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阳节到了,朋友圈里早早地飘来了粽香、游出了龙舟、挂上了香囊,祝福像温暖的阳光照耀大地,又像凉爽的夏风拂过脸庞。在这一派祥和欢乐的气氛中,我的心也荡漾进儿时的端午,回忆起碰鸡蛋的过往。 <p class="ql-block">家乡人把五月初五这天叫做五月当午,我没有弄清楚这样叫的真切含义,私下认为也就是五月端午吧,这样就和端午节的叫法没啥两样了。在老家,端午前一天下午要早早采来五种新鲜树叶,一般是枣树、柿树、梨树、石榴和核桃这五种树的叶子,最起码不能少了核桃叶子。初四晚上,把这五种鲜叶泡在一盆清水中,把盆子放在院子正中没有任何东西遮挡的凳子上面。据老人们讲,初四后半夜,月奶奶(我想就是嫦娥)要撒救治百病的良药,这样药就能撒在盆子里。初五早上太阳出来之前,用盆里的水洗脸洗手洗脚可以消灾去难。如果实在忙得很,忘了泡树叶,还有一个补救办法:就是初五早上太阳出来之前到河里洗个澡。为啥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呢?据说太阳出来一晒,月奶奶晚上撒的药就失效了。这方法的效果不得而知,可这方法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现在老家的人们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习俗。</p> 初五这一天早晨,要把艾插在门两旁。因为家乡艾草很多,房前屋后坑边河畔都有,可以去病辟邪,《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能灸百病”,古人也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早上洗过脸之后,小孩子还要带上五色线、香布袋(就是香囊),在肚脐、耳朵、鼻孔抹雄黄酒,有的还在小孩子眉心点雄黄,让孩子们喝一口雄黄酒。五色线就是红、黄、蓝、绿等五种颜色的线合在一起做成的细线绳,这绳绑在小孩子的手脖儿脚脖儿上,香布袋戴在脖子上。所谓的香布袋,就是用碎布拼凑缝接起来的小袋子,里面装上艾、藿香、薄荷等带香味的植物叶子,有时也会装一些棉花填充。袋子上面用无色线穿了一小截儿一小截儿的艾草茎秆,茎秆中间垫一小片儿一小片儿的花布垫子,袋子下面再缀一些五色线做的穂子,走起路来香布袋一摇一晃,就像现在人们脖子上戴一串儿项链,很是好看。老人们说五色线、香布袋、雄黄酒的作用是“蚊虫不咬,疫病不扰”,可以避免蝎子蜈蚣等毒虫咬,防止蚊子蝇子等害虫叮,免生病灾。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白蛇传》中讲,法海禅师发现白素贞是个蛇妖,就命许仙想法让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为示真爱饮下雄黄酒,之后现出原形,可见这雄黄酒真是法力无边。 在老家,端午这一天的早饭,千篇一律就是囫囵个大蒜煮鸡蛋、鸭蛋、鹅蛋、粽子。有句俗话叫“鸡蛋换盐,两不找”,鸡蛋、鸭蛋一般家家户户都有,以前家里穷,平时除了招待客人,自家舍不得吃,攒多了拿到街上卖钱,或者换东西。端午节的早上,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飘出诱人的粽子味儿,也混合着蛋蛋大蒜的香味,勾起了孩子们肚里的馋虫,等待盼望已久的饕餮大餐。那时吃的粽子不是从商店买的,而是自己包的,原料好像少有糯米,主要是大米、小米儿、花生、豇豆、绿豆,有时也会掺上红枣、白糖、红糖。包粽子用的不是粽叶,而是苇子叶,有时也会用高粱叶、玉米叶甚至是荷叶,包裹的方法儿和现在区别不大,内容大致相同,不过现在的粽子也实现流水线生产,有包蛋黄、栗子、肉类等很多品种。 记忆中,五月当午最有趣的是碰鸡蛋。小伙伴们狼吞虎咽吃几个煮熟的蛋蛋粽子大蒜,解了馋过罢瘾,吃饱后到外面玩儿,口袋里悄悄装了几个煮熟的鸡蛋鸭蛋,看一看谁家的鸡(鸭)蛋大,闻一闻谁家的布袋香,最后再比一比谁家的鸡(鸭)蛋硬。怎么个比法呢?那就是每人拿出一个鸡(鸭)蛋,两个蛋蛋往一起怼,有时一个烂了一个不会烂,有时两个一起烂,烂得很的一方算输,不服气了,再拿鸡蛋鸭蛋来怼。 记得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的咸鸡蛋腌得时间长,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表如常,里边坏了,和别人的鸡蛋一碰,嘭地一声响了,吓人一跳不说,脸上溅了一层臭鸡蛋沫儿,再用手一划拉,满脸黑星子,成了大花脸,让大家忍俊不禁,絮叨了很多年。<br>我的一位姓丁的朋友现在是河大的教授,他告诉我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小孩家里穷,五月当午没有鸡蛋,好面子,就自己用木头刻了一个鸡蛋,抺上红颜色(好像在鸡蛋一头抹上红颜色很普遍),然后上学时,课间大家怼鸡蛋的时候总是胜,最后被大家发现,不意思了很多天。 <p class="ql-block">现在生活好了,吃个粽子肉奶蛋什么的,不必等到端午节,可总觉得现在的节日缺少点什么。可惜时光不会倒流,我们已经无法回到从前,就让碰鸡蛋的五月当午永远留在记忆里吧。</p><p class="ql-block">(此文原创,首发于大河文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