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池鹭(英文名:Chinese Pond Heron,学名:Ardeola bacchus),是鹈形目鹭科池鹭属的鸟类。中文俗名:红毛鹭、中国池鹭、红头鹭鸶、沙鹭、花窖子、沼鹭(台湾)、田螺鹭、穿背心、田牛汉(海南)、花鹭鸶(云南)、花洼子(东北)、交胪、紫邬头、茭鸡。系典型涉禽类,体羽在胸、喉部白色,繁殖期间头和颈栗红色,背羽紫黑色。池鹭喜活动于沼泽、稻田、鱼塘、湖泊河流的浅水处,在水中趟水行走觅食,栖息于竹林、树林的枝干中,有时三五只小群活动。主要分布于分于孟加拉至中国到东南亚地区。</p><p class="ql-block">注意区别池鹭亚成鸟和夜鹭亚成鸟。通常栖息于稻田、池塘、湖泊、水库和沼泽湿地等水域,有时也见于水域附近 的竹林和树上,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多达数十只的大群在一起,性不甚畏人。食性主要为小鱼、蟹、虾、蛙、小蛇和蚱蜢、蝗虫、螽蜥、蟋蟀、蝼蛄、蜻蜓、鳞翅目幼虫和蝇类等昆虫及其幼虫,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觅食时多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和稻田地中边走边觅食。</p><p class="ql-block">池鹭的繁殖期3~7月,营巢于水域附近高大树木的树梢上或竹林上,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牛背鹭在一起营巢。每窝产卵2~5枚,多为3枚,卵为蓝绿色,形状为椭圆形,卵的大小为37~49×28~31毫米,平均为38.9× 29.6毫米,卵重16.5~20克,平均18.1克。5月上、中旬产卵,日产或隔日产1枚卵,产卵期为6~9天。孵卵期20~23天,育雏期30~31天。卵蓝绿色,雌雄共孵,19~23天出雏,育雏期约30天。近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环境条件的恶化,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p><p class="ql-block">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鸟类)。文//懂鸟</p> <p class="ql-block">白鹭(英文名:Little Egret,学名:Egretta garzetta),是鹈形目鹭科白鹭属的鸟类。指名亚种为常见留鸟及候鸟,分布在中国南方、台湾及海南岛。迷鸟有时至北京。部分鸟冬季到热带区越冬。</p><p class="ql-block">中等体型(60厘米)的白色鹭。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而纤瘦,嘴及腿黑色,趾黄色,繁殖羽纯白,颈背具细长饰羽,背及胸具蓑状羽。</p><p class="ql-block">虹膜-黄色;脸部裸露皮肤黄绿,于繁殖期为淡粉色;嘴-黑色;脚-黑色,趾黄色。</p><p class="ql-block">喜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沿海小溪流。成散群进食,常与其伳种类混群。有时飞越沿海浅水追捕猎物。夜晚飞回栖处时呈“V”字队形。与其他水鸟一道集群营巢。文//懂鸟</p> <p class="ql-block">已下照片//摄影//心情漫舞</p> <p class="ql-block">场景//邵阳县长阳铺泉井水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