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到了夏至节气,人体阳气最为旺盛,除了在饮食方面多以清热解毒为主之外,可以尝试下艾灸疗法帮助祛暑病。中医认为夏至节气艾灸可以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但艾灸不当有害健康,一起来看看夏至艾灸的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p> <p class="ql-block">夏至艾灸正当时</p><p class="ql-block">夏至是一年白昼最长的一个节气,夏至气温多以闷热、多雨为主,从中医学上讲也是人体阳气最盛而阴气滋生、阴阳交替的一个时节,也是第一个被确认的节气。</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医学天人合一理论,夏至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节,而人体此时处于“阳盛于外、寒伏于内”的特点,因此夏至养生要做好内驱寒湿,外护阳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夏至护阳</p><p class="ql-block">“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夏至一到,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p><p class="ql-block">此时,盛阳覆盖于其上,阴气始生于其下,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则开始死去,阴阳交替,阳极生阴,人体容易患各种疾病。因此,这时要顺应夏季阳盛于阴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p><p class="ql-block">二、夏至艾灸</p><p class="ql-block">暑病的发生,是由于冬季寒邪藏伏于体内,至夏而发的伏气温病。而夏至日时节,人体阳气达到顶峰,此时针对暑病行艾灸疗法,可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有效地扶阳避寒邪、祛除冬病根因,使体内阳气得到升发和振奋,外界的风湿暑邪便不易侵犯,从而阻断了发病途径,使得冬季的伏邪不能触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季节交替阴阳变化之时,正是年老、久病、体弱等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和易生新病的时期。节气灸则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穴位进行艾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经络之气,温通气血,调整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指人的养生要顺应天序。时令是指季节和时序的变化。因为时序以十五日为一节,又称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人在交节气(一年之中以“两分”“两至”较重要,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时候艾灸 神阙穴、关元穴尤其有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医养生中讲顺应天序,人与自然相应,人的生命依据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因此,中医养生中节气或四时的更替交接之时也是对人体影响最大,疾病的转归与演变表现最突出的时期。临床可见四时阴阳之气变动剧烈之际,也是年老、体弱、虚衰的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或易生新病的时期。</p><p class="ql-block">比如夏至、冬至前后是中风、溃疡及哮喘等高发之时。假若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应用某种简便的方法扶助正气,激发机体的潜在的顺应能力或应变能力,则有助于防病保健。后人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设立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防治思路,即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机预先培养阴阳,以固之本,扶持正气,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正是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最大限度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的防治原则。我国古代医家发明了许多行之有效、简便经济的防治方法,“节气灸”正是应运而生的独特方法之一。节气艾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至一阴初生,却是阳气极盛的时候,所以,在夏至施以重灸时会比冬至时疼痛得多,但疗效会比冬至施灸要好,因为极盛的阳气加上艾草的火力,对于阴邪来说,就等于杀鸡用牛刀。所以说,治疗宜在夏至左右,补养应在冬至前后(即所谓“冬至进补”)。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什么时候发现,就在什么时候治疗,以不延误病情为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照古中医《内经》的养生理念,知道在夏天我们体内的阳气是大量往外生发的,多处于外热内虚,上热下寒的状态,就知道如何来养生了:首先生冷寒凉尽量少吃最好是不吃;进入空调冷气房要注意保暖,没有必要空调风扇少用或不用,尽量让人体顺应夏天阳气生发旺盛的自然状态,也适当发发汗,以排出体内的寒湿邪气;尤其是平时就是虚寒湿的虚弱体质,气血两亏容易疲累者,容易感冒,手脚怕冷者,鼻敏感,鼻炎,哮喘等患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艾灸还是以强壮脾肾这两个先天根本的要穴为主,如关元穴、 气海穴、涌泉穴、神阙穴;还可以加灸命门穴、八髎穴、肾俞穴、 筑宾穴、 太溪穴、 三阴交穴等穴;脾虚者还是要加灸 中脘穴和 足三里穴;平时容易气虚疲劳者多灸百会穴和上背部的大椎穴,身柱穴 , 膏肓穴极效;薰耳灸和坐薰灸也是很好的补阳排寒湿灸法。大家应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当的穴位施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独特艾灸养生方法。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防治思想。艾灸是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调动与开发机体潜能、健身防病的传统方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