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这一篇想说说上海的老歌曲,确立这个话题,内心里有点忐忑,因为现在上海是个敏感的话题。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一说上海的老歌曲,应该不算是忌讳。</b></p><p class="ql-block"><b> 我和上海应该算是有比较深的情结,因为我父亲从年轻时就在上海工作,我在上海也有一些结交时间不长,但情谊比较深厚的老朋友。</b></p><p class="ql-block"><b> 上海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当然它是中国第一大城市、是一座有着中国最先进的工业生产、海港吞吐、市场经济、和文化艺术第一的大城市。如果从上海的人口素质、个性修养、生活品质来说,我用四个字概括:“小资城市”。小资城市这个概念好吗?“资”这个词,如果从政治观念来理解,它包含了“资本”、“资产”这样的内涵,如果再用阶级观念去套用就危险了。事实上中国经过40年改革开放以后,现在我们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的或多或少的资产,甚至资本。“资”在社会发展进步中是不能回避的一个内容,只不过上海大概是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因此我感觉上海这座城市,无论从城市的气质、还是上海人的生活品味,似乎充斥着一种小资的情调。这不好吗?我想起码比封建的情调、野蛮的情调、文革的情调要好,这是人类进步不可回避的一个历史阶段。</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我曾经为天津是个音乐之都感到过骄傲,因为天津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还真出过不少的知名的歌唱家和音乐作品。中央音乐学院曾经设在天津,院长马思聪还曾经是我住家在潼关道上的近邻。天津出了很多中国著名的歌唱家和歌曲作家。比如李光曦、郭淑珍、于淑珍、刘欢、蒋大为、关牧村、郑绪兰、远征等人。施光南、王辛、曹火星等,他们都对中国的歌唱艺术做出很大的贡献。 但是如果我们想看一看关于天津人文情怀的歌曲,或是历史上的天津民歌,还真不好找。我们翻翻音乐创作历史流传下来的歌曲,几乎都是上海的,好像上海包揽了所有的创作歌曲,一座城市代表了整个中国。应该说整个20世纪的上半叶,上海的音乐文化为中国的现代音乐的发展与普及起到了领引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有一首歌曲叫作《夜上海》,可以说它是上海风音乐的代表作,它是1947年香港一部电影《长相思》中的插曲。但是它是上海那个时代音乐的典型代表,得到了上海民众和仰慕上海文化的全国各阶层人的普遍认可。 </b></p><p class="ql-block"><b> 《夜上海》 </b></p><p class="ql-block"><b> 夜上海、夜上海 </b></p><p class="ql-block"><b> 你是一座不夜城 </b></p><p class="ql-block"><b> 华灯起、乐声响 歌舞昇平 </b></p><p class="ql-block"><b> 只见她,笑脸迎 </b></p><p class="ql-block"><b> 谁知她内心苦闷 </b></p><p class="ql-block"><b> 夜生活、都为了 衣食住行 </b></p><p class="ql-block"><b> 酒不醉人人自醉 </b></p><p class="ql-block"><b> 胡天胡天蹉跎了青春 </b></p><p class="ql-block"><b> 晓色朦胧、春眼惺忪、</b></p><p class="ql-block"><b> 大家归去,心灵儿 </b></p><p class="ql-block"><b> 随着转动的车轮 </b></p><p class="ql-block"><b> 换一换新天地 </b></p><p class="ql-block"><b> 别有一个新环境 </b></p><p class="ql-block"><b> 回味着,夜生活 如梦初醒 </b></p><p class="ql-block"><b> 酒不醉人人自醉 </b></p><p class="ql-block"><b> 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 </b></p><p class="ql-block"><b> 晓色朦胧转眼醒 </b></p><p class="ql-block"><b> 大家归去,</b></p><p class="ql-block"><b> 心灵儿 随着转动的车轮 </b></p><p class="ql-block"><b> 换一换新天地 </b></p><p class="ql-block"><b> 别有一个新环境 </b></p><p class="ql-block"><b> 回味着,夜生活 </b></p><p class="ql-block"><b> 如梦初醒 </b></p><p class="ql-block"><b>下面我试着哼唱一下这首歌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这首歌是从一位舞女的角度,描述了上海上层社会的繁荣奢华,纸醉金迷、腐化堕落的生活景象,同时也揭示了一个腐败的社会带给社会的恶劣风气,反映出人们渇望这个社会的变革,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人们都在觉醒之中,都在等待着新时代的新环境、新气象。这部电影拍摄于1947年,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新时代即将到来的前夕。这部电影和这首歌都有着前瞻性的现实意义。</b></p><p class="ql-block"><b> 这首歌是上海作曲家陈歌辛1947年到香港去投奔党内文化人士夏衍,参加了电影《长相思》的插曲《夜上海》的创作。这首歌曲由范烟桥作词、陈歌辛作曲。陈歌辛是谁?很多年轻人就不知道了。他是当时很多优秀歌曲的创作者,他就是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者陈钢的父亲。后来陈歌辛获得了香港音乐创作终生成就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上海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出现的优秀的创作歌曲太多了,很多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金嗓子周旋演唱的《天涯歌女》、《四季歌》、还有姚莉演唱的《玫瑰玫瑰我爱你》、《春风吻上了我的脸》,还有很多作品甚至到今天我们还在演唱《凤凰于飞》、《漁光曲》、《南屏晚钟》、《春天里来百花香》……都是非常优秀的音乐作品,而且多是反映中下层民众生活的歌曲。下面欣赏一首40年代由陈蝶衣作词、陈歌辛作曲,是周旋原唱,这里是由王馥荔和霍尊演唱的现代版《凤凰于飞》:</b></p> <p class="ql-block"><b> 陈蝶衣也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后很知名的歌词作家,在香港也荣获了终生成就奖。现在很多人都对他不熟悉了,但是他在上海的儿子陈夑阳继承了陈蝶衣音乐基因,成为上海交响乐团著名的指挥。</b></p><p class="ql-block"><b> 20世纪上半叶,上海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被外国资本势力喻为“冒险家的乐园”,也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沿阵地。与此同时,中西方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音乐为什么能够得到充分地发展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洲地区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洗礼,和俄罗斯的社会革命的扫荡,很多外国人,尤其是犹太人和白俄罗斯人集中地跑到中国上海避难。这就为上海带来了欧洲西方的音乐传播的新途径。与此同时西方的电影艺术也迅速地在上海传播、普及、制作和创新。于是电影音乐也迅速走红,而且成了时髦的音乐艺术。</b></p><p class="ql-block"><b> 上个世纪4、50年代,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姚莉,唱过很多人们都很熟悉的歌曲。网上一度热传江青演唱的《春风吻上了我的脸》,这不只是讹传,而是给江青脸上贴金,其实是姚莉演唱的。江青虽然会演戏,但论起唱功来,比姚莉还是差得很远。不过1967年姚莉歌唱事业的引路人,她的哥哥姚敏不幸病逝,姚莉毅然退出歌坛。她的演艺生命不长,但是她的寿命很长,直到2019年离世,享年96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政治、文化、艺术中心逐渐地转移到北京,上海不再是音乐艺术的发展中心。但是它的根基雄厚,尤其是电影艺术创作依然具有巨大的领引作用。天津则不然,天津的歌唱家们大都去北京发展了,天津再也没有显露出作为大都市的音乐魅力。</b></p><p class="ql-block"><b>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正在大学。大串连运动一兴起,我就出发直奔上海。因为我父亲从一解放就和公司一起迁回上海了。原本我们一家人都应该去上海,但是奶奶舍不得她闺女,也就是我姑妈。所以奶奶说什么也不去上海,我母亲只好留下来照顾老人。我打心眼儿里想去上海看看,但是当时没有这样的条件。文化大革命大串联,乘火车不花钱、而且到上海管吃管住,冷了还给军大衣,这是空前绝后的大好机会,焉有不去之理?到了上海,我们住在上海化工学院,管吃管住,而且吃的相当不错。第二天一早,我就去看我父亲。走到上海长寿路附近,我突然看到一幕我熟悉且漠生的景象:倒粪车?我记得父亲给我们介绍过,说上海有些地区家家户户没有卫生间,就在屋里大小便。你去他家串门去,可能就坐在他家的马桶上,而你不知道,连一点味儿都闻不出来。为什么?上海每天早上有倒粪车,家家把便桶拿出来倒掉,然后在马路上大张旗鼓地洗刷便桶,我在天津还真没见过这样的景象。开眼了!</b></p> <p class="ql-block"><b> 我突然想起,以前姑妈曾经给我唱过一首关于粪车的歌,好像一开始就是“粪车”两个字。“粪车”、“粪车”,想起来了:</b></p><p class="ql-block"><b> 粪车是我们报晓机</b></p><p class="ql-block"><b> 多少个声音都跟着它们起</b></p><p class="ql-block"><b> 前街里叫卖菜</b></p><p class="ql-block"><b> 后街里叫卖米</b></p><p class="ql-block"><b> 忽声震天二房东的小弟弟</b></p><p class="ql-block"><b> 双脚乱踏三层楼的小东西</b></p><p class="ql-block"><b> 只有卖报的呼声</b></p><p class="ql-block"><b> 还有点书巻气</b></p><p class="ql-block"><b> 煤球烟熏的烟昏迷</b></p><p class="ql-block"><b> 那是晒台上面开幕礼</b></p><p class="ql-block"><b> 从那样年头到年底</b></p><p class="ql-block"><b> 天天都打不破这个样的例</b></p><p class="ql-block"><b> 这样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我过得有点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就不知道了。这是姑妈给我唱的,我记住了,但从没有好好哼唱过。此刻我才知道赶情上海也有穷人,而且都是住在城市贫民窟。他们叫什么什么弄,比如说“药水弄”,就是很典型的贫民窟。当然上海还有好多高档住宅。这是一座贫富差距很大的城市。我给您哼唱一遍这首歌,现在可能记住并会唱这首歌的人已经很少了,我在网上也始终没有查到。所以我可能唱的不对,姑且听听吧。</b></p> <p class="ql-block"><b> 这首歌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生活,或是普通的百姓生活的景象。咱们前面听到的《夜上海》,那首歌里描述的舞女,很有可能就是住在这样贫民生活的地区。上海曾经有所谓的高档的靡靡之音,也有百乐门舞厅的西洋舞曲音乐,也有表现底层百姓,反映真实的民众生活的音乐之声。在上海这个小资的社会里,过去哪怕是穷人,出门也要穿戴整齐,而在旧西服里面可能是假领子的半截衬衣,也挂着一条领带,这是在上海老电影里经常出现的情景。平时到咖啡厅里喝上一杯咖啡,消遣一段时光,不都是有钱人,他们要的是一种生活的追求。上海有一种人叫“老克勒”,他们能把30多平的小房子,布置出很有档次的客厅、卧室、书房、厨房……</b></p><p class="ql-block"><b>这种生活情趣、生活追求,生活品味,正是上海小资情调的画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