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街巷故事》之鼓楼街

清献书院

<p class="ql-block">鼓楼街,亦称鼓楼底,位于柯城东隅府山旁,南北走向。街名因衢州古代著名“九楼”之一的鼓楼而获名。</p><p class="ql-block">衢城古邑,北隅钟楼,东隅鼓楼,晨钟暮鼓,屹然相向。</p><p class="ql-block">在古代的社会管理中,为了统一人们的行动,就必须统一时间,因此需要建立授时系统。而晨钟暮鼓就是古代的授时系统,早上敲钟,傍晚敲鼓,钟楼、鼓楼由此而产生。</p><p class="ql-block">古时钟鸣,则城门开启,万户活动;鼓响,则城门关闭,实行宵禁。尤其是战争年代,夜间除了更夫敲鼓,死人报丧、孕妇生产等,一般往往是限制人们的户外活动。</p> <p class="ql-block">衢州鼓楼建于何时?光绪解元、衢州郑永禧在《衢县志•碑碣》中考证:“鼓楼与钟楼,明代同时并建,康熙丁卯(1687年)毁于火。”其实,根据传世文献记载,钟楼始建于元代。</p><p class="ql-block">而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599),衢州知府张文达曾经修建了钟楼与鼓楼。</p><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衢州遭遇了旷日持久的“耿精忠之乱”。城乡间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城垣毁圮,满目苍痍。</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张濬出任衢州知府。张濬,直隶沧州人,岁贡。宦游闽、浙间,主政衢州期间,颇多善政。如更新府学,捐俸建文昌阁等。其见鼓楼乱后已废二十余年,云“国家之置有郡县也,外则缮治城隍以正疆域,内则建设钟鼓以警晨昏。严守望,非为观美也,凡以为卫民焉耳。”遂于次年会同西安知县陈鹏年重修府山鼓楼。</p><p class="ql-block">张濬、陈鹏年因地制宜,利用府治南侧废署中的栋梁旧材,历时一月,即修成鼓楼,并撰《重修府治鼓楼记》云:“适西安令陈子北溟慨然有同志,更多方以益之,不匝月而楼已成。于是鼓楼峙乎左,郡学峙乎右,遂俨然各复其旧制。”</p> <p class="ql-block">陈鹏年(1663—1723),字北溟,湖南湘潭人。这是清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官员、著名学者。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最初出任衢州府西安县令,其间为衢州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丈田亩,修水利,禁溺婴,平冤案。后官江宁知府、苏州知府、河道总督,卒于任,谥恪勤。著有《道荣堂文集》等。</p><p class="ql-block">到了清代中叶,城北的钟楼岿然独存,而城东鼓楼则又年久失修。时任衢州知府的汤俊见状,云:“且夫郡邑之建设钟、鼓楼者,何为也哉?其非徒揽山川、书云物、时观游之谓;其谓昏旦警则弗失其时,守望严则有备无患。”</p> <p class="ql-block">衢州西连荆楚,南接瓯闽,东北与歙州、睦州毗邻。川陆会通,商旅辐辏,户口殷实,钟、鼓二楼并建,其目的在于善捍卫而周提防。于是,汤俊会同西安知县以及邑绅,筹集经费,动工修建。</p><p class="ql-block">鼓楼始修于道光庚子(1840年)季春,完竣于辛丑(1841年)中秋,耗资三千银两。这次重修的规模,远甚于康熙年间的修缮。工程完竣后,汤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撰《三衢重修鼓楼碑记》,并勒于碑石。</p><p class="ql-block">旧时的鼓楼,高六丈余,登楼可远望十里。楼上设鼓,并备有漏壶,分天地、平水、万分、收水,以准确报时;楼下则开四门洞,四通八达。</p><p class="ql-block">民国以后,鼓楼的报时功能已经弱化,鼓楼也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民国时期的衢州城厢地图上,我们仍能看到标注着“鼓楼”的字样。衢州市老科协原会长王传心先生认为,如今在衢州方言中,仍保留着古代报时的文化孑遗,如:“夜福休格银,三节鼓盒勿睏(夜不休的人,三更鼓还不睡)。”</p> <p class="ql-block">2021年,政府在“古城双修“专项治理中,重建府山鼓楼。用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1.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7平方米。楼层建筑分三层,墙体砖石垒砌,高达12.9米,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登临斯楼,古城形胜,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说来也是机缘巧合。当年衢州知府汤俊的裔孙汤炎博士于2009年也来到衢州,出任开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其为加拿大国籍,曾任美国昆西压缩机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在衢期间,汤博士也十分留意先祖在衢的活动踪迹,衢州文献馆曾帮助其提供旧志中的相关史料。</p><p class="ql-block"> (刘国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