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沁相间分水岭 人文山水各不同

龙拐

沁河,黄河一级支流。 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一说山西省沁源县西北太岳山东麓的二郎神沟),自北而南,向南经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晋城市郊区,切穿太行山,自晋城市郊区(泽州县) 的拴驴泉进入济源市紫柏滩 流入河南省,经济源、沁阳、博爱、温县, 于武陟南流入黄河 。 <br>  春秋名少水,西汉始名沁水,也称洎水,近代称沁河。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 山西省境内长360公里,流域面积为1.07万平方公里,沁河也是山西晋城市境内第一大河。 沁河的源头其中有景风河。而翻过景风的山那边是沁县,沁县也有一股清泉-浊漳河的西源。我曾幻想过,相邻的两片树叶上的两滴露水某一天相约飞向云端,相见于天际,相拥于大海,可刚刚相见还未相拥便倾向大地,一滴向西流进景风河入沁河,再入黄河,历经千里沿山东东营市汇入渤海。而另一滴飘向东入漳河,和清漳河会合划开河南、河北两省,进入天津卫河,才能进入渤海。两滴水珠同样唱着“太想念”的歌,在渤海里相拥抱那是几年后的事了。 前往景风的路 山路弯弯 高山之巅,草甸上树起了蒙古包。 景风河经过修缮,修起的鹞子苑休闲场地 景风河畔牧羊人<div><br></div><div> </div> 从五龙川出来,经韩洪走向景风,计划从景风翻越山脊,取道沁县。可惜由于戴口罩问题,或是修路占了林场地盘,当我们沿宽广的柏油马路的尽头,一大堆坡度奇陡的土堆挡在一条土砂路的中间。无奈掉头而返。 典型的黄砂石地质,我感觉在沁县这叫石头。好像我们常见的青石、花岗岩等沁县都是没有的。<div>  </div> 山下就是沁县,可惜路断了。 沁源的摄影协会牵头修缮这个古村,满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民工在为房顶铺瓦 景风乡里村民在开酒席 流动餐厅的大厨 乡村酒席很文雅 草甸上唱起好汉歌。。。。。。<div><br></div><div><br></div><div> 谢谢观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