于宋崇宁三年(1140),楼阁式塔,塔高约45米,底边周长25米,为7层8面8角重檐砖塔,中间为空心,每层均有拱石石旋塔门,第一层塔门南开,底有地宫,有地道通往塔外。塔底数层大青石条,上筑红砖古塔,无基无顶,十分奇特,二层以上有木制阶梯,串连各层,通至塔顶,塔为平塔,塔内原有楼梯可直上塔顶,据传塔顶原有一小庙,内供有铁佛,日军侵占后铁佛、阶梯被毁。该塔为现在最大的无基无顶古塔,在古代建筑研究中有一定价值。2013年5月,上贤梵安寺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72.华国锋陵园~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城西北卦山,是前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同志的墓地。陵墓设计参仿建造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南京中山陵,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俯视交城。占地面积为5.72公顷,总建筑面积33867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岗岩石级共365级,每</span>32级为一组,有四个大平台,左右宽度12米,寓意一年四季。两侧白玉栏杆相护。墓的外形为5.5米见方石鼎,正面为H形,是“华”和“回”字的拼音首个字母,寓意华国锋55岁担任中共中央主席,逝世后安葬在家乡交城——“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73.卦山天宁寺~位于吕梁市交城县城西北,卦山,因山形如卦象而得名。天宁寺依山建造,创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座北朝南,由天宁寺、石佛堂、书院、朱公祠、圣母庙、文昌宫等六组建筑组成,另外还有环翠亭、戏台、华严塔、墓塔林等附属建筑。有殿堂楼阁200多间,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现存殿庙已多为明、清所建。天宁寺内,前、中、后三处院落由低到高顺次排列。前院有东厢、西厢、千佛阁。千佛阁建于院中央,宋代结构,明代重建,清代重修,上层有扶栏。天宁寺内,有明代铁钟、铁碑、石碑,还有唐、宋、元、明、清历代重建天宁寺碑记。</p> <p class="ql-block">从“龙云虎风”洞上去,便是中院。中院开朗宽阔,气宇轩昂。正面大雄宝殿重建于清代嘉庆九年(1804年),保持了明代风格。殿内三尊金身大佛结跏趺坐,通身金妆,是释迦牟尼的三身佛像,为明永乐五年(1407年)之作品。毗卢阁在后院,是天宁寺的最高建筑,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p> <p class="ql-block">74.竖石佛摩崖造像~位于吕梁市交城县岭底乡竖石佛村南约500米,始凿于“北齐至唐”。石窟凿刻于一巨石之上,巨石呈金字塔形,坐西朝东,高7.3米,底部宽8.8米,厚2.7米,立面面积约64平方米,共计石窟62个,洞窟内圆雕释迦牟尼佛等百余尊造像,壮观非凡。2019年10月,竖石佛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石刻凿刻于一巨石之上,巨石呈金字塔形,坐西朝东,高7.3米,底部宽 8.8米,厚2.7米。岩石东壁共有石窟65个,造像100余尊。时代最早石窟分三层布置,布局整齐、规范。</p> <p class="ql-block">75.玄中寺~位于吕梁市交城县西北十公里的石壁山上,始创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建成于承明元年(476年)。因此地层峦叠嶂,山形如壁,故又改名“石壁寺”。从北魏到隋唐,玄中寺先后驻锡过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三大祖师,弥陀净土信仰从士人阶层迅速向中国民间流传,进而开宗立派,并远播朝鲜、日本,玄中古寺成为继庐山东林寺之后,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又一个祖庭。2013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元太宗赐玄中寺为“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此后便统称“玄中寺”。住持惠信在蒙古统治者的支持下,重兴寺院。太宗后乃马真三年(1244年),蒙古朝廷曾派使臣到玄中寺参加长达三昼夜的水陆道场,告天祈福。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惠信弟子广安做了太原路都僧录。在元朝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玄中寺达到了极盛。不仅寺内拥有大片土地、山林,而且所属下院多达40处。明朝永乐、嘉靖和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玄中寺随封建王朝兴盛而兴盛,寺庙多次得到重修和扩建。</p> <p class="ql-block">寺内最古建筑为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所建之天王殿、七佛殿、千佛阁、四殿三院,逐级升高,依山就势,层层叠置。此外还有钟鼓二楼、南北塔院、祖师殿、鸠鸽殿、接引殿、准提殿及僧舍、禅院、客房、斋堂等建筑散布各处;秋容塔雄峙寺东山巅,为宋代遗物。寺内历代碑碣48通。这里有北魏、北齐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坛碑、寺庄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p> <p class="ql-block">76.大武鼓楼~又名观音楼、大武木楼,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大武镇大武二村,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后屡加修葺。大武鼓楼,平面方形,通高18.5米,面阔进深各三间,三檐十字歇山顶,布瓦覆盖,黑色琉璃瓦剪边。第一、二层檐下三踩出单昂;第三层檐下单翘单昂出五踩;平座三踩出单翘。2019年10月,大武鼓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77.于成龙故居~位于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建造于清代早期(1644年-1735年),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于成龙故居原为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现存正窑,东侧为倒座房基址,大门建在院内西南角。正窑为七孔砖券窑洞,其中三孔前有廊。大门重檐硬山顶,门额有砖雕花卉图案。方山县境内发现于氏文物82件,征集关于成龙民间故事和佳话100多篇,于成龙墓地、故居、家祠等主要遗址尚保存完好。2019年10月,于成龙故居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78.南村城址~位于吕梁市方山县城南南村。始建于战国,先后为战国皋狼邑、西汉皋狼县治所,十六国汉刘渊起兵反晋在此建都,称左国城。 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形状,总面积近900万平方米。战国的皋狼城位于中部,城址平面呈梯形。汉代的皋狼县城和十六国时期的左国城系皋狼城内外套城,内城继续沿用战国皋狼城。外城城址平面呈喇叭型。为加强防守,在套城基础上扩充城的东部——东城。南村城址独特的布局,为研究战国至晋的历史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79.峙峪遗址~位于山西省朔州市黑驼山东麓。峙峪遗址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5米。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盆地西南角朔州的峙峪村发现了峙峪遗址。该遗址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时代属晚更新世。2019年10月7日,峙峪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80.崇福寺~位于山西朔州市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是一处规模宏敞,殿阁群居的古寺庙。崇福寺坐北朝南,外观古朴、庄严,门前雄狮端坐,寺内,殿阁五重,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面积23400平方米。崇福寺,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到辽代,寺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寺庙,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间,寺庙扩建,大兴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寺”。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寺院坐北面南,规模宏大,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占地面积23400多平方米,五进院落,十座殿宇,布局严整,构造壮观,殿内塑像、壁画、琉璃脊饰、雕花门窗荟萃一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古建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殿壁上,壁画面积达340多平方米。壁画描绘了佛教讲经说法的场面。观音殿位于弥陀殿之后,是寺内另具代表性的一座殿,也是崇福寺内最后的一座殿堂。殿内有塑像三尊中为观音菩萨像,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均为明代原作。崇福寺除了上述辉煌的殿阁建筑外,还保存了木雕楼阁形佛龛,唐、辽、宋几代石雕造像和不少出土文物。其中辽代石像和北魏石塔塔刹也很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是崇福寺主殿,是寺内最大的殿堂,始建于金代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距今已有850多年历史。弥陀殿高大宽敞,殿顶绿色琉璃剪边,殿内前檐隔扇、窗棂花典雅、精美,是中国现存的一处保存完整的金代作品。佛坛上,有“西方三圣”坐像三尊,主像两侧,有胁待菩萨4躯,金刚两尊。这些塑像皆为金代原作,塑法古朴、精美。</p> <p class="ql-block">81.杀虎口长城~是万里长城的一处重要关隘,位于朔州市右玉县西北35公里处,是外长城一个重要天然关口。杀虎关古称参合口,唐朝称白狼关,宋朝称牙狼关。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刺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自从明朝隆庆五年,蒙汉“互市”以来,化干戈为玉帛,杀胡堡、得胜堡、新平堡(天镇)马市重新开放,为了缓和矛盾,遂改名为“杀虎口”。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年间就开始修筑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在大同镇部署大量的兵力,设卫置屯、修边驻堡。杀虎口作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关隘之一,是集军事战略地位与交通优势于一体的边防要塞。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82.右玉宝宁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俗名大宁寺,明清建筑,现存大殿两座,形制雄伟。寺内原藏明代以前的水陆画一百多幅,据传此画是朝廷敕“为生民造福”的,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2019年10月7日,右玉宝宁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83.广武城~是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堡。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境内。广武堡有新、旧两座,新城紧傍长城而筑,旧城在新城西,居长城之外。广武旧、新两城是研究国家军事史的重要实物资料。2006年05月25日,广武城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84.广武汉墓群~位于朔州市山阴县新旧广武村迤北的开阔地上。明清两代曾扼隘口建城,即今的新、旧广武城,墓群因此得名。秦至汉初,此地属雁门郡楼烦县。东汉时期雁门郡移治于今汉墓群北1公里处的阴馆古城处。由于这里是汉朝与匈奴长期争战之地,数百年间遗留下庞大的汉墓群。广武汉墓群,是全国最大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汉墓群,共有封土堆293座。1988年1月13日,广武汉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85.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塔。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p> <p class="ql-block">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p> <p class="ql-block">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p> <p class="ql-block">86.应县净土寺~位于朔州市应县城内东北隅,又名北寺。创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主殿为大雄宝殿, 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净土寺原有山门、舍利塔、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等。如今,仅剩大雄宝殿和配殿。净土寺大雄宝殿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平面略呈方形,斗拱疏朗,尚可看出金代建筑风貌。殿内的藻井四面金龙盘绕,造型美观,构图精细,是研究金代建筑学的实物资料。殿内四壁的壁画,始绘于清代,主要记述释迦牟尼佛以及诸菩萨的佛教事迹。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87.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初唐以后,平城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明代,大同云冈再度荒废。清代,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近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石窟,亦称为昙曜五窟。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p> <p class="ql-block">88.吴官屯石窟~位于大同市新荣区北魏时以佛教圣地而著称的云岗沟内,在云岗石窟西北面8公里处。吴官屯石窟开凿于滨河的悬崖峭壁上,其下为武周川,河水自西北向东南。北处有十五个石窟,但规模很小。吴官屯石窟大小有15个,大的有3平米,小的仅可以容身一人。过去石窟显的高大陡峭,由于109国道几次的大修垫土,现在石窟基本和路齐了。石窟应该是在1.5米高的悬崖峭壁之上。现在的武周川已经没有多少水了,河床被大片的楼房取代。当地的善男信女为了保护石窟,在石窟外加了一堵围墙,给起名为地涌石窟。2019年国务院公布吴官屯石窟并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89.鲁班窑石窟~位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西约700米的十里河南岸。鲁班窑石窟,具体开凿年代不详,据造像风格判断,约开凿于北魏云冈中期(公元466~494年),辽代曾有修建。洞窟坐西朝东,南北长约60米,高约4米,分布面积约240平方米,现存洞窟3座。2019年国务院公布鲁班窑石窟并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90.大同关帝庙大殿~位于大同市内鼓楼东街,为明代以前神祠建筑,俗称大庙。清《大同府志》记有明景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修缮碑记。清康熙、乾隆时均有增建和修葺。从建筑手法和特色看,当为元代遗物,是大同唯一的一处元代建筑。关帝庙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瓦。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91.大同鼓楼~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永泰街中段,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至八年(1463年-1464年)间。[1]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大同鼓楼,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鼓楼与钟楼相配而建。2019年10月,大同鼓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92.大同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华严寺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大雄宝殿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很大,高达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是金代的原物;南吻是明代制作,也是中国古建筑上最大的琉璃吻兽。殿内中央佛坛上塑有五方佛,中间三尊,是明宣德二年在北京雕成迎回后安放在此。殿内四壁满布清光绪年间补绘的21幅巨型壁画,画面高6.4米,长136.8米,总面积876平方米,描绘各种人物5000余个。殿外的殿墙上嵌有四块石碑,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书写的《易经》碑。</p> <p class="ql-block">下华严寺位于上寺的东南侧,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和天宫楼阁等。殿内斗八藻井等亦是辽代旧物,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佛坛上布列辽代彩塑29尊,在佛坛上的诸菩萨像中,以一尊面带微笑的“合掌露齿”胁侍菩萨像最为生动,堪称“神品”,被赋予“东方维纳斯”之雅号。楼阁雕工极细而富于变化,是中国唯一的辽代木构建筑模型,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被已故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海内孤品”。藏经阁内,共有明、清藏经1700余函,18000多册,其中有明代永乐和万历年间刻印的佛经1700多册,佛经皮函表用绫绵装裱,是佛经中的上品。殿内还有一套清代完整的《龙藏》。</p> <p class="ql-block">93.大同观音堂~位于大同城西7.5公里的一座小山岗上。始建于辽代,现存的建筑系顺治8年(公元1651年),在旧址重建,屡加修葺。该寺布局紧凑。戏台、观音堂、三真殿、台殿楼阁沿中轴线由前至后排列,迭层至高。殿内正中有一尊6米高的石雕观音立像,头饰花冠直达屋顶。观音两侧有2米高的石雕胁侍立像两尊。这些雕像均为金色粉装,系辽代所作。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寺前有三龙琉璃照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双面照壁,为明代遗物。寺西摩崖上镌有三米见方的双钩“佛”字,据考证为辽代遗迹。</p> <p class="ql-block">94.大同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南寺街6号。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予以修缮,明正统十年(1445年)始更名善化寺。善化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其左右为东西朵殿。东侧为殊阁遗址,西侧为金贞元二年(1154年)所建普贤阁。善化寺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1961年3月,善化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内保存着泥塑、壁画、碑记等珍贵文物,其中金代泥塑造型优美,个性突出,特别是二十四天王像,男女老少、美丑文武,或帝王装,或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纱衣华似来自天竺国土;或身着铠甲,衬皮毛以抵御北国寒风。</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乃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台,左右设有钟鼓二楼。大殿面阔7间40.7米,进深5间25.5米,单檐五脊顶,作为辽代建筑,以单体面积1200多平米排名全国第三。大雄宝殿内正中供有五方佛像,殿内东西两侧砖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大雄宝殿内共有34尊塑像,是辽金原作。殿内西、南两壁之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四十七年(1708年)所绘壁画,内容均为佛教故事,壁画面积达190多平方米。三圣殿内一素面墙体的泥层下覆盖大幅明代寺观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95.大同九龙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和阳街,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邸前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9条飞龙。两侧为日月图案。庑殿式壁顶,正脊饰凸雕莲花及游龙,四角戗脊置走兽,壁面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9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2001年06月25日,大同九龙壁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96.大同清真大寺~位于大同城内大西街九楼巷,寺内乾隆七年(1742年)重立《敕建清真寺碑》称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比北京穆斯林进行礼拜、聚礼和节日活动的中心,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东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要早六百七十年。寺院西向,建筑古朴。门额用汉文雕塑。全寺占地20余亩,面积呈长方形。从寺门到礼拜寺形成一个下坡。全寺院布局紧凑,结构严谨,洁净肃穆。中轴线上有正门、十字穿心楼阁、石桥、礼拜殿,轴线左右有配房、沐浴室等。主体建筑由四组殿堂毗连而成,前为卷棚式抱厦,后为歇山顶和硬山顶两组大厦,最后一组则为卷棚顶和圆攒尖顶的混合结构。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97.禅房寺塔~位于大同市西南30公里处的丈人峰顶上。辽塔为六角七级,高约15米,实心砖石结构。塔坐为须弥座,用规整的长方形石料砌就,石间不用灰泥而用木榫。最上雕有莲瓣,再上面为束腰,雕有莲花、牡丹、童子等。六角各雕勇猛威武的力士。上枋每面各镌刻有一佛二菩萨的浮雕一幅、莲珠束腰两层。塔座以上是仿木结构的砖砌塔身,塔身斗栱、角栱均为磨砖镶砌。第二层塔壁每面各设门式小窗或四棂小窗。以上各层结构相同,每层逐渐向里迭收。禅房寺塔造型美观,稳健大方,整个雕刻粗犷简练而富有变化。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98.大同煤矿万人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煤峪口南沟。日军侵占大同期间,残酷掠夺大同煤炭资源,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河北等地抓夫骗人到大同煤矿当劳工。矿工在条件极其恶劣的矿井下,每天服苦役十几个小时,在日本法西斯统治下折磨而死的劳工不计其数。劳工死后被抛尸荒山野岭,造成白骨累累的“万人坑”,其中南沟万人坑死难矿工达六万多人,是大同万人坑中最大的一处。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99.平城兴国寺~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小西门,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寺坐西朝东,现仅存正殿。正殿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砖券窑洞三孔,外券为仿木结构建筑形式,檐下砌斗栱作装饰,窑前设有长廊;上层为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重檐九脊歇山顶。2019年10月7日,平城兴国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100.平城遗址~北魏平城是在汉朝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它包括宫城、外城和城廓三个组成部分。根据近年来考古调查发现,今城北上皇庄、白马城和安家小村一带有断断续续板筑夯打的土墙遗址,高处五米多,低处一二米,底部约十几米,这正是外城之北墙,东城墙则在御河之西,南城墙在大同城北操场城一带,西城墙在上皇庄以南,此区面积约有60多平方里。火车站东北处曾经出土有排列整齐的覆盆础石,这些遗迹可以说明北魏宫城和官府衙署之范围。拓跋硅戏于天兴元年(398)七月迁都平城,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在平城建都97年,历经六帝七世,一直成为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拥有百万人口。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01.沙岭墓群~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沙岭村东北处。发现了12座北魏时期的墓葬,共出土文物200余件。然而,在这些墓葬中,有一座砖室墓,曾轰动考古界。这座编号为M7的墓葬,既有彩绘图像和纪年文字的漆画,又有保存基本完整、内容丰富的壁画,填补了汉唐考古壁画没有北魏时期定型材料的空缺,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入选了“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10月,沙岭墓群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104.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公元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1982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05.浑源文庙~位于大同市浑源县城内西大街。始建于辽金以前,元朝初年扩建,明成化八年(1472年)大规模重建,至万历三十九年(1671年)文庙全部建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720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戟门、大成殿、祟圣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覆顶。浑源文庙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06.永安寺~位于大同浑源县城内东北鼓楼北巷,俗称大寺,是浑源县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建筑。寺内院落平坦,布局严整,殿宇巍峨,古朴壮观。建筑坐北朝南,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永安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火灾。元初 浑源州高定父子在废墟上大规模重建。此后,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 1289 年)、元至元三十年(公元 1293 年)都曾有增建。元延佑二年(公元 1315 年)高定的孙子高璞又捐款在寺内建造了现存规模最大的传法正宗殿,其它建筑如山门、天王殿、东西朵殿、配殿等建筑,均为明清遗构。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浑源永安寺发现了几乎在全国成为绝品的元初大书法家雪庵和尚为正殿所题的「传法正宗之殿」匾额,还有殿内的元代重彩壁画。</p> <p class="ql-block">传法正宗殿,殿身高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原有塑像已毁,上覆黄色琉璃瓦,堆花脊饰。殿内明间梁架间雕的天宫楼阁和天花藻井,为元代遗构。大殿内四壁的巨幅工笔彩画,高 3 米,长 56.8 米,画面总计 170 平方米。是明代壁画中的精品,其内容丰富,画技高超。 882 个人物形象,表情生动自然,儒、释、道三教融会在一起,为研究中国绘画艺术以及宗教思想演进和变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107.圆觉寺塔~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俗称小寺塔,位于大同市浑源县城北隅。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明朝成化年间(公元 1465 — 1487 年)重加修缮。塔高九层,密檐飞拱,通体砖砌,呈八角形,全仿木结构建筑。整个圆觉寺塔分为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塔座高约4米,也是效仿木结构建筑的。塔座有上下两道堂门式束腰,座基四周雕满砖刻浮雕,有歌舞伎乐、武士、猛兽。雕刻的花鸟禽兽,也各具形态,楚楚动人。2013年5月,浑源圆觉寺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08.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位于大同市浑源县荆庄乡荆庄村,原名大云禅寺。大云寺的创建年代应在北魏后期。寺院原规模宏敞,现仅存大雄宝殿三楹,为金代遗构。元、明、清均有修葺。寺坐北朝南,共由三进院落组成。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殿前设小型月台。檐下斗栱古朴,明间设补间铺作两朵,次间补间铺作一朵,与柱头铺作形制相同,皆四铺作单抄计心造。殿内采用减柱造。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通檐用二柱,平梁上用蜀柱、大叉手、合沓、栌斗、脊枋、承托脊槫。殿内东、西、南三壁存有壁画80余平方米,为明代作品。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09.律吕神祠~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永安镇神溪村东部的孤石上。律吕神祠北魏时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元、明两朝曾经修葺。神殿内塑有水母娘娘夫妇像,殿内壁四周是近70平方米的四海龙王行云布雨彩绘壁画,笔工精细,逼真动人,共画有各种大小人像139个。祠庙名为律吕是源自传说中的律吕报雨,是让人们遵循天命,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思。现存的遗迹上的建筑,就是元代重建的。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10.栗毓美墓~位于大同市浑源县城东门外,为清道光年间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墓。为表彰他的治河之功,清道光皇帝在他死后追赠其太子太保衔,敕建坟墓。栗毓美(1778―1840年)字韩辉,号朴圆,浑源城人。清嘉庆二十年以举人出仕,历任河南宁陵知县、开封府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等职。道光年间他以治理黄河有经验调升河东河道总督,专职治理黄河。陵墓占地99324平方米。大门外两侧,立着两通高达五米的汉白玉巨碑,坟高一丈六尺,台高二尺五寸。全部用汉白玉围砌。墓室内墓志铭为当时两广总督林则徐撰写。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11.天镇慈云寺~坐落在大同市天镇县城内西街北侧,寺院坐北朝南,现存有中轴线上三进院落及东西跨院共五个院落。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释迦殿、毗卢殿四座单体建筑。 《天镇县志》记载:“慈云寺,在城内西街,唐时建,寺原名法华。辽开泰八年(公元1019年)修。明宣德三年春至五年夏(公元1428年——1430年)重修,千户熊亮奏赐额更名"慈云寺"。现在见到的慈云寺全貌,正是明宣德年间保留下来的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慈云寺现存单体建筑31座,占地面积约1.6公顷。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12.沙梁坡汉墓群~位于大同市天镇县城南5公里处的冯家夭村东南沙梁坡上,现存有封士的汉代将士墓43座。分布范围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封土堆一般高为5至8米,周长约为50 至90米,全部由黄土堆夯垒而成。大大小小的墓葬散落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土坡上,墓葬之间的距离近30多米,远的三五公里,错落有致,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墓群。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13.天镇县明长城段~位于大同市天镇县逯家湾镇李二口村。大同明长城主要建于嘉靖年间,由宣大总督翁万达创修。大同镇长城东起天镇县东北镇口台,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子上村东山),全长335公里。据统计,大同镇先后修大边、二边516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边墩776个;火路墩83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114.水神堂~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壶泉镇壶山上。水神堂原名沣水神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乾隆年间增建文昌阁,改名水神堂。水神堂坐北朝南,占地7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灵应宝塔、圣母殿、禅房、文昌阁、山门、钟鼓楼、老君殿等。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水神堂现貌为清代规模,建筑群总体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约十三、四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建筑布局设计奇特,采用南北中轴线,中间主体之外,门、廊、厅、室八面环筑,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大小高低不等的建筑物40多间,错落有序,井井有条,毫无窄憋杂乱之感。典型的外观八合院,在建筑史上是罕有的。</p> <p class="ql-block">115.云林寺~又名云林禅寺,俗称西寺,座落在大同市阳高县城内西门南侧。建于明代,由皇帝下诏而建。现存大雄宝殿、天王殿和配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庑殿顶,坡度较陡,用材断面合理,纵横构件连接牢固,巧妙地把力学与美学结合起来。殿内柱同配列为金箱斗底槽的变体,殿堂和厅堂混合结构形式。对柱网的排列习用了移柱减柱法,突出了佛坛的位置。有泥塑像25尊,其中主像3尊、弟子2尊、罗汉18尊,姿态自然,给人以艺术之美感。塑像基本完好。三面殿墙满绘壁画,计123组,重彩平涂,立粉贴金,金碧辉煌。多种文物荟萃在一起,整个寺宇富丽壮观,对研究我国明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具有较高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16.古城堡汉墓群~位于大同市阳高县城东南方60里之古城堡周围,包括南梨园沟河东岸汉墓25个、两岸汉墓15个、古城堡北汉墓8个、古城堡东汉墓10个。古城堡汉墓群以许家窑、靳家洼、单家窑、安家皂一带墓冢较为集中,现存58座,封土主约4至6米,封土周长30至50米,保存基本完整。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17.许家窑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东南1.5公里梨益沟西岸的断崖上,与河北省交界。许家窑人遗址距今约10万年,属旧石器时代中期。1976~197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发掘,遗址内含人类化石和大量石制品、古角器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名称为《许家窑—侯家窑遗址》。</p> <p class="ql-block">118.觉山寺塔~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创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建在古马道旁。塔位于寺院西部,建于辽大安六年(1090年),十三层,高43.54米。塔基分三层,下为八角形须弥座,中为平座勾栏,上为莲台。雕刻多在须弥座束腰处和中层平座、上层勾栏华板处,题材丰富,以狮首、力神、伎乐天女等最为生动。塔身第一层由塔壁和内室组成,平面八角,南北开券门,塔室中心柱南雕卧佛1尊,柱北雕千手观音,四壁绘有60平方米的辽代壁画,至为珍贵。2001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四周群山环抱,背靠钟山,西临唐河。据清康熙《灵丘县志》载,该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辽、明、清多次修葺。现存庙宇多为清代重修。寺院建筑分庙宇和砖塔两大部分。寺庙由三条轴线、三进院落、30余座殿宇组成。寺院存有辽、明、清各代碑刻11通。</p> <p class="ql-block">119.曲回寺石佛冢~位于大同市灵丘县城南75公里三楼乡曲回寺村。建于唐代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是大禅师慧感奉诏创造。 曲回寺附近,山岗、山脚、台地沟岔等地方,散布有墓丘状的石像冢。石像冢的形制均为石块砌垒,上以长条石封顶,再以沙石土掩埋。每冢增留一小门,从外部能看见内部的石像。冢体大小不等,一般的高三四米,围二三十米,从外观看与坟墓无异。每座冢中都安置着十尊左右的佛、菩萨、供养人等雕像。发掘出的石像最大的高1.2米,面目已经模糊,但衣带清晰可辨。石像冢充分反映出中晚唐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纯熟。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20.平型关~是明朝内长城沿线上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和忻州市繁峙县交界处的平型岭脚下,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明朝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城堡。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于关堡遗址),南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址尚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121.赵武灵王墓~位于灵丘县新华西街西段,灵丘县名由此而来。原占地6万平方米,现保护面积为10900平方米,墓冢周长220米,高10米。明崇祯年间在墓南立石碑1通,并建有碑楼,高4米。1928年修葺,树碑1通,筑神道长246.67米。墓园遍植树木,坟丘绿草覆盖。经重修牌楼、墓丘后,武灵墓更显得气势宏伟,巍峨壮观。</p> <p class="ql-block">122.摩天岭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大同市左云县境内。宁鲁口的摩天岭是五路山最高峰,蜿蜒起伏的明长城就筑在此山上,约10公里,当地俗称小八达岭。小八达岭堞垣崇隆,烽堠峻整,是居庸关以西比较保存完整且雄险壮观的一段长城。长城延伸到宁鲁口,因季节河不便修筑通过,只好在沟两沿修筑箭楼(敌楼)两座,以便用箭-从河谷入侵之敌。现河东岸砖包箭楼仍保存完整,箭楼拱券上嵌“镇宁”石匾,箭楼下又修筑了宁鲁口关城,与箭楼形成完整的关口防御体系。历史上的边塞和平,便在这里建立马市,边关内外,互通贸易,因而又称“马市楼”。</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山西长治壶关太行山大峡谷中段,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旅游专线北侧,流程11公里,流域总面积60.3平方公里,其中旅游开发可利用面积0.5平方公里。该峡谷集江河峡谷、石灰岩地区干旱峡谷和溪流峡谷诸般景致为一体。该峡气候湿润,植被良好,旅游资源丰美,地理位置处优,中国科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在关于太行山大峡谷开发的规划文本中,称之为“世界级极品旅游资源”。该峡共分五个景区,拥有近百个景点,是自然观光、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理想佳境。</p> <p class="ql-block">🚗云丘山风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山西临汾市乡宁县关王庙乡大河村、坂儿上村境内,地处吕梁山与汾渭地堑交汇处。主开发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处玉皇顶1629米,景区内人形山体形象逼真、植物种类丰富多样、自然景观独特神奇,素有“河汾第一名胜”的美誉。景区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其中完整保存有11座千年古村落,为罕见的晋南窑洞建筑古村镇群落。</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和“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绵山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绵山风景名胜区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绵山起源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绵山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绵山风景名胜区的仿古建筑群风格多样,从建筑的角度来剖析,绵山仿古建筑既取之先代建筑之长,又加上设计者和建设者的现代创意,集华夏古今之精华,构成了现代仿古建筑物的独特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