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冷战时,美苏争霸时,美国一度处于下峰。在全球重要地区,苏联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向一些国家输入苏式民主。</p><p class="ql-block">苏联当时有很多口号,如今看来依然有道理,比如:“人民当家做主”、“ 坚决打击资本家用钱来奴役人民”、“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等。这些口号并不单单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在一些地区引起了无产阶级民众的觉醒,很多人投入到轰轰烈烈闹革命中。于是苏联就成了美西方国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美西方国家想方设法瓦解苏联。</p><p class="ql-block">最初美西方国家想用武器装备竞赛拖垮苏联,但没有成功,反而让苏联的军工业发达,竟然一度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p><p class="ql-block">美国人很恼火,在军事上无法打败苏联,用拖垮战术反而帮助了苏联。于是美国开始把目标放在苏联农业、轻工业,以及意识形态方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斯大林时期的严管,给苏联社会造成一定程度民怨,再加上一些异见分子与西方勾连,有些人还写小说抨击斯大林,美国就从背支持这些人,并开始培养“第五纵队”。</p><p class="ql-block">斯大林病逝后,赫鲁晓夫上台,他炮制了“秘密报告”,全面否定斯大林,并对一些人进行平反。美国迅速抓住这个重大变化,忽悠赫鲁晓夫,向其承诺“苏美要和平”,美国可以帮助苏联发展经济,赫鲁晓夫就上头了,从此苏联在教育上出了大问题。</p><p class="ql-block">1.淡化意识形态斗争</p><p class="ql-block">赫鲁晓夫平反了一些知识分子,有些人进入政府部门,有些则转行成为文学家,一些人通过写悲伤文学,在苏联社会一举成名。这些文学家用不同的方式诉说他们被劳动教养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与此同时,苏联的教育文化部门也开始了一场整改运动,通过报纸书籍教材等,反思当时的“悲惨生活”。</p><p class="ql-block">并不是平反回来的知识分子都是坏的,也并不是说都是好的。但赫氏全面否定斯大林,并把苏联所有负面事件都安插在斯氏头上,必然造成民众不满,这些人就借机否定斯大林,质疑苏联体制。</p><p class="ql-block">美国人看到苏联意识形态松动,就向苏联释放善意,主张苏美两国都不要搞意识形态之争了,苏联也不要搞共产主义了,因为苏联出现的问题太多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在赫鲁晓夫的指示下,苏联教育文化部门同时行动,并进行改革,推出一些学生教材,居然把资本家剥削、美帝国主义威胁等从课本中删除。</p><p class="ql-block">美国方面则进一步步诱导苏联进行改革,把苏联引向美国人设的套路中。美国人鼓吹的“普世价值”,迅速在苏联人心中占有主导地位,认为人类是共存的,全世界人文与经济专业都一样。</p><p class="ql-block">美国还以“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为由,继续向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传递西方的价值观,让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众慢慢地接受美西方普世价值观。</p><p class="ql-block">2.文化被渗透</p><p class="ql-block">让苏联失去意识形态的警惕性后,美国就实现第一步了,然后就可以向苏联推销美国文化,像电影、书籍等,甚至在苏联末期全面进入苏联文化市场。</p><p class="ql-block">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的教育部、电影传媒、出版部门等出现了严重问题,居然不宣传推广社会主义价值观,害怕失去美国投资。</p><p class="ql-block">苏联宣传部门更是配合美国,丑化抹黑斯大林,把其说成一个暴君。历史老师也在课堂把斯大林描述成与希特勒一样的恶魔。有的民众不满,就上街抗议。但根本无法阻止这种诋毁式文化渗透,民众与学生都在教育部门的教材中,接受了西方捏造的谣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为了防止出事,苏联政府居然下令让教材中不要再出现“斯大林”的名字,认为这是敏感词。苏联教育部门私下进行“去斯大林化”运动。教材中对斯大林的二战功绩一字不提,对斯大林的儿子在战斗中牺牲,居然被人说成是投降纳粹。所有教材中充斥着谣言。</p><p class="ql-block">英语也成为苏联人争相学习的语种,一些文学工作者,一些媒体人都以会说英文而骄傲。很多去过美西方国家的苏联人在社会上很有面,很自豪。</p><p class="ql-block">当时苏联各大商场等公共设施里,西方品牌众多,大都以英文标识,就是本地产的一些商品,也要起个英文名字,显示与美西方渊源。苏联也如我们现在一样,英文名称泛滥。这些看似无意的事物,实际上已经严重被西方文化所渗透。</p><p class="ql-block">3.美苏“蜜月”陷阱</p><p class="ql-block">二战后,虽然苏美进入冷战时期,但苏美两国还经常互动,有时甚至经历过蜜月期。比如赫鲁晓夫时期,美苏经历过“蜜月”,戈尔巴乔夫时期,美苏再次进入“蜜月”期,直至苏联解体。</p><p class="ql-block">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后,就开始一系列激进改革,在苏联开始“去斯大林化”改革,引起苏联一些人的不满。虽然赫鲁晓夫改革初衷是好的,但他的改革成为“无源之根”。赫鲁晓夫那句名言:“只懂马列,不懂经济的干部是草包”,就说明这一点。</p><p class="ql-block">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后,他自己又无法提出新的理论支持,这就让他改革走入死胡同。因为赫氏曾是斯大林坚定的执行者,现在他却全面否定斯大林,给苏联高层造成了隐患,一代否认一代,一代不如一代。赫鲁晓夫后来被勃列日涅夫赶下台,勃总又全面否定了赫鲁晓夫。</p><p class="ql-block">苏联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赫氏否认斯大林,就找了一堆理由,炮制了斯大林,把斯大说成暴君,还要改版教科书。而勃总赶走赫鲁晓夫时,也是找了一堆合理化理由,全面否定赫鲁晓夫,再次修改教科书。</p><p class="ql-block">当时苏联教育系统都经历过赫鲁晓夫清算斯大林的事,如今他们再一次清算赫鲁晓夫,教育系统专业干批评本国领导人的事了。</p><p class="ql-block">勃总上台后,纠正了赫鲁晓夫的干部政策,确保了一些官员能长期从政,实际上就是搞干部终身制,苏联干部特权化更为严重。</p><p class="ql-block">勃总最初对美国很强硬,但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已经让苏联人没有斗志,再加上美国文化渗透,苏联人更不愿与美苏交恶。一些苏联高官甚至被美国买通,很多年轻人甚至对美国文化膜拜。</p><p class="ql-block">面对强大的反对力量,勃列日涅夫不得不妥协,他与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还建立一种私人关系,向美国传达苏联的政策:确保欧洲和平,向西方开放。此时苏美进入蜜月期。</p><p class="ql-block">到了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他们与美国关系表面不错,但暗自较劲。当时苏联一些老人还对美国有所质疑,并警惕文化渗透,但这种强硬之声越来越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4.代理人上台</p><p class="ql-block">美西方国家瓦解苏联过程中,苏联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了变化,勃总病逝后,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两人都干一年多。美国沉不住气了,美国人把勃总、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人当成斯大林时期的人,虽然他们与美国交好,但美国人认为这些人很顽固,他们不能再要这些人执政,否则无法把控苏联,需要换上一个被美国价值观洗脑的人。</p><p class="ql-block">安德罗波夫上任后,有心改革苏联,但因为患病,根本无力治理国家。契尔年科更是一个病殃子,苏联经济社会处于散状,苏联的集体农庄也改成了承包制,一些国企成为私企,国有资产被迅速私有化,虽然对苏联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但两人任职时间太短了。不过安总与契总却在教材上得到了较高评价,认为他们两人解放了苏联人民,特别是承包制还成为学校的经济教材。</p><p class="ql-block">虽然安总与契总搞经济私有化,但在意识形态上不放松,对美国提防意识很强,让美国无法下手很上火。</p><p class="ql-block">一年多时间,苏联接连挂了3个领导人,美国担心万一再上来一个斯大林时期的干部,瓦解苏联就可能泡汤。</p><p class="ql-block">美国时任总统里根与手下进行了密谋,制定了一个长远计划,并选定了一个代理人,此人就是戈尔巴乔夫。</p><p class="ql-block">美苏在日内瓦开会时,里根让老布什给苏联捎话:如果苏联不选戈尔巴乔夫,美国总统就拒绝与苏联领导人会面。</p><p class="ql-block">为什么选择戈尔巴夫?</p><p class="ql-block">因为戈尔巴乔夫是“六十年代人”,正是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官员。戈尔巴乔夫主张民主自由,已经被美国分析透彻。所以美国人认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才有可能被搞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5.腐蚀青少年</p><p class="ql-block">要搞垮苏联,单靠选一个戈尔巴乔夫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毒化”苏联年轻人。美国“十条诫令”运用得好些手段,早已在苏联青少年身上运用了。</p><p class="ql-block">美国对苏联运用的10个手段:</p><p class="ql-block">(1)用物质引诱一些青少年,让他们仰慕西方价值观,对本国的价值观产生厌烦。</p><p class="ql-block">(2)大量传播西方的影视、书籍、宗教等。</p><p class="ql-block">(3)用色情、游戏等方式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p><p class="ql-block">(4)制造民族矛盾,种下“分裂”的种子。</p><p class="ql-block">(5)抹黑丑化苏联领导人,让他们自己丑化自己,对自己的领导人产生厌烦。</p><p class="ql-block">(6)鼓励民主与人权,让青少年参与。</p><p class="ql-block">(7)让苏联政府带动消费,并购买美国的国债。</p><p class="ql-block">(8)打击苏联的工业。</p><p class="ql-block">(9)想尽一切办法摧毁他们的传统价值。</p><p class="ql-block">(10)用武器装备武装反对苏联政府的人。</p><p class="ql-block">为了让苏联青少年相信,美国再次从教育入手进行侵蚀,让老师带头反对苏联体制,学生们就没人敢反对,这是很难阻挡的。</p><p class="ql-block">苏联前中情局的官员曾说过:在渗透苏联时,即使有些苏联人很清醒,也要想办法孤立他们,让他们孤立无援,成为被耻笑的人。然后把这些人咒骂成是斯大林的人、流氓、黑社会等,彻底清除苏联精神。</p><p class="ql-block">美国不断给苏联教育系统的一些教师一大堆头衔,又是教授,又是学者,又是专家。反正美国人认为弄这么多头衔太划算,花不了几个钱,就让他们对美国产生向往之情。不过给头衔有条件:必须是到西方留过学的人。这更刺激一些年轻人到西方留学。</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变化,一些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的人就会被打压,而且反对西方国家就成了破坏经济发展的人。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一些苏联领导层成员,居然为自己为之奋斗的国家和党派感觉耻辱,甚至有意破坏舆论。</p><p class="ql-block">2006年,戈尔巴乔夫曾说,“苏联社会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突然进行了大开放。国内工业在国际竞争下受到了致命打击。此时,社会上产生一些一夜暴富的人,他们窃取了巨额的财产,苏联贫穷的人数增加,超过任何时期”。戈尔巴乔夫说的这些是指苏联末期形成的那些寡头,而这些寡头的形成与戈尔巴乔夫有直接关系。</p><p class="ql-block">现在戈尔巴乔夫还活着,已经91岁了,他并不知道失败的原因,总认为是经济原因,却不知道美国已经把苏联的教育、文化都渗透烂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6.修改教材</p><p class="ql-block">苏联崩溃前,社会出现了很多寡头,这些寡头都是苏联精英。这些人都是受到美国洗脑式宣传教育,骨子里不仅向往美国,还配合美国颠覆苏联。</p><p class="ql-block">一些到美国留学的苏联学生,美国立即对他们拉拢,给他们美国公民待遇,还给他们奖学金,并鼓励学生高消费。有些案例甚至进入教材。</p><p class="ql-block">在苏联修改后的教材中,把民族主义者骂为敌人,甚至认为苏联不是苏联人的苏联。美国教科书还美化美国,认为美军也做好人,做好事。有些教材写的是苏联英雄,但选图片却是美国人的。</p><p class="ql-block">苏联教育水平在世界上很强,特别是理工类。但教材里的错误不断出现,学生根本学不到什么知识。</p><p class="ql-block">苏联一些公知们带头抹黑苏联,认为苏联没有文明,苏联的历史是“可耻”的,这些公知居然配合美国成为瓦解苏联的主要人物。</p><p class="ql-block">苏联没有经历战争,就彻底崩溃了。</p><p class="ql-block">后人不理解,苏联崩溃,为什么苏联政府不制止,老百姓愿意吗?</p><p class="ql-block">当时苏联沉重了,很多管经济、管文化、管教育的人把苏联送上“断头台”。这些人修改了教材,造成了致命的错误。</p><p class="ql-block">所以教育问题是大问题,一旦问题出现不及时清理,都可能造成无法反悔的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