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2016年,我的爸爸和他的两个女儿、两个孙女在香港度过一个父亲节。</p><p class="ql-block">爸爸一眼看到餐单上的 HAPPY FATHER'S DAY 以及那两撇山羊胡子,马上大声读出,并很得意地指指自己的胡子。</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9日父亲节,我又在香港,度过一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以撰写这篇命题作文的方式,纪念亲爱的父亲。</p><p class="ql-block">两年前爸爸中风,我就想写一篇图文并茂的作文《我的爸爸》给他看,但见他看文字的能力已大大降低,头脑有时糊涂有时清醒,看稍长的文章句子他说脑筋不够用,看他自己的照片也说看不清。于是作罢。</p><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12日凌晨,爸爸因中风基础病加上遭遇新冠病毒Omicron,在香港家中逝世,享年89岁,按家乡说法是91岁。</p><p class="ql-block">疫情太过惨重,殡仪馆不胜负荷。将近两个月后,才得以安排火葬。</p><p class="ql-block">我密切关注疫情状况,克服了对Omicron的恐惧感,于5月初来到阔别两年多的香港,来送爸爸最后一程。</p> <p class="ql-block">爸爸生前对身后事早有郑重安排,在香港民政事务处立下《声明》,届时不做丧事仪式,不留骨灰。两年多以前在医院病床上,他还提醒我,这份声明永远有效。</p><p class="ql-block">细读字句,可以看出爸爸的明智豁达生死观。我明白,这样的决定是他真实的意愿。当死亡突然来临,子女不在身边,这是最好的安排,也是对亲友的一番好意。</p> <p class="ql-block">但经家庭成员及亲友的折中意见,最终还是做了一个简单的仪式,并决定随后申请将骨灰存放于香港的公众骨灰龛,由我弟弟操办。</p><p class="ql-block">这样做是为了家人亲友安心,而违背了逝者的意愿,我心仍有不安,希望爸爸在天之灵能够理解原谅。</p> <p class="ql-block">火葬日拜祭现场唯一的一个花篮,来自港九纺织染业职工总会,意料之外也感到欣慰,感谢工会给予会员陈超这份归属感。</p><p class="ql-block">我整理爸爸收藏的会员资料显示,陈超是其永久会员,自1952入会。</p> <p class="ql-block">我的爸爸陈超,广东海丰县人。其父母早亡,主要由二哥扶养,供他在县城 “海城县立中学”(彭湃中学的前身)读书直到15岁,一张船票把他送到香港投奔大哥和家姐。</p><p class="ql-block">想必当年也有一股“赴港潮”,翻看爸爸保留的“海丰县立中学(1943-1949) 旅港同学名录”,有105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香港打工仔,自学成才的有志青年</b></p><p class="ql-block">他在香港大元纱厂打工谋生,个性独立有志气,同时也开启了独立思考自学成才的人生模式。</p><p class="ql-block">他主要自学了电工原理、初中数学和物理、英文,达到了初中/中技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0年代,他在宿舍自学的照片,也是他一生好学爱钻研的写照。</p><p class="ql-block">小小的宿舍房间,一张书枱是必须的,书架上的书是必读的。墙上贴着的地图,是一幅“新中国地图”。</p><p class="ql-block">** 爸爸对地图情有独钟,小时候我家客厅主墙没有贴过年画装饰画,只是一幅地图,不记得是世界地图还是中国地图。</p><p class="ql-block">他喜欢买《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香港街道图册》,回广州还叫我帮他买《广州地图》《番禺地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广州电工一技傍身,活到老学到老</b></p><p class="ql-block">1958年10月,香港工联会招聘一批技术工人回内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陈超响应号召报名,被分配到筹建中的广州氮肥厂。</p><p class="ql-block">当时评定技术等级为六级电工,1980年升至八级(工人级别最高级)。</p><p class="ql-block">一个岗位做到退休,一直在广氮动力车间(后改称电气车间)配电工段配检班,担任主管技术的副班长,担负全厂各车间的配电及紧急检修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曾有大字报批评他只专不红,他有点怨气,要求徒弟及工友们以后对他直呼其名,不要叫他“陈师傅”。</p><p class="ql-block">从此,认识他的人都尊称他为“超叔” ,那时他才三十多岁 。</p><p class="ql-block">他<span style="font-size: 18px;">爱岗敬业、为人谦逊,得到人们的尊敬。</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不起的爸爸,在年届56岁之时,我目睹他发挥超强的自学能力,补习初中高中的数学物理。他在家中看课本、做练习题,有时把我也带上跟他一起做。</p><p class="ql-block">结果是成功考取了国家劳动人事部的“技师”资格证书,并获广州氮肥厂聘任证书,相当于工程师待遇。</p> <p class="ql-block"><b>爸爸是我的家庭老师</b></p><p class="ql-block">爸爸在家中的言行潜移默化使我终生受益,他是我的家庭老师。</p><p class="ql-block">爸爸严格要求孩子讲规矩。小时候我们做错事,他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个小圈,令我们进去罚站,未到时间不准出圈。有时候惩罚还会打手掌。</p><p class="ql-block">妈妈告诉我:你四岁时两姐弟一起做坏事,爸爸要你摊开手掌,两岁的细佬乖乖照做,你双手收背后,“收埋,打唔到”,爸爸忍不住扭头偷笑。</p><p class="ql-block"><br></p><ul class="ql-block"><li>小学三年级,爸爸教我:写完的田字簿要用来写毛笔字。他督促我写了好多本田字簿,越写越好。我记得在其中一本封面很自豪地写上:已经是第**本了。</li></ul><p class="ql-block"><br></p><ul class="ql-block"><li>他在家中阳台门上做了一块黑板,让我们在上面做练习题。每次我问功课,他不会直接帮我解题或给出答案,而是从原理讲起,从头讲起(我嫌他好烦)。</li></ul><p class="ql-block"><br></p><ul class="ql-block"><li> 初中三年级,我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归功于爸爸经常与我在黑板上做练习题,画图解析“三角几何”、“平面几何”。</li></ul><p class="ql-block"><br></p><ul class="ql-block"><li> 爸爸教我用英文字典的检索方式,按字母顺序快速翻阅查阅《新华字典》,比起按笔画部首检索,快捷得多。</li></ul><p class="ql-block"><br></p><ul class="ql-block"><li>爸爸用乒乓球和铁线,自制手绘涂上光油可以转动的地球仪(不止一个),我拿到学校,同学们很羡慕。</li></ul><p class="ql-block"><br></p><ul class="ql-block"><li>爸爸有一本英国牛津出版的英文课本,是我喜爱的的课外读本,有插图, 故事有趣。记得有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盲人摸象)、The Arab and the Camel(阿拉伯人和骆驼)。</li></ul><p class="ql-block"><br></p><ul class="ql-block"><li>生活中处处讲规矩。爸爸在家中阳台门上写几个字:面向西,打问号。意思是晾晒衣服的衣架,要挂同一个方向,以便收衣服时一叉取下好几件。</li></ul> <p class="ql-block">这几张纸是他退休后自己做的“作业”。</p><p class="ql-block">自己命题、自己解题。</p><p class="ql-block">我是看不懂的,谁看得懂我佩服谁(理工学霸)。</p> <p class="ql-block">爸爸退休后定居香港,与我们聚少离多,每次相聚,他喜欢同我们讲一些常识的东西,绝<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是卖弄知识,而是想我们知多D。</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正如我女儿学公公的口吻:“我话俾你知呀”…</span></p><p class="ql-block">他经常能提起一些有趣、有实际意义的话题,与我们探讨。</p><p class="ql-block">这正是我喜欢与他沟通的原因,</p><p class="ql-block">话不多,有营养!</p> <p class="ql-block">2019年底爸爸中风,我去香港陪护。在医院病床上,他在纸上歪歪扭扭写下这串英文,是他年轻时学过的:do you know how to take the air out from one bottle and then put it into another bottle? This is the way to do it.</p><p class="ql-block">我写字问他:中文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他写字回答:你懂不懂怎么把一瓶气体取出来,然后倒过另一个瓶子?用这个方法就做到……</p><p class="ql-block">我答:全对。</p> <p class="ql-block">爸爸回到广州与我们相聚,想起他少年时学过的关于广州的地理知识,于是写出来同我们分享。</p> <p class="ql-block">因为他有探索世界的眼光,有明智的头脑,有豁达的人生观,所以受人尊敬。</p><p class="ql-block">一位与他年龄相差十几岁、彼此亦师亦友的香港好兄弟,带他游历了美国及加拿大,带他体验了2008北京奥运之旅。</p> <p class="ql-block">社区的义工团体为长者服务,他是比较受欢迎的服务对象。例如2014年某团体组织的赴台湾旅行,旅途中负责照顾长者的一名大学生义工专门给“超伯”写了一篇文章,并打印装订成册,值得一读。从中可以看出“超伯”在年轻人眼中的好印象。</p> <p class="ql-block">爸爸喜欢读知识类的书,从不看小说。</p><p class="ql-block">在香港他买了《幼学故事琼林》、《三字经》、《论语》、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p><p class="ql-block">他最熟悉的是《幼学故事琼林》,时不时讲出某些句子,并考考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个月前,我与爸妈视频通话,爸爸中气十足、缓慢清晰地背诵了一段古文,问我是哪本书写的?(已经不是考我了,而是他在努力地回想)</p><p class="ql-block">我答不出,但灵机一动,马上用笔记录,即刻问百度,才知此话出自《幼学故事琼林》:</p><p class="ql-block">“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p><p class="ql-block">我明白,这是中风两年后头脑清醒时的爸爸,向我传达他对生老病死的一贯豁达态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爸爸喜欢搞搞小发明、小创造</b></p><ul class="ql-block"><li>几十年前他在广氮旧居的小厕所搞的一个电路装置,让不少到访我家厕所的人惊奇:门关就开灯;门开就熄灯。</li></ul><p class="ql-block"><br></p><ul class="ql-block"><li> 他用小灯珠、铁线、环氧树脂做成“电池电量测试灯珠”,简单实用,非常好用!至今我没见过市场上有这种功能的东西。</li></ul><p class="ql-block"><br></p><ul class="ql-block"><li> 在没有电子计算器之前,他会用这种“矢量计算尺”,我从来不懂怎么用,至今仍觉得是一件神器。</li></ul><p class="ql-block"><br></p><ul class="ql-block"><li>他自制两把杆秤,大的可以称几斤猪肉,小的可以称几钱黄金,精确度很高!</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0年代盛行的一款日本进口卡式录音带播放机(叫做Walkman,戴耳机随身听),他摆弄研究一番,无意中发现了厂家的一个设计缺陷:顺序按动其中三个键,就会将录音带删除。</p><p class="ql-block">** 如果当时他找到对日本厂家“投诉与建议”的途径,厂家会怎样感谢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给我买了一本《广州音字典》,并研究一番,用9个字写成一句话,全部归纳了广州话的9个声调音韵,非常形象易记(想象有个蜂窝煤炉):</p><p class="ql-block"> 风火灶,炉眼大,不贴密。</p> <p class="ql-block">多年来父母和儿孙们穗港两地来往,短暂相聚天伦乐,留下很多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b>随遇而安,享退休晚年</b></p><p class="ql-block">爸爸喜欢香港的社会生活环境,尽管住的是蜗居,但他安于现状,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不准我帮他改造地柜吊柜(显得更美观实用一些)。</p><p class="ql-block">他对家居摆设不讲究,不求美观但求实用;他的物件放置有定处、随手可及方便。</p><p class="ql-block">例如这个电视架,我认为有其合理之处,也有其不必要之处。既然是爸爸喜欢的手工之作,就原样保留好了。</p> <p class="ql-block">爸爸也得到在港亲友的尊敬爱戴,无论同龄人还是晚辈年轻人,大家都赞赏他的为人品德。</p> <p class="ql-block">2020年初,爸爸经历了短期的住医院、住护老院,还能回广州过春节,然后返香港家中休养。</p><p class="ql-block">谁知不久香港封关,世界变了样……</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次在广氮旧居前留影。如今,那棵紫荆树也不在了。</p> <p class="ql-block">多年以来,每次我去香港探望父母,爸爸都要单独送我出门。他会诉说一些来自家中老伴的困扰……我十分理解,除了劝慰,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不仅送我到地铁闸口,有时还要进站一路送到九龙塘,他才落车折返。</p><p class="ql-block">可以一路无话,但感觉心安。能多陪伴一会儿也好。</p> <p class="ql-block">在地铁闸口前告别,这个场景曾经历无数次,终于有一次被我抓拍到。</p> <p class="ql-block">父亲情系家乡、关心家乡亲人,虽然不常回去看看。</p><p class="ql-block">特别难忘2004年清明节,他率我等一众儿孙回海丰拜祖探亲。</p><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父亲最后一次回海丰家乡,参加家族重建祖祠【亮侯堂】落成典礼,由我陪同,并曾经撰文详细记录活动过程。</p> <p class="ql-block">其中一个环节提到:敬请祖先牌位入堂升座……</p><p class="ql-block">如今,他自己的牌位也入堂了。</p> <p class="ql-block">广氮电气车间的退休工友聚会,他非常重视,专程回广州参加,我陪同他参加过三次,其中2016年、2017年是百人以上的聚会。<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些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我也认识。</span>看见他与老友重逢是那么的兴奋,我给他们拍了很多照片。这是2017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爱弹琴爱唱歌的爸爸</b></p><p class="ql-block"> 1961年当时尚未结婚的爸爸用61元在广州财厅前的“长江琴行”买了一台“珠江牌脚踏风琴”,自学弹琴,自弹自唱。</p><p class="ql-block">后来,同样爱唱歌的我的妈妈加入一起唱。</p><p class="ql-block">后来,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基本顺畅的指法和左手打拍子型伴奏)教我弹琴。</p><p class="ql-block">永远记得他的金句:</p><p class="ql-block"> 我问:“ 哪里是1 ?”</p><p class="ql-block"> 他答:“ 全世界都是1 ”</p> <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一弹一唱,他们喜欢唱《青年友谊圆舞曲》《在森林和原野》《芦笙恋歌》《小白船》等等,自娱自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看他弹奏《军民大生产》</p><p class="ql-block">(解放区呀么呵嘿,大生产呀么呵嘿)</p><p class="ql-block">一段之后渐快,越来越快、没完没了。</p><p class="ql-block">他弹得兴奋,我看得紧张,怕他出错😅</p> <p class="ql-block">在香港他有一台电子琴,用了二十年至今还算ok,但有三个音不响了。</p> <p class="ql-block">2004年中秋节,他说不能回广州因为有节目。卖了个关子,事后才给我们看屋邨简报,原来是参加屋邨的中秋灯谜会,为长者歌唱者担任电子琴伴奏。</p> <p class="ql-block">2014年爸爸弹奏《小白船》,弹得不错。</p> <p class="ql-block">2017年,我陪爸爸在广州,他与儿时的同伴相聚,以丰富夸张的表情动作唱起这首儿时老师教的抗战歌曲。</p><p class="ql-block">虽然因年老耳聋唱歌有失音准,但很有感召力!无论这首歌在当时的传唱度如何,都是一首历史歌曲,值得留存。</p><p class="ql-block">而且是由一位八旬老人重温唱出,真好!</p><p class="ql-block">整理发现,他早就把这首歌的词曲谱记录在纸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的音容笑貌、歌声琴声、书写字迹,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绮芹,写于2020.6.19 父亲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