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博物馆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议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和省政府工作部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光荣传统,在夏至日,陶寺遗址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陶寺古观象台看日出活动。 <p class="ql-block"> 陶寺遗址发展中心集体朗诵帝尧时代的颂歌——《击壤歌》。</p><p class="ql-block"> 在已经沐浴着华夏文明第一轮朝阳的陶寺古国,地处尧都近郊的乡野,农人吟唱出一曲发自肺腑的歌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p> <p class="ql-block"> 从陶寺考古证据看,帝尧时期的先民不仅已经掌握了较为发达的农耕、畜牧、养殖技术和制作玉器、陶器和木器的先进技术,建造了阔大的城池和令人惊叹的观象台,而且有了土鼓、鼍鼓、石磬、铜铃等大型礼器组合和流韵华夏的礼乐文明,先民们已经学会了用歌舞调节生活节奏,表达喜怒哀乐。</p> <p class="ql-block"> 陶寺古观象台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城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观象台"遗迹的发现,证实了《尚书·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是对中国远古时期天文历法研究重要的实物例证,该考古成果被中国国家文物部门定为国家级重大考古发现。</p> 6月21日,农历五月廿三,是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早上4:30,陶寺遗址发展中心全体人员、山西中惠源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职工和广大摄影爱好者等100余人在陶寺古观象台聚集,静待日出。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可以确定季节、20个节气,安排大豆、黍、粟等农作物播种和收获。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摩拟实测,从第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span>2002年,陶寺中期IIM22王墓的东南角出土了一件漆木杆,复原长度180厘米,为圭表日影测量仪器系统中的圭尺,古人用它测量日影,夏至这天日影最短,白昼最长。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这种复杂的礼制建筑,已超过了文明的界线。”</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为大家解说陶寺观象台来自远古的奥秘,破译“最初中国”密码。介绍了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圭表的发掘与测量日影用途,宣传陶寺遗址历史文化,使民众深入了解陶寺遗址深厚文化底蕴,营造全民关心并参与文物保护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p> 5:29分,晨光从13根夯土柱之间的第12个狭缝穿越而过。大家惊叹于“太阳—观测缝—观测点”之间形成的三点一线奇观,仿佛与千年前的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文物和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通过此次活动,陶寺文化在民众心中的印象更加深刻,坚定了文化自信,增强了干部职工对传统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力量。 下一步,陶寺遗址发展中心将以更高标准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议精神,全力以赴抓好陶寺遗址建设,统筹好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把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推向世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