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几次绘画课,我都在带孩子们进行植物观察的绘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学中年级段的孩子,通常会经历绘画的一个“断档期”:不再满足儿童画,而真实性的描绘又做不到。很多孩子会开始觉得自己“画的不好”,很容易从最开始信心满满、充满想象力的自由绘画,变成对技术提升的放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意识由于主观到客观的更替,呈现出判断标准的转换期。有意思的是九岁和十岁期间也是孩子们大部分换牙完成的时期。这说明意识和身体的变化,其实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类似这种体现还会呈现在青春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多艺术机构或老师,也看到了这个“断档期”,解决方式的是直接训练技术甚至临摹。这样孩子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解决技术问题,再加上各种“创意”,似乎这个问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但技术如果不是建立在研究和实践运用的基础上,创造力就会与之分离。所以现在很多青少年的画面很普遍地直接呈现出同成熟般的僵化,是因为前面观察研究的这个阶段、内化的工作缺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在这个阶段,需要在保留他们对色彩和自主创作兴趣的同时,逐步渗透客观观察的内容。当他们有足够的观察,才会有相应的表现能力去抓取想要表达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进行的是叶片的观察。带这些孩子们进行客观观察,不建议直接进行讲解,尤其是需要锻炼能力的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现在的孩子比起十几年前的孩子在信息量方面,注意力等方面大有不同。但是我一直在观察,其实孩子的年龄特征所呈现出的心智特点和规律,并没有本质性的超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针对孩子们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我跟他们做游戏:排列至少五片不同的叶子,让一个孩子默默选择好其中一片,然后描述这片叶子的形状、特征或者与其它叶片不同不同之处等。让别的孩子猜描述的是哪一片。</p><p class="ql-block">这样无论是讲的孩子还是猜的孩子,都会非常认真仔细地辨别叶片的形态,包括是否更光滑、更厚、边缘更尖等等。比老师直接拿起叶子带领孩子观察效果要好得多。</p> <p class="ql-block">除了叶片本身的形态,还有它从枝条上生长出来的方式。对此我只是做了举例,不做更多的讲解,那些大自然的塑形力量,融汇的是亿万年宇宙和这个星球的生命密码,留给他们自己去逐步观察感受。</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课我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拿出一叠砂纸,让他们通过触摸按顺序排列粗细</p> <p class="ql-block">除了其中两张,其它十几张顺序全部排对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砂纸,因为背后有标号,感觉是否准确,我更希望用一种客观的方式让他们看到,而不是我用老师的“权威”去圈点评价。我只提供触发点,然后就消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叶子也有不同粗细厚薄,这些感受力小的时候如果开始保存积累,慢慢自然会成为生活的底色和基石。这是不会被新鲜感取代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问他们上次画的叶片是不是太难了?他们都说有点儿~我就给他们看:今天咱们画的叶子是这样的!他们看到松针好开心,说“这个简单!”然后就听到我说要把有多少根数清楚才可以画,几个孩子异口同声说“什么?!”</p> <p class="ql-block">然后有俩娃直接就说放弃,说这个根本数不清楚。还有一位做足了一副就是不打算配合的样子。我也没说啥,就等着他们数。很快有个孩子就发现规律了:每一簇上都有四根松针!这样只需要数凸起的那个小结就差不多了。还有一个孩子发现有不同长短的两组,一组新针一组老针,颜色也不一样不会搞混……这就是只有在深入观察了之后才会有的发现。</p><p class="ql-block">我和另一位资深钢琴老师的闺蜜曾经有过共同的感受:现在的孩子反应敏捷、不乏创意,但是需要不停地用各种方式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深入做事的时间却缩短了。所有的成人都在用各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方式调动孩子的兴趣,但兴趣过后却爱不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孩子们不想做,很多时候不是太难,而是不想付出耐心。但是许许多多的事情就是在因为不想付出耐心而不做之后就没有之后了。</span></p> <p class="ql-block">坚持不配合的孩子,坚持了一会儿发现别人已经拿到纸开始画了,大概是觉得还不如花这个坚持的时间去数松针呢,反正都需要用到坚持,不如干点啥……</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松针都像在跳舞,而真实的松针反而看上去一本正经的。</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两张照片,我也很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被医学标记为“多动症”的孩子。他自己的爸爸也说这个孩子进入做事“很慢”。在数次的接触中,我发现这个孩子反应敏捷,知识面很广,不太受成人引导的影响约束进行跟随性思维,而是会自己直接跳出想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给的分析是:“慢”有很多种原因,例如智商、情绪躁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等等。而这个孩子之所以给成人“进入慢”的印象,是因为这是一个非常聪明活泼的孩子,他会很快跑到成人思维惯性节奏的前面。成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既定目标,需要花费“把他拉回来”的时间,那么推进的速度就会显得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如果成人很快了解到他跑到哪里去了,也直接跳到他在的地方和他一起继续前进,那么实际上这个孩子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理解力也很精准的孩子。下面这张涂色练习就可以说明这个孩子在耐心和持续做事方面是没有问题的。真正的问题大多时候可能出现在:类似于前面孩子们数松针的的情形,而这一次失去耐心的,是成人。</p> <p class="ql-block">在和孩子做工作的时候,我看到过太多失去耐心“没有之后”的现象。这样的孩子会在几次跳跃的思路和表达之后,被要面对群体的老师放弃,直接归为“多动”。因为孩子不再跟随大多数,也就很容易就会去做当时不被允许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成人以强有力的姿态,要求孩子跟随。有自我独立意识的孩子,不肯放弃和改变的,被标记为“多动”或者其它,被改变和按照成人要求做的,则视为“正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仅仅是列举一些现象,不是一个总结。而且在这个冗长的叙述结尾,我想介绍下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个孩子边画叶子边说:“这个叶子真倒霉,本来好好地长在树上,可是却被我们摘下来了。”我说:“可是它比别的叶子更有价值啊,因为别的叶子黄了就落了,谁也不会注意到,可是这片叶子我们专门去画去把它的样子留下来。”这个他也认可。过了一会儿又说:“这个叶子被我们弄上了这么多颜料,它自己会不会觉得很恶心像掉到屎里一样。”我说:“一会儿给它洗个澡不就好了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那个孩子下课走了,我把这片如果在平时我肯定直接扔垃圾桶的叶子,铺了铺平,把它夹到了书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