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6. 中山陵</h1><h1><br></h1><h1>一生奋斗欲何求?</h1><h1>借向钟山土一抔。</h1><h1>今日谒陵心浪沸,</h1><h1>唯祈清气满神州。</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中山陵建筑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几次到过紫金山。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与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他看到这里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雄伟,笑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躯壳尔。”</p><p class="ql-block"><br></p> <h3><p></p></h3><h1><br></h1><h1>7. 美龄宫<br><br></h1><h1>玉钻炫然金链环,<br>凤宫博得凤开颜。<br>中山陵下美龄馆,<br>风范高低见一斑。</h1><div><br><p><br>1929年6月1日,宋美龄随蒋介石一起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见明孝陵四方城东边的小红山一带山河苍茫,林海浩瀚,环境清幽,就要求蒋介石在这里建造别墅,可供两人去谒陵时半道休息小雅。因为紫金山又名蒋山,在蒋山建造别墅,国姓蒋,山姓蒋,别墅也姓蒋,正是天造地设,天巧地合,所以这个主张正合蒋介石的心意。<br><br></p><p>空中俯视,依山势修造的建筑整体设计,犹如一串镶有绿宝石挂坠的珍珠项链,两边通往美龄宫主楼、长满了法国梧桐的环形路是“项链”,大门口是“项链”的连接处,深绿色的琉璃瓦犹如项链的宝石挂坠。<br><br></p><p>美龄宫是一座“凤宫”——所有环绕琉璃瓦屋顶的1000多个勾头滴水上,都雕有一只展翅的凤凰,这在国内是首次发现。屋檐下柱头上一排凤翎图案,经过重绘,鲜艳夺目;二层南阳台“观凤台”周围,34根汉白玉栏杆经过了仔细擦洗,每一根上的凤凰形态生动。环着小楼的灯柱也是34根,“34”与宋美龄的生日3月4日暗合,美龄宫应该是蒋介石送给宋美龄的生日礼物。</p><p><br></p></div><p></p> <h1></h1><h1><br>8. 灵谷寺无梁殿<br><br></h1><h1>千年古刹帝陵东,<br>殿宇无梁喻颢穹。<br>九转塔巅凝远眺,<br>四方景物一时空。</h1><div><br><h3><br></h3><h3>灵谷寺始建于南梁天监十四年(515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太祖朱元璋选定此处修建自己的陵墓明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将原寺移到灵谷寺现址,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可谓山有灵气,谷有合水,故而命名为“灵谷禅寺”。</h3><h3><br>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原名“无量殿”,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中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h3><h3><br>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民国二十年~民国二十二年(1931~1933年)。塔高约60米,九层八面,塔之中部用螺旋式,扶梯有260多级围转而上,每层每面有门通至塔外绕之平座,绕台可鸟瞰钟山景物。</h3><div><br></div></div> <h1><div><br></div><div><h1>9. 明孝陵<br><br></h1><h1>寝殿崇丘漫步寻,<br>夕阳神道景幽深。<br>治隆唐宋遗碑在,<br>眷命承天弦外音。</h1><br><h3><br>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圆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h3><h3><br>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神道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石兽的尽头,神道折向正北,至棂星门。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2根望柱呈六棱柱形,其上雕刻云龙纹。石望柱之后是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有武将、文臣各2对,共8尊,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h3><h3><br>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碑殿中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谒明孝陵。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方城明楼以北为直经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宝顶,也称宝城,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朱元璋墓的地宫就在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过。</h3><h3><br></h3><h3>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可能只有宋元之际和明清鼎革相类似,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异族的入主中原。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清帝在全国局势基本稳定之后,到士风最为浓厚、遗民最为集中的江南拜谒孝陵,谋求满汉认同、消弭民族矛盾的诉求,其用意不言自明。“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东夷,文王西夷,岂可以东西别之乎?”康熙帝在其谒陵后所作《过金陵论》中说:“闯贼以乌合之众,唾手燕京,宗社不守。马阮以嚣伪之徒,托名恢复,仅快私仇,使有明艰难创造之基业,未三百年而为丘墟。”不仅再次强调农民军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而且强调南明政权的无能与非法。因此清代才会“受天眷命,绍缵丕基”。总之,阐述清朝的正统与继承的合法,是清帝谒陵的主旨。这个时候,祭文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宣讲书,而明孝陵,则成为一个绝佳的宣传平台。</h3><div><br></div></div></h1> <h3><p></p></h3><h1><br>10. 明故宫遗址(南京博物院)<br><br></h1><h1>昔日丹宫觅旧痕,<br>婆娑树影废城墩。<br>路旁琼阁巍峨耸,<br>却是琳琅博物轩。</h1><div><br><br><h3>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庆(南京)后,“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这块“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相传朱元璋征发军民工匠20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南北长五华里,东西宽四华里,壮丽巍峨,盛极一时。<br><br></h3><h3>燕王朱棣夺宫之变,烧毁了奉天殿等宫殿。迁都后,南京明故宫渐趋冷落。此后数百年间,风吹雨打,自然损坏严重;到了明末,连金銮宝殿都荡然无存。康熙首次南巡时,明故宫已是“宫阙无一存者”,相当荒凉了。太平天国之战,明故宫又经受了一次较大的破坏,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蛇鼠出没的废墟。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安葬中山陵,新建了中山东路和逸仙桥,明故宫遗址被从中分为南北两部分,仅存午朝门与地下柱础等少量遗迹了。</h3></div><div><br></div><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