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与稷山文坛五魁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欣闻《欢乐稷山五魁首》将结集出版,不胜欣喜,便写些文字吐露心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0年就知道有个“稷山文坛五魁首”微信群,据闻群内交流仅限于五人,不但非常热闹,而且很有意义。因我不是其群成员,也不便打听一二,但这五人与我有着数十年的交情,亦师亦友。2022年清明节前,“欢乐稷山五魁首”群主拉我进群,方知有一件影响稷山文坛的“大事”将要出现。这五魁首中的每个人我都很熟悉,他们不论从各个方面都对稷山文化作出了骄人的奉献,而且对我的人生和工作都有过帮助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与他们五人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工作上相互支持,专业上相互交流,生活上相互关心,自诩为是“编外”人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自左往右:黄振廷、安新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宁水龙、栗铁龙、杨明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欢乐稷山五魁首”中的栗铁龙、杨明有都是原稷山师范毕业的学生。过去稷山师范的大门口就写有“师为人表,范为楷模”八个大字,两人在校时,我们师生就交往情深。1976年我参加当时运城地区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团在绛县下乡两年,下乡前在校任第二届四个班学生的美术课,铁龙就是我们课外美术活动小组的主要成员。他毕业离校时我还在绛县下乡,谁能想到有一天我刚在社员家里吃完晚饭,踏着皎洁的月光正行走在返回住地的路上,竟意外的见到了六班的栗铁龙和八班的卫新平,这实在出人意料,让我惊喜交加。在那七月酷暑天里,他们两个人骑着自行车,一路忍着饥渴,汗湿衣衫,边走边问,过新绛到侯马,再越紫金山,骑行200多华里,当寻找到绛县勃村公社的北仇张村时已是月明星稀。他俩在校时我们虽为师生,但年龄只比我小一二岁,这种尊师精神令我十分感动,我对他俩此举终生难忘。以小见大,启人心智。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以管窥豹,窥一斑而知全豹。我自信稷山师范培养出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后肯定会有所作为。第二天分别时,我向他两人表明了能在毕业离校前专程翻山越岭向老师辞行的谢意,并发自为师为兄之情告诫两位爱生:铁龙呀!现在社会上好多学校都不开设美术课,你学无所用。但是要拿起相机,用学到的美术知识去摄影……新平呀!你多才多艺,以后更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把才华奉献给社会……铁龙后来成为了稷山县委通讯组的首席摄影记者、摄协主席、县文联负责人,新平则从市委副秘书长到市计生委主任。至今我们还保持着来往,他们的尊师之情成为我人生中美好的享受和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有当年在校时,其写作能力和水平就初露锋芒,文章就受到师生们的赞赏。我曾对他说过:“稷山师范过去能出张平,以后就能出杨明有!”他们这届学生都是高中毕业,他所在的33班男生宿舍就在我的隔壁,因此经常来往不断,交往甚密。在一次闲聊中,明有对我说:“武老师,你和嫂子吃饭不是爬在办公桌就是在纸烟箱上放个画板,家里老人和孩子来了,吃饭都没个饭桌这不行啊?我爸是木匠,给你修个饭桌吧!……。”一周后,明有用自行车给我带来了他爸修好的小饭桌。小饭桌高低合适,桌面大小称心,还带有两个小抽屉。我要给明有老爸付工料款,明有却说:“好我的武老师,你能让学生给你干什么?我能为老师干什么?若收钱回到家我爸还吵我哩!”这个饭桌一直用了十多年后才被新买的饭桌所替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铁龙和明有后来工作都在稷山,一个是首席摄影师,一个是报社总编,我在稷山报上发稿时深知隔行如隔山,总要让明有给我把把文字关。明有是稷山县新闻战线上的主将,他将一生的才华都奉献给了稷山县的宣传事业,同时,他还为河东地区打造后稷农耕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舜帝德孝文化、裴氏家风文化作出了贡献。他还是全国一些主流媒体的特邀记者和网站分站负责人,退休后还继续为稷山县的宣传事业奉献着余热。我在2019年9月举办个人画展时,明有对我说:“武老师,媒体报道这件事你就别操心了。”结果,全国先后有十多家纸媒、电媒都作了报道,我从心里感谢我这个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和宁水龙先生相识纯属偶然,相交纯属巧合。爱因斯坦说过:“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其实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巧合,偶然不过是必然在某种介质下的一种转换形式。能遇见已经很不容易,所以才要珍惜你送给我的每一种巧合。1998年暑假的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刚到稷山南大门上坡处的糖业招待所门口,便听到时任商业局总支书记的吕金稳先生叫我到招待所坐坐聊聊。刚进房内,就看见一个人正伏案写着什么,他见我进来回头望了一眼便继续埋头书写。我对吕书记说,你们商业局能办一份《稷山百货》这样的商业报纸真是罕见,而且报纸的栏目设置很有特色,就是在划版设计上还应该改进……吕书记指着正写作的人说:“这就是我们《稷山百货》报的办报人宁水龙。”“啊!你就是宁水龙老师,在报纸上见过你的名字、读过你的文章。”水龙先生伸出手和我握在了一起,谁曾想这一次握手就影响到我们两人相识、相知、相交、相帮的人生余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水龙先生到了稷山报社当了编辑,负责文艺版的稿件审编发排,并设立了“稷人说稷”栏目,我如约完成栏目的设计稿件;他编辑出版《稷人说稷》,我担任封面设计;他出版自己的楹联专著,我担任策划和设计;他创办《后稷文化》刊物,我担任四封和内文版式设计......他在任职县作协主席及文化工作的各个岗位上,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老、中、青三代文化人;他为后稷文化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十多年如一日,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将《后稷文化》刊物办的有声有色;他身残志坚,先后出版了数十本个人专著,成为稷山文化人学习的榜样;他担任枣业中心文化顾问,在板枣产业文化上不断提升完善;最近一年来为打造“稷山四宝”品牌,他上了中央电视台又进了国家会议中心;2010年我担任稷峰镇产业文化的策划和设计时,水龙先生又成为我们这个团队的骨干成员;2019年我举办个人画展时,他又撰文《心牵意驰铸画魂》表示祝贺......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始终这样认为,宁水龙先生既是后稷文化的领军人物和开拓者,更是后稷文化的传播者。也不知为什么,每当我俩各自外出或返回后,总要心照不宣地在第一时间相互告知问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自1988年开始,县里每年逢“七·一”,都要举办大型歌诵比赛。我先后在1988、1992、1994三个年度中,担任县化肥厂作为工交党委代表队的总排练和合唱指导。当88年第一次大赛筹备时,副厂长关明发就火急火燎的到学校找我,让推荐一位音乐专业老师去厂里进行辅导训练。当时学校的几位音乐专业老师都被其他单位请走了。无奈之下我毛遂自荐就接受了任务。一个美术专业教师跨行去指导群众性的歌诵比赛真是让人不可思议......化肥厂是产业工人集中的企业,系统党委和厂领导高度重视,工人士气高昂,乐队水平专业,我既指导排练又担任指挥,第一次在南关露天剧场比赛当场亮分时,和文卫系统小数点后的三位数都一样,双方并列全县第一。在后来的92年、94年两次全县歌诵大赛中,我担任指挥的工交党委又夺得了第一名。每次大赛前后,时任县工交党委副书记、县经贸委主任的安新明先生,都会在赛前的彩排进行鼓励和赛后的总结会上对我表示祝贺,从自相识相交至今。安主任的《苜蓿花》、《平安集》出版后便第一时间赠我;他退休后在永东化工应聘担任副总后,企业文化又让我参与策划和美化;安主任一家三代人同我家都有缘份,其父曾是县国营照相馆的首席摄像师,我与老人生前多有交集;其子又和我儿子是发小同学;如今安主任和我间或相约茶馆里品茗畅叙心怀,平时电话微信中也相互交流问候。他的人品文品令我起敬,他的仗义直言令我惊叹,他对公益事业的担当令人感动,他为县文化做出的奉献令我钦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黄振庭先生平时与我交往虽然有限,但他在稷山新闻界的名声我早在三十年前就有耳闻。他的一些新闻报道、评论文章、报告文学等作品我都看过。当年因他任职稷山报社社长,我就对他有仰慕之情。后来随着与报社一些同志的交往,也便与他熟悉了。每当我俩相谈时,他都诚恳的征求我对报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谈话内容有时甚至细到字体字号、栏目设计和图饰装饰。在他的盛情相邀下,当年稷山报的报徽就出自我的设计。作为一个县级报社的社长,他办报的站位之高、定位之准、选题之好、影响之大,令我十分佩服。多年来我总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一个新闻工作领导者的责任与担当、谋事与干事、放得开又能把握住的气度与能力,他的工作精神、洞察能力也都使我受益匪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与《欢乐稷山五魁首》几位朋友几十年的交情与往事历历在目。</span><b style="font-size:20px;">真正的朋友,重在于能交心换心、坚守忠诚、群策群力、互为欣赏、彼此补台、成就彼此,使各自的人生更丰富更精彩。我们的友情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地位和处境。而是我们之间的一种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在工作、生活中的心灵默契。</b><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大家都已到或快到古稀之年,但回首往事,岁月的年轮犹如一张旋转着的唱片,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依然播放着悦耳动听的旧日情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元明时期的诗人汪广洋曾在《梅魁》一诗中写道:“才听东风第一声,状元高出冠群英。冰霜岁月殊先得,桃李园林取次荣。”以此作为对《快乐稷山五魁首》出版的祝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