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春花烂漫,柳如烟。在这百花争奇斗艳的季节里,我们的教研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4月11日,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如约走进六(1)班教室,参加郭婵凤老师执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研课。</p> <p class="ql-block"> 教材简析</p><p class="ql-block"> 《真理诞⽣于⼀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的⼀篇精读课⽂。这是⼀篇议论⽂。与《为⼈民服务》相⽐,这篇课⽂显得浅显易懂些,其中的故事情节还⽐较容易让学⽣产⽣学习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教学过程: </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郭老师引导学⽣从以下⼏点学习。</p><p class="ql-block">一、抓好字词教学,夯实基础。</p><p class="ql-block">运用学生喜欢的猜字谜竞赛,熟字换部首,加一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很快熟读识记住生字词后,重点指导书写易错字:"诞""域""版""惯"4个字的书写笔画顺序。在如何理解词语意思上,郭老师在原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查工具书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这节课重点培养学⽣学会⽤“分解组合法”理解词语。郭教师以“追根求源”为例⼦,引导学⽣⽤这种⽅法理解其他词语的意思。这对学⽣以后学习理解词语是十分有帮助。</p> <p class="ql-block">二、小组合作理清课⽂的层次.。</p><p class="ql-block"> 了解课⽂可分为三⼤部分。第⼀部分(第1段至第2段)开门见⼭,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于⼀百个问号之后”本⾝就是“真理”。第⼆部分(第3段⾄第5段)运⽤事例,证明观点。这是⽂章的主体部分。引⽤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第三部分(第6段⾄第7段)总结全⽂,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思考,具有锲⽽不舍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三、了解事例,感悟科学精神。</p><p class="ql-block"> 波义⽿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发明了酸碱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研究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与做梦有关。指导学⽣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弦,感悟科学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并不断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p> <p class="ql-block">课后反思及评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课后郭婵凤老师认真反思了本节课的得失。</p> <p class="ql-block"> 汤素永老师点评郭婵凤老师的课</p> <p class="ql-block"> 六年级组老师充分肯定郭老师的这节教研课非常成功: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设计合理,重点突出,教学过程十分流畅,是一节常态课然而却令人耳目一新,可谓常教常新。大家一致认为落实"双减",潜心教研,才能让教学更上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编辑:郭婵凤</p><p class="ql-block">图片:黄艳琼</p><p class="ql-block">审核:六年级全体语文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