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冯友兰谈论书法时曾说过:书法评论的标准不在于用笔,用墨,布局等技术问题,而在于气韵的雅俗,如果气韵雅,虽技术方面有些问题,那是可救药的,如果气韵俗,即使在技术方面沒问题,也不是好方法,而且这些弊病是不可救药的。 </p> <p class="ql-block"> 上述冯友兰对书法的论断是精辟的。道出了中国书法要魂在于"气韵",乏韵可陈,虽技不美,那是任何艺术的高度和精准之处,无韵则会俗,黄山谷说过书法病在俗,俗则难医,最胜在韵,韵胜则气息高,这也道出了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无论道家思想的"上善若水"还是儒家思想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还是风水学中前傍水后背山的居住环境,你观察一下毛泽东主席的韶山故居,齐白石故居,背山面水,有山有水才是好风水。按传统说法风水好才会出人才,还有苏州园林,叠山理水,那个名园离开过水呢,有了水整个园子活了,才有了神韵。 </p> <p class="ql-block"> 落实在书法艺术形态上,气韵高低即作者如何在创作中善于用水,这既要作者的智慧和修养,也需要对中国文化内质上的一种体悟,在书法创作上用水的重要性不逊于章法中的留白,在用笔用墨的挥写中,水是技巧的粘合剂,用的好作品中自会产生一种元气淋漓,书卷气十足的摄魂效果,否则干瘪瘪的画面则会产生轻薄不畅,逼仄乏灵的衰病之状,令人有作俗之感。 </p> <p class="ql-block"> 六朝时谢赫论及绘画有六法,其中"气韵生动"为首则,"传移模写"则为二,可见在绘画创作上传移模写的再好也不过一技高明,算不上高级,古代士农工商,它属工的范围,算匠的层面,只有掌握气韵的高度即作者善于用水的层面,才会臻入文人层次的佳境,它跟唐后禅意画风的兴起有关,宋人风物清嘉,文人讲究意之所至,随性而发,所谓活泼泼的,那是一种人文境界的高度。及其董其昌出,把绘画提高到文人画的理论高度,更是把善用水当是文人情趣表现的不二法门,其无论书法还是绘画作品水墨氤氲,虚实相济,把文人画所崇尚的禅意清雅气息发挥至极处。</p> <p class="ql-block"> 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云:画画最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一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徐悲鸿认为“惟华而薄,实而少韵,太求夺目,无蕴籍朴茂之风”。说的就是以上作品中出现的习气和俗气以及蹴黑气。今人因为古法全失而全合上述古人弃之如帚的不良习气者比比皆是,其根源在于如梁启超批评彼时书坛所说的"士人文化"衰弱且不可逆转之势。士人文化的缺失导致人文精神的衰弱,更难体会古人所谓风神潇洒不滞于物的人生况味,倒过来由于当下功利盛行,人们活在感观刺激视觉表现盛宴里,人心浮躁精神迷失,重口味红光亮的审美趋向自然运营而生。所以历史上文人画求气不求形的文人境界已不复旧观,这是时下无奈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近代以来真正识画的人会很欣赏黄宾虹的山水作品,其山水浑厚华滋正是符合文人画对蕴籍朴茂,清嘉韵长的内在追求。但自清末以后由于传统文化衰弊,曲高和寡,识黄者除傅雷先生外已是渺渺矣。</p><p class="ql-block"> 自然以上冯友兰先生论书之述当是识书者精辟之言,亦是画者精辟之言,书画同道,自然不谬。</p><p class="ql-block"> 2022.6.20</p><p class="ql-block"> 卢月龙修改于近湖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