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据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统一部署安排,我市积极推进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工作。</p> <p class="ql-block">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副市长贾志升多次就全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落实意见做出批示,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为副组长,市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农科所,农业农村局属相关二级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白银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全市5个县区建立了相应组织体系,以加强统一管理与工作指导。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秦俊山定期听取种质资源保护专题工作汇报,及时掌握工作信息动态。</p> <p class="ql-block"> 为强化工作指导,市、县区两级从相关种子、科研、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建了技术专家指导组。全市共成立专家组6个68人,普查队5个108人;由市上统一组织各县区业务骨干培训,先后四次组织召开全市普查与收集工作推进会议,共参加200余人次,帮助普查收集骨干进一步系统掌握普查收集等操作技术,为开展普查与收集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21年10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带领农业部种业管理司和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来我市靖远县进行了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专题调研和指导,对我市进一步做好种质资源征集,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确保普查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技术和精神食粮。</p> <p class="ql-block"> 通过对会宁、靖远、景泰县,平川、白银区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全覆盖普查与征集,进一步摸清了当地小麦、玉米、薯类、豆类、油料、蔬菜、小杂粮、果树等地方老品种及引进栽培种的种质状况、品名、主要特性及演变情况,并收集到一大批尘封已久的有关当地种质资源的珍贵资料,分别获取了1956年、1981年、2014年这三个不同年份的重要历史数据800多条。全市共收集种质资源295份,其中,粮食作物种质资源146份,经济作物36份,蔬菜作物72份,果树资源32份,牧草绿肥资源8份,观赏性作物资源1份。所征集实物样品通过进行芽率、净度、纯度检验分析,邀请省上相关专家甄别、鉴定,达到标准的229份,已通过国家普查办审核提交国家种质资源库的粮食、经济作物、蔬菜牧草类种子资源101份,枝条的果树类资源20份,待审核的77份。种质资源收集达标情况是:会宁县40份、靖远县45份、景泰县34份、平川区72份、白银区38份。超额完成了第三次普查与征集阶段性任务,为实现地方老品种、濒危、珍稀资源的有效保护、促进现代种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从此次普查结果看,我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仍保持丰富的多样性与分布,特别是在干旱山区,种质资源丰富的多样性特征表现明显。目前仅在偏僻的乡村、隐秘的大山深处还遗留有部分珍贵传统农家品种资源、野生近缘植物的踪迹。各种迹象表明,种质资源的消失速度已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料。</p> <p class="ql-block">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为农业发展“芯片”提供技术支撑。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种质资源保护意识。积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相关知识和重要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种质资源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热情,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二是创新利用途径,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按上省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将征集到的地方品种在适宜生态区,进行繁殖,并开展基本生物学特征特性的鉴定评价,经过整理、融合并结合农民认知进行编目,入库(圃)妥善保存;将濒危珍惜野生近缘种寄送到省农科院进行繁殖、鉴定、评价,充实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库(圃);在充分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当地具有食用、药用、观赏价值的地方老品种、珍稀野生种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并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带动当地群众致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