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忆里,储存许多儿时的趣事,每每想起,还仍然甜蜜。</p><p class="ql-block"> <b>刻刀带来的乐趣</b> 我十二岁那年,未曾谋面的表哥从呼和浩特回乡探亲,住到了我家。他是内蒙古机械厂的技术工人,给我带来一组他自己制作的刻刀,用一个同样是自己制作的精致的绿色的小木盒子装着,有五六种样式,可满足各种雕刻需要,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先说说刻号印背心那件事吧。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是生育高峰期,大多数家庭都是三四个孩子,自然人们的生活水准也很低,家家户户日子艰难。尽管这样,居家过日子,必要的开支还是要有的,比如到了夏季,总得给孩子弄个换季的衣服。家庭好一点的,大都买块布料,给孩子做一个裤衩,背心自然就得花钱买了,我周围小朋友买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白条背心。那个年代流行在背心上印个阿拉伯号码,就像今天的体育比赛队服,前面是个小字号,后面是大字号,“6”或“8”是人们争抢的靓号。更讲究的人在前还印上几个大字,最流行的是草书体“风雷激”。有钱人家的孩子,买上背心就送到了印刷厂,印上红彤彤的号才肯穿出来。</p><p class="ql-block"> 这年夏天,妈妈也给我买了一件白背心,我也很想去印刷厂印上号再穿,可又舍不得花钱。于是,我就把同学穿着的背心脱下来,用白纸把他的8号誊下来,然后用表哥给我的刻刀把号码刻在硬纸壳上,再用红印泥印到自己的新背心上。刚穿出去,就有小朋友找到我,让我也在他刚买的白背心上印上个6号。</p><p class="ql-block"> 可好景不长,背心穿脏了,洗了一水,白背心就变成了粉红色的模样了,印上的号也不清楚了。现在想想,那时同学的家长真好!如果放到现在,我不赔人家背心是交不了差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又给几位同学印了号,这回是走“后门”让同学从印刷厂讨来的颜料,没有再掉色。</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个故事就是刻葫芦画了。前些天,看见小民用电烙铁在葫芦上烫葫芦画的抖音,让我一下想起这个故事。我和小民找来一些废弃的葫芦瓢,选择较平的一面,用刻刀刻上主席像、鲁迅像、雷锋像,天安门、延安宝塔山……蘸上印泥,印在所有的作业本上,一下引领了校园里的新时尚。</p><p class="ql-block"><b> 管饱的打瓜园 </b>我的童年时代,许多人还吃不饱、穿不暖,吃瓜果对于我这般大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奢望。可有一个季节能让我们满足嘴馋的欲望,那就是中秋之前打瓜下来的时候。打瓜属籽用西瓜类型,在我的家乡种植的很普遍,瓜园主要分布在离村庄较远的沙沼地上,它以收获瓜籽为主,吃瓜是不用花钱的,只要把瓜籽留下,可以往饱了吃,吃的越多,瓜园越满意,因为吃瓜人是不请自来的义务工,生产队无形中省下了取籽的“工分”,自然对吃瓜人是相当欢迎的。</p><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天山镇城区,离瓜园比较远。可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吃瓜的雅兴。有一个礼拜天,我和发小小民,领上我妈的学生——胖小,准备去东山寻找瓜园吃打瓜。上午八九点钟,我们每人拿了一个水壶和一把小勺就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出发前,我们并不知道瓜园的方位,只是盲目的去寻找。出了天山街,跨过东大桥,一路向东走。转眼快到了中午,也没看见瓜地的影子。又走了大约一里地,远远地看见了一个瓜棚,我们高兴的跑了过去。到了跟前,看瓜人告诉我们还没有开园呢。望着地里圆圆的瓜,却吃不到嘴,让我们很着急。跟看瓜人说了些好活,想讨几个瓜解解渴,可他的原则性很强,硬是没有答应。不过他对我们还算友善,用手指了指前方说:走过前边那个山坡,有一个瓜园开园了。我们只好挪动脚步,继续往前走。果然,没走多远就看到了看瓜人指给我们的那个瓜园,我们仨高兴地奔了过去。这个瓜园很大,一眼望不到边。在瓜棚旁边有一个挖出来的水槽子,已有七八个人蹲在那里吃瓜,大多都和我们一样,是从几里之外的天山街赶来的。此时,我们仨又渴又饿,谁也顾不上谁了,从旁边的瓜堆里挑来几个瓜,用小拳头砸开,取出瓜瓤洗洗手,用手抓着吃了起来。开始是不管白瓤黄瓤一起吃,吃了一会,基本饱了,就专捡黄瓤的吃了。</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有个有趣的小插曲,让我现在想起来都会笑出声来。由于吃的太饱了,我们到瓜地里去小结,我完事后,看见小民仍站在那里,还没有解开裤腰带。我们那时扎的裤腰带都是双扣签的,需要收腹才能解开。由于吃的过饱,他收不回肚子,所以裤腰带怎么也解不开,憋得满脸通红。见状我忙上前帮忙,我在他身后搂住他的肚子,才帮他把裤腰带解开了,一泻了之之后,他一副满足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返回瓜棚后,我们专挑黄瓤打瓜,用小勺挖出来,装到水壶里,带回去给家人享用。</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已临近黄昏。我们仨开始往回走,走进天山街,天已蒙蒙发黑。到我家时,胖小的二姐已经候在那里。胖小是旗医院赵院长的老小子,身上有两个姐姐,在家是独子,很娇贵。</p><p class="ql-block"> 胖小小我三四岁,野外跑了一天,这么晚了还没有回去,让他家人担起心来,所以派二姐来我家寻找。为此,妈妈狠狠地训了我一顿。</p><p class="ql-block"><b> 挖野菜带来的“乡村乐”</b> 小时候,每逢节假日,常去四姨家小住几日。四姨家住在一个叫“和平”的地方,距离我住的天山街仅十里地,是个美丽的小村庄。</p><p class="ql-block"> 至今还记得四姨家养了一口猪。那时,实行的是“政社合一”的集体所有制,四姨家分得的粮食免强够人吃,猪的伙食除了泔水和糠秕之外,野菜成了主食之一。由于大人们每天都要到生产队去挣“工分”,而挖野菜的重任则主要落在了两个未成年的表弟——“长春”和“长会”身上。</p><p class="ql-block"> 这年春播之后,大田的秧苗已经长到两三寸高,田野绿油油的。我来到了四姨家,两个表弟很高兴。第二天,他们要领我去挖野菜。当时的野菜主要有两个品种:一是灰菜,大多长在田间地头或荒山的野沟里,这是纯喂猪的饲料;二是苣荬菜,大多长在水浇地的大田里。这种野菜人可以吃,是那个季节农家饭桌上的主打菜,吃剩下的才肯放到猪圈里喂猪。</p><p class="ql-block"> 四姨家的村南就是两块非常平坦的水浇地,分为“头节地”和“二节地”。每节地是一里地见方的网格,地的四周栽了两趟子白杨树,起到了防风作用,是典型的“井”字田。</p><p class="ql-block"> 长会约了同村的几个小伙伴同行,因为我是“城里人”,小伙伴们对我都很“客气”,且很“友好”。当然,我跟他们出来的主要目的不是挖野菜,而是开心的玩。长会牵来家里的一头毛驴,另外两个小伙伴也从家里各自牵来一头毛驴,其中长会牵的是一头叫驴(公驴),另外俩人牵的是两头草驴(母驴),他们这么叫,我是区分不出来的。带毛驴挖野菜可谓一举两得:一是能代步,把挖到的野菜驮回来;二是可以放驴,让毛驴在野外吃饱,省下家里的饲草。“头节地”就在家门口,野菜早就被人们采光了,我们只好去往野菜厚一点的“二节地”。我和表弟共同骑着一头毛驴,我在前表弟在后。一里地的路程,很快就到了。我们在地头找了一块野草滩,把毛驴用系驴橛和一根绳子拴住,让它们尽情的吃草。我和小伙伴儿们就向大田里走去,小伙伴们手里拿着小铲子开始挖野菜,手法非常娴熟,我也试着挖了点,可很费劲,主要是鉴别能力差,眼里没有菜。这时,田野里响起了非常好听的鸟鸣声,表弟告诉我,那是窝篮鸟的叫声,我放下小铲,开始顺着青苗垄沟寻找窝蓝鸟。地里面的鸟窝还真的很多,没走出多远就在秧苗下发现了一个,它是鸟儿叼来一根根柴草和它的羽毛续成的。鸟窝里是孵出不久的三只小鸟,它们见到我,一起张开乳黄色的小嘴“吱吱”的要食吃,我抑制住心头的狂喜,双手捧起两只小鸟,准备回家养起来。那时年龄还小,不懂得保护“野生动物”,如果放到现在,是绝不能这么做的,尽管自己非常喜欢它们。</p><p class="ql-block"> 我拿着“战利品”和小朋友们聚到地头时,几个小伙伴已将来时的空麻袋里装满了野菜,三头毛驴也吃的肚子圆滚滚的,我们满载而归。回来时,长会挑了一头“性格温顺”的毛驴让我骑了上去,前面放了满满一麻袋野菜。这头毛驴一开始确实很“老实”,我骑在上面悠闲自得的样子。可走了不一会儿,后面一个小伙伴骑着的一头毛驴超过了我,我骑的那头毛驴就开始拼命的追赶,越跑越快,还不时地“嗯啊”的叫着,两头毛驴开始狂奔起来,我这个骑驴新手一时难以招架,一着急连人带麻袋一起滚落到了地上,摔的我肩膀子疼了好几天。后来长会告诉我,我骑的那头毛驴是叫驴,而前面跑着的那头毛驴是草驴,不追才怪呢!原来他们是在故意的戏弄我。</p><p class="ql-block"> 回到四姨家,我把两只幼鸟放到了屋内的窗台上,精心的养护起来,给它们找虫吃、喂水喝……</p><p class="ql-block"> 假期结束了,我把俩只小鸟带回城里,长会不忘给我带了些谷穗,喂养了几个月,小鸟长出了羽毛,在我家屋里窗台上来回的跑……我特别喜欢它俩吃谷粒的那个样子,把带皮的谷粒吃到嘴里,一甩就把糠皮甩了出来,早晨清脆的叫声更是让我心醉,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p><p class="ql-block"><b> 偷香瓜引发的糗事 </b>这和挖野菜是同年不同期的故事,也发生在和平村,只是一个在春季,一个在秋季,上次住四姨家,这次住七姨家,是四姨家前院,仅隔一条土路。七姨家西面是生产队的小菜园,里面种了香瓜。七姨家也有两个表弟,一个叫“二蛋”,一个叫“三林”。有一天晚上,我们仨合计着等到天黑,去园子里偷香瓜吃。</p><p class="ql-block"> 事先进行了分工,因为我没有偷瓜经验,所以让我望风,“二蛋”和“三林”去园子里偷瓜,偷回的瓜大家一起吃。一眨眼,他俩都把衣服脱光了,一丝不挂,我心里有些纳闷。他俩告诉我,不穿衣服,身体滑不易抓到,我恍然明白了。他俩拿着个簸箕,翻墙进了园子里,回来时偷了半簸箕香瓜,我们仨躲进屋里,表弟挑了个大个的瓜递给我,我们开心的吃了起来。当天晚上相安无事,我们也美美的享受了一顿。</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晨还没起床,麻烦事来了,看瓜老头直接找到了七姨家,我很是纳闷,昨天没抓到现行啊,他怎么可能知道呢?老头说你们偷瓜也不内行,拉拉了一道,我顺着你们丢的瓜,就找到了你们了。看瓜老头是个老手,每天都对他的领地细心巡视,瓜园的任何变化都逃脱不了他的眼睛,更何况我们还给他留下了蛛丝马迹呢?我们仨这才意识到拿错了工具,簸萁是敞口的,难怪剩了一半,嘴硬是没有用了。顿时吓得我们仨躲在炕上一声不敢吭,等着大人们的惩罚!还好,看瓜老头没怎么为难我们,只是叫我们以后不要再去偷了,连熟带生一起摘了,让人心疼。我们连连表决心,决不再去偷瓜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看看当今的孩童,除了苦学,留给他们的业余时间大多耽溺于电视、电脑和手机里,或者是游乐场中……他们已无法享受到我们那代曾经有过的校园之趣、田园之乐……让我们把它当做一个梦永远地封存起来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