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播撒希望,收获果实的季节,也是全体数学老师提升自我的时机。为了深入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神,进一步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提高各地小学数学教师对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的把握水平,探讨新课标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举办了为期三天的“聚焦新课标 赋能新课堂”培训会。环北小学数学组全体数学老师参与到本次培训会活动中。</p> <p class="ql-block"> 针对新课标如何落实?如何实践?本次活动分为专家报告、课堂展示、现场点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此次学习,提高了数学老师们对新课标的认知水平,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方向性引导,也让老师们深深意识到,心中有课标,脚下方有路,要以新课标理念和精神为指引,砥志研思,笃行致新,在教学实践中循着新课标这座灯塔,把准教学新航向,乘风破浪,探寻最美教学风景。</p> 活动心得 <p class="ql-block"> 周亚男:王燕涛老师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堂讲授《3的倍数特征》,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1.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并在直观中说理,在游戏中内化,在练习中建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渗透了逻辑思考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2.3的倍数的快征此较隐蔽,学生很难想到探究个位上数的关系。整节课教师完全遵循学生的思想:从观察>提出猜想→举例验证→结论。</p><p class="ql-block"> 3.个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怎样展开探见是合理的探究王老师采用了直观明了的数和式,利用方块图图圈移移,看、想想从而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朴素,这样方法后面的原理便直观的展现在孩子们面前。</p><p class="ql-block"> 4.利用数字游戏学生在看似有趣的游戏中进行练习巩固。</p> <p class="ql-block"> 王梅:今天听了王燕涛老师执教的《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让我收获颇多。王老师这节课的精彩处处可见,让人赞叹和佩服。</p><p class="ql-block"> 3的倍数的特征不像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明显,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特别,需要把数字各个数位上的数合起来观察。在揭秘之前,王老师先让孩子进行猜想,一生猜想个位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该生利用的是2和5的倍数特点进行猜想的。然后老师让孩子们举例来说明这个猜想正确吗?通过举例发现猜想不正确。从而进入本课的研究,导入很自然,从而体现了合作交流的必然性。王老师让学生学会思考,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各个环节都是在观察、猜想、举例、验证的过程中完成的,孩子们亲身经历和动手操作,让结论得到的更加真实,掌握的更加深刻。王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一-推翻一再猜想--再验证”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中常用的判断,思考方法,这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会很有帮助。下面的时间王老师充分放手,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在举例时,老师引导学生举反例来验证猜想,这样孩子就很清楚为什么个位上是3、6、9时不一定是3的倍数的特征了。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王老师追问的地方比较多,利用追问来帮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3的倍数特点。</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看似练习不多,实则处处有练习,尤其是在游戏环节“数字翻翻翻”,通过游戏让孩子对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不同的思考,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刻,对相关知识的练习运用的更加灵活。</p> <p class="ql-block"> 朱逢玉:《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起点和基础。本节课王海峰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整合,重点教学三角形的概念和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认识了三角形,深刻理解了三角形的本质特征。</p><p class="ql-block"> 一、概念生成有效性。</p><p class="ql-block">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王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三角形是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这三个关键词充分展现概念生成的过程。王老师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既唤醒了学生对三角形的已有认识,也为学生感知三角形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三角形。学生通过操作、展示和评价,顺理成章地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再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本质属性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二、有效提问,把握教学重点。</p><p class="ql-block"> 对于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征,王老师借用有趣的电视节目,引导学生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位置确定了,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是真的吗?”“三角形的角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是真的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短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是真的吗?”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再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证明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不仅对知识有了深度理解,还习得了数学思想。</p><p class="ql-block"> 三、“生活化”与“知识化”有机结合。</p><p class="ql-block"> 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之后,王老师出示生活中存在的三角形原形,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究三角形特性,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再让学生给碎玻璃片配玻璃。学生亲自动手延长每条边,从而确定哪些碎片可以配,哪些不可以配。通过操作,学生认识、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真正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p><p class="ql-block"> 这节课,王老师能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动手实践,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数学能力;鼓励猜想,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这节课,值得我学习。</p> <p class="ql-block"> 吴晓玲:今天,听了陈婧诚老师的《数据的分类》⼀课,受益匪浅,下面结合本次活动谈⼏点⾃⼰的学习体会。</p><p class="ql-block"> 一、创设性的使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的语⽓和蔼,有⾜够的耐⼼启发学⽣,符合低段教师教学的要求陈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课的开始陈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纽扣引入为学⽣铺设了很好地台阶,很⾃然的渗透了数据的分类,学生的观察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p><p class="ql-block">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内容的呈现方式</p><p class="ql-block">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陈老师突破常规的数据分类的上课方式,而是利用观察学生熟悉的纽扣引入,通过学生观察获得信息,让学生体会数据是会说话的,从而自然引出数据分类的必要性及价值,并由通过形状、颜色、几扣眼到学校运动会,买班服和奖品怎样进行分类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伴随着一个知识点的落实,最后分类达到知识的巩固效果,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同学的想法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案经历数据分类的过程,最后陈老师还让小组代表把自己的方案展示出来,提高了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学会了合作交流。</p><p class="ql-block"> 三、让孩子经历数据分类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这节课通 过学生的展示不难看出确实是一节高效的课堂,练习充分注重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如强调按分类标准来分,结果不同,但是总数不会变。⾯对低年级学⽣,陈⽼师对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有针对性、不失时机地进⾏激励性评价,使学⽣得到⼼理上的满⾜,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谁说数学课没有美感,谁说数学课没有感性,陈老师的课处处洋溢着美和关怀,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的火花一一激发,让人回味,思索。</p> <p class="ql-block"> 朱玉:今天观摩了郝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一课,感受颇深。整节课,先从已有数的认识来认识“一位小数”,借助图形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让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学生在“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活动,依托计数单位的建立,关联整数和小数的结构。郝老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知识讲解准确,教学设计合理,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上台交流展示等形式,师生配合默契,课堂中老师遵循教材的逻辑,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过程。把自己的课与几位老师的课作比较,发现自身教学方面的问题,在新课改的课程标准下我们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对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的把握水平。</p> <p class="ql-block"> 朱小玲:茅羽老师在《面积单位》这节课中,由学生提出对面积单位的三个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思考的自主性。学生在摸一摸,找一找的活动中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世界。学生活动思维层层递进,开动脑筋,制作了各式各样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比对思考得出面积的大小与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有关,与方位无关的结论。联系生活,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估算物体的面积,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p> <p class="ql-block"> 云端相聚,学习不止。本次新课标学习活动让老师们心中有课标,进一步加深了老师对新课标的认识的理解,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打下了丰厚的基石。在教中研,在研中教,是我校全体数学老师今后努力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图片:各数学老师</p><p class="ql-block">编辑:周亚男</p><p class="ql-block">审核:徐亚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