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8)十九世纪俄罗斯的文学之四

松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彼得堡的贵族青年奥涅金,厌倦了上流社会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俄国的乡村。</p><p class="ql-block"> 在那里,他结识了地主家的长女达吉雅娜。达吉雅娜对奥涅金一见钟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给奥涅金写了一封深表爱慕之情的信。而奥涅金竟轻浮地当面表示拒绝,说什么自己不宜享受家庭幸福等等。</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几年之后,奥涅金在彼得堡上流社会的一次交际活动中又遇见了达吉雅娜。此时的达吉雅娜已从一个纯朴的农家少女出落成上流社会“女神”般的贵妇人。奥涅金开始拼命追求达吉雅娜,而达吉雅娜则真诚地告诉他:此刻她仍然爱他,却不能属于他,因为她要忠于自己的丈夫。在这段爱情故事里的奥涅金就有了“我是多余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年青的奥涅金虽然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生活道路,但当时的年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p><p class="ql-block"> 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业改革。但是,他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经验;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非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最后,他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 —忧郁症,感觉有他和没他都无所谓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小说作者普希金在奥涅金身上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一部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其狭小圈子的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从而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总的说来,奥涅金厌恶旧文化但害怕去改变;认同新文化却又无力去实践。无法脱离旧时代,又不能扎根于新时代,所以找不到生活的定位。感觉到时代的风暴即将来临,不甘心和旧贵族阶级一道灭亡;但阶级的局限又让他没有勇气与能力去参加革命斗争。看不见社会发展的前景,因此终日彷徨苦闷、焦躁不安。社会不需要他,他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苦苦寻求俄罗斯的出路,但是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只会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在时代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历史大背景下,具有“多余感”的“多余人”是时代与社会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叶甫盖尼·奥涅金》讲述主人公的故事,俄国作家普希金用长篇诗体小说创作的,写于1823~1831年。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诗体小说这种文体有点另类,好像也是“多余”的吧!</p><p class="ql-block"> 当今天朝出现的“躺平”人、还有“三和青年”,是不是与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有近似之处呢?该用什么样的文学语码去认识和解读呢?</p><p class="ql-block"> 但愿我的这篇读书笔记不是多余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