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地道中原人,我的家乡便是南阳市淅川县。18岁之前,我生于斯长于斯,18岁服兵役离开家乡,自此家乡成为故乡。但根与血脉的传承是割舍不断的,随着年岁增长,对家乡的记忆和眷恋尤甚。我把南阳放最后记叙,便包含有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之情。即为故乡,游历涉足之地自也多点,故分三篇压轴记之。此篇介绍南阳市区几个著名人文景点概况,欢迎指正。</p> <b> 南阳府衙</b>:坐落于南阳市区民主街西部北侧。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历史时期,共历199任知府。府衙现存明清建筑100余间,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面积7.2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封建社会留下的一个完整的郡级实物标本。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三级博物馆,河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br> 南阳府衙既是北京故宫的缩影,又是南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标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等研究价值,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现存建筑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艺术。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两侧辅助,布局多路,院落数进。“父母官”、“召父杜母”、“羊续悬鱼”等词语便源于南阳府衙,现为南阳市区著名人文景点之一。 南阳府衙左北向南,经明、清两代不断修葺扩建,至清光绪末年,规模宏大。主体建筑依次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两侧房舍、院落分布有序,布局严谨。中轴线两侧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堂后寝。单檐硬山式建筑。它是清代全国215个知府衙门中到2013年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唯一府级官署衙门。 衙前为照壁,北为大门,左右列榜房,门前东为召父房,西为杜母坊,还有谯楼和石狮一对。大门北为仪门,两侧为公廨,外有东西牌坊两座,分别与仪门两侧门相对应。再北为大堂,沿明旧额曰“公廉”,即公正廉洁之意。堂前竖戒石坊,堂左右为承发司、永平库,堂前至仪门,两侧各建排房十间,为各执事房,即书吏六曹房,还有东西二公廨。 仪门为礼仪之门,凡新官到任,至仪门前下马,由迎接官员迎入仪门内。嘉庆大典,皇帝临幸,宣读圣旨或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也要大开仪门。仪门之后便是大堂,它面阔5间,进深3间,是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也是第三进院落。檐下置斗拱,斗拱疏朗,梁架奇巧,明亮宽敞。 仪门后面是大堂,是知府开读诏书,接见官吏,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堂正中设公案,两侧列“肃静”、“回避”及其它仪仗等。 大堂公开审理大案,可以有众人旁听,正堂的地上有两块一大一小的青石板,小的一块是跪原告的,大的一块是跪被告和证人的。大堂后是门房,要见知府必须先递帖子让门房禀报,别看小小门房要是没有疏通关系就让你坐冷板凳等着,“冷板凳”的来由就在于此。 大堂之后就是二堂思補堂,是府衙长官处理一般公务的地方,用现代话讲就是处理民事纠纷的地方,有庄重威严的气氛。<br><br> 二堂的天花板是朱红色,地上的两块跪垫是用密席做的,寓意当事人说假话就会天诛地灭。 穿过二堂便是三堂燕思堂,是知府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处理公务及燕居的地方。 燕思堂香案中间摆放一个钟,两边各放一个瓷花瓶和一面镜子,寓意终身平平静静,看来人在得到高官厚禄之后更希望回归平静的生活。 传说慈禧太后少时曾随其父在府衙小住,还留下“福寿”二字,后被镌刻成碑,现存放于三堂院中。 三堂后为府衙花园,是知府及家眷的休憩场所。 南阳府衙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府衙,是秦始皇设置郡县制以来,留下的一个完整的郡级实物标本。现存建筑就是一座历史档案馆,它既是北京故宫的缩影,又是南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如今它依然宏伟并具极高价值,似一颗耀眼明珠,闪射着灿烂光辉。 <b>南阳卧龙岗</b>:位于南阳市城西卧龙区,景色优美,堪称豫西南名胜之首。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纪念地、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三分天下”的策源地。同时也是明朝朝廷钦定的祭祀诸葛亮的地方。早在唐宋时期便已闻名天下,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卧龙岗是伏牛山余脉紫山向南延伸的一道岗丘。北连麒麟岗,南濒白河,三里河、十二里河沿岗体两侧缓缓南行,在“龙首”处注入白河。岗势绵延起伏,曲折回旋,如卧龙蟠伏。岗上松柏遍布,丛竹翠簇,潭水清碧,景色宜人。地因三顾,名遂千秋。<br> 卧龙岗武侯祠,是一座占地75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魏晋,盛于唐宋,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现存古建筑群为元、明、清时期。主要景点有武侯祠、汉画馆等。卧龙岗武侯祠内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匾额楹联六百多(通)幅,在全国武侯祠中数居首位。现为南阳博物馆所在地。 在古代,卧龙岗幽居南阳城邑之外。《明嘉靖南阳府志》载:“卧龙岗在府城西南七里”,“岗上名山四瞩,丛水阴翳,其中膏陌连绵,甘泉泓澈。”岗下沃野千里,古城近在咫尺。始修于东汉时期的西南大道,出宛城而西南,经卧龙岗、穰县(今邓州市),至湖北省阴县,然后分水、陆两路通达益州(今四川),是中原地区通向云南的一条便捷通道。“龙首”下的淯水,帆樯林立,往来不绝,被称为“中国古时代南北天然水运航线之最长最盛者”。 东汉末年,青年诸葛亮来到有“南都”“帝乡”之称的南阳,择城西南之卧龙岗,躬耕养晦,静观时变。 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其茅庐,27岁的诸葛亮遂离开南阳,加入刘备政治集团。“结庐在紫峰白水一侧,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十年的布衣生活,诸葛亮晴耕雨读,广交士林,“皆寻六家业窥五际,内学七纬旁通三微”,广博的知识和人脉积累,为以后辅佐刘备成就蜀汉大业奠定了基础。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诸葛亮一生御军理政,经国达治,鞠躬尽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后世人们在其当年隐居之处建祠立碑,因时节进行祭祀。<br> 元仁宗延佑四年(1317年),皇帝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集议,正式颁名“武侯祠”。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又“敕赐”庙额、祭文,钦定春秋二祭及祭品。<br> 清圣祖康熙五十年(1711年),南阳知府罗景主持重修武侯祠,建成“卧龙十景”,并移建书院于祠前。武侯祠成为一处规模恢宏、布局严整,人文景观与园林风光交融的建筑群,奠定了今日武侯祠之规模和格局。 1958年,南阳市政府将南阳汉画馆从老城区迁至武侯祠内;1959年10月,在祠内设立南阳历史博物馆。1999年,在卧龙岗南端建成融展览、旅游为一体的汉画馆新馆舍。2002年,依据清代罗景所撰《卧龙岗志》中辑录的“卧龙书院平面图”,南阳市博物馆对卧龙书院进行了复建重建。<br> 据记载,自唐代以后,卧龙岗已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刘禹锡、杜甫、李白、唐寅、王安石、岳飞等都曾来此游览凭吊,留下了一批珍贵的诗赋翰墨,丰富了古城南阳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耀邦、李先念、王任重、李德生、朱镕基、李岚清、罗干、李铁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前来参观考察。<br> 卧龙岗还是南阳地区历史上重要的道教活动之地。元大德四年(1300年),南阳监郡马哈马修葺武侯庙告成,特礼请解梁(今山西解县)太虚观道士张志和住持,并割旁近田二百余亩作为祀田。至明代,武侯祠成为南阳地区的道教活动中心,道众盛时达百余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前后,著名道人胡阳瑞主持祠事期间,整修道院,完善道规,使“龙岗大为武乡侯生色”。<br> 卧龙岗武侯祠,融合了园林建筑、祠庙建筑和当地民居的风格,展现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形式丰富,空间组合多变,群体布局和谐,环境配置优美。 其建筑布局分布在阶阶抬高的中轴线上,颇富韵律感和节奏感,石坊、仙人桥、山门、大拜殿、茅庐、宁远楼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与两侧的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伴月台、躬耕亭等形成两进四合院落,与此平行的还有北路三顾祠院,南路卧龙书院。<br> 现存殿堂房舍267间,布局严谨,疏密相宜。祠前是宏伟雅致的“千古人龙”石牌坊,高耸门外,望柱冲天,在苍松翠柏映衬下,使武侯祠显得更加巍峨壮观。<br> 步入武侯祠山门,迎面是大拜殿,殿中彩塑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大型泥塑像。大殿前侧为明代碑廊,镶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br> <div> 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拜殿后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期的生活场景而修建的茅庐、躬耕亭、野云庵等卧龙十景。祠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谢圃亭,右侧院为道房院,台下有诸葛书院,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景色宜人。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诱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留连往返。</div> “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日更馨香”。进入21世纪以来,南阳市在加强对古建筑和文物保护的同时,对卧龙岗区域进行持续性的改造整治,拆除影响景区环境的建筑万余平方米,广植树木,提升品味,丰富内涵。<br> 如今的卧龙岗,古脉长存的草庐、汉画,绵延数百年的书院文化,高校云集的大学城,碧波荡漾的白河城市湿地公园,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卧龙岗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南阳的一张靓丽名片。 <b>南阳汉画馆</b>:是中国第一座专门收藏、陈列、研究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位于南阳市卧龙区汉画街,创建于1935年10月10日。其后三易馆舍,规模日益扩大,收藏汉画像石总量达两千余石,成为中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艺术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南阳汉画馆始建于1935年10月10日,当时的馆舍位于南阳民众教育馆内(今卧龙区广播站后院),馆藏汉画像石118块。1958年河南省政府拨专款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东侧再建一座汉画馆,并由郭沫若先生题写了馆名。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展馆容量趋于饱和,又在原馆东北侧重建一座新馆舍,至1999年底建成开馆。 自2009年5月18日始,南阳汉画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汉画馆占地53360平方米,陈列大楼平面呈“T”字形,建筑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展厅总面积2400平方米。共有9个主展厅和3个临时展厅。展厅内陈列着200余块精品画像石。 汉画馆按画像内容分类展出,依次为生产劳动、建筑艺术、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天文与神话、角抵、舞乐百戏及祥瑞升仙八大部分。现有馆藏文物2000余件。 南阳汉画馆与南阳武侯祠相邻于南阳城西郊的卧龙岗,既让汉画馆的景观布局“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又使其与武侯祠一道,形成了南阳城西郊的汉文化景观区,这种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不仅使汉画馆的景观布局特色突出,而且更加引人入胜。 <b>南阳医圣祠</b>: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现为张仲景博物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邓州市)人。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是中国的“医圣”,著有中国传统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张仲景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被奉为“方书之祖”。 医圣祠坐北朝南,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大门一对汉风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博大雄浑,金碧辉煌,巍峨壮观,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大门内十米许为张仲景墓;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荷花池、历代名医塑像等。馆藏器具文物104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 张仲景的墓也在祠内,坟墓建于何时已无确考。墓前的石碑是清朝张三异立的。仲景墓是仿汉墓式样,墓的四角各有一个羊头,在中国古代“羊”和“祥”是同音、同义的两个字,象征吉祥。墓顶的莲花座,象征张仲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医德医风。<br> 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中国医学史悠悠数千年,获此殊荣者唯张仲景一人!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医圣祠进行修葺。现已成为南阳市区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之一。<br>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穷游老憨</p><p class="ql-block"> 2022.07 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