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陈赛英(左二)带了三箱贝类标本,几经辗转,来到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她告诉该所科研人员庄启谦,这批贝类标本是浙江一位叫孙建璋的工人技术员在南麂列岛采集的,虽然经过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鉴定,为了慎重起见,还要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进行复查。</p><p class="ql-block">在复查这批贝类标本时,庄启谦有点惊讶,“如果不是陈赛英信誓旦旦地保证这批贝类标本一定是采自南麂列岛的,我真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这批贝类标本中,既有眼球贝、美丽珍珠贝、古蚶等来自亚热带甚至是热带的贝类,又有栉孔扇贝等来自温带的贝类,南麂列岛成为不同温度带海洋生物汇合交叉的地带——这与浙江近海沿岸海洋生物自北往南或由南至北渐进式自然分布不同,南麂列岛的贝类出现异常的跳跃式分布,许多亚热带种甚至热带种,竟然在南麂列岛海区同时出现。按照海洋生物分布的地理特征,这是不可能的。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庄启谦意识到,这可能是个崭新的课题。庄启谦对南麂列岛海域的海流特点并不陌生:浙江外海有一支沿台湾海峡和闽浙海岸自西南向东北的海流,在长江口以南,这支台湾暖流流速较强,它从三月下旬开始影响南麂列岛;到了十月份以后,南下的黄海冷气团和沿岸流逐渐影响南麂列岛。为了探讨这个海区海洋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庄启谦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及浙江有关单位合作,对南麂列岛进行多次调查。调查的结果完全证实是海流的影响,南麂列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若干暖水种海洋生物分布的北限,又成为若干冷水种海洋生物分布的南限。</p><p class="ql-block">披露这个结论的论文《浙江南麂列岛贝类区系的研究》在1980年《动物学报》发表后,立刻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注意到南麂列岛生物种类的非常规分布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浙江水产学院等当地的贝类研究工作者云集南麂列岛海区,多次对该海区的贝类开展调查,不但对庄启谦的结论进行必要补充,而且很快掀起一股“南麂热”。在这个基础上,浙江省有了申报国家级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的强烈意愿。庄启谦当时担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由于工作方便,适时配合了浙江的申报工作。1989年3月庄启谦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把南麂列岛开辟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议,有力的支持浙江申报南麂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方面的大力促进下,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南麂列岛成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海岛海域生态系自然保护区,1998年又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图片介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庄启谦(左三)、齐钟彦(右三)应邀到上海自然博物馆鉴定贝壳标本,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合影。庄启谦是福建海洋研究所原所长。</p><p class="ql-block"> 2022/6/21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