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分享让亮点生辉 深研精析促专业成长

飞跃

<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指导能力,汲取专业成长的养分,我校开展了别开生面的主任评课活动。</p><p class="ql-block"> 八位主任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有理有据的评议,为我们剖析了一节节精彩的课堂展示。分享与商榷中,他们立足亮点思维,努力还原每节课的精彩、分享每节课的亮丽,让我们每个没走入当时课堂的人犹如身临其境,尽情地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异彩纷呈,感受教师的教学魅力。</p> 各抒己见扬亮点 一、体现新理念 <p class="ql-block">  八位主任通过详实解读新课程标准,能够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校准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呈现形式,准确把握了新课程标准明确的“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以及“怎么教”的具体指导,深刻明确了教是预设,学是生成,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的课改理念。评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的评课领导能紧紧遵循新课标、着眼新课改理念,在客观剖析、精心评价中感受到我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的可喜变化。</p><p class="ql-block"> 评课中,各位主任都积极肯定了语文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获得最具终身发展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数学教师立足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深度挖掘编者意图、创编教学情境,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达成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目标。从中再次证明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分一分、演一演、画一画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愉悦的课堂教学中掌握、理解新知,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p><p class="ql-block"> 12位教师在落实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师角色逐步转变、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凸显、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努力让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互动、对话的平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p> 二、着眼针对性 <p class="ql-block">  各位主任能针对授课教师所讲内容的目标达成、学生能力培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教学素养、教学效果、教学特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抓住了重点、说到了关键、评到了点子上,虽然执教的12位教师教学风格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透过8位主任的点评,让我们对每位教师的教学风彩倍感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1、语言文字训练</p><p class="ql-block"> 着眼语文学科具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执课教师立足语文学习要素,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评议中,几位主任均提到了刘晓杰老师训练学生通过具体语言环境训练“ABAB”式词语的积累;王新宇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汉字的演变来将语文教学与写字教学的深度融合;杨淑芬老师引领学生续编童话等等,从一词一句的训练与积累中,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培养训练,真正具备能够适应社会生存的语文能力。</p><p class="ql-block"> 2、数学活动创设</p><p class="ql-block"> 在评课主任的剖析中,我们了解了学生在妙趣橫生的活动化、游戏化及生活化的情境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从中获得“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四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三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在其乐融融中达成着教学目标,在评课领导的分享中我们感受着课堂的快乐与幸福。</p><p class="ql-block"> 3、思维导图运用</p><p class="ql-block">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展性思维的有效图形,人们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自从去年我们接触思维导图以来,逐渐被老师们所认识与接受、认可与喜爱,并逐渐地运用到了教学之中。通过今天的领导评课,我们看到了思维导图的优越性与老师们对思维导图的的挚爱,从而让思维导图在今天的课堂上绽放异彩。</p> 三、立足科学性 <p class="ql-block">  各位主任评课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优点估的足,缺点找的准,点评的到位,既肯定授课教师的优点,又指出不足并指出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p><p class="ql-block"> 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十多年来,要求改变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探究意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的参加知识的获取过程);适当减少师生间的纵向交流,增强学生间的横向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大胆增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形成纵横交错教学模式);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p><p class="ql-block"> 聆听各位主任的点评,我们看到了新教学模式下语文、数学课堂的可喜变化,看到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美好前景。</p><p class="ql-block"> 1、改变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探究意识</p><p class="ql-block"> 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理念是教和学方式的实质性变革,而其终结目标则在于引发学生“学”的实质性变化。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的参加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找出规律、掌握知识。例如这几节数学课,学生都是在教师努力创造的教学情境中,充分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已有生活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已掌握的数学思想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构建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升综合素养。</p><p class="ql-block"> 2、适当减少师生间的纵向交流,增强学生间的横向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合作学习意识</p><p class="ql-block"> 新课程需要在加强师生纵向交流的同时,应该大胆增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形成纵横交错教学模式。本次教研中,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课堂教学,执课教师均是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组织、引领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彼此沟通,使个别问题升级为典型问题,使完全没有必要由老师统一讲解的问题,在分组讨论中让新知自主生成。</p><p class="ql-block"> 3、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p><p class="ql-block">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评课主任能够紧紧围绕这个方面,让我们真切看到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间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将大大增加。透过这些课堂,我们看到了教师走进了学生、蹲下了身子,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达成了好关系好教育。</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总是缺憾的艺术。在充分肯定老师们的亮点的基础上,我们也应正确地面对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例如,王主任推心置腹地建议大家不要将课文打碎,建议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利用扶放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放手自主去学后再回到整体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模式,从而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语言功能的发展方向;岳主任建言不要把课堂安排过满,甚至造成收尾急促,要用教学智慧打造学生们喜欢的高效课堂;杜主任提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p><p class="ql-block"> 各位主任能站在新课改要求的理论高度看待教师教材处理和课堂教学行为,去评价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对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作出明确的定位,使教师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充分体现了激励性与问题性相结合。</p> 四、注重核心素养 <p class="ql-block">  各位主任在评课时均关注了教师是否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关注了教师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核心素养是让课程目标始终聚焦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核心素养观,我们就无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几位主任分别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层面对6节语文课进行剖析,肯定了这些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成功之举;同时几位主任也从“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来评价数学课堂,阐释授课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精心设计,并利用转化数学思想构建数学模型,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国家在方方面面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国快速迈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理解世界的方式,学习方式相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何把“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我们要真正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着眼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p> 五、加强综合育人 <p class="ql-block">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跨学科学习,尽管高中阶段没有明确提出来,但跨学科学习的理念依旧有渗透,因为核心素养就具备跨学科性,学科核心素养也渗透着跨学科性。跨学科学习观成为了今天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评课中,众多的主任关注到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1、德育渗透</p><p class="ql-block"> 德育渗透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慢慢地养成。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学科都不要忽视德育渗透作用。因为我们的教育是要立德树人,通过学科的育人功能,达到培根铸魂,树立文化自信。在这一点上,郭主任等做了点评,也为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做了很好的引领。</p><p class="ql-block"> 2、学科融合</p><p class="ql-block"> 杜主任在评价刘晓杰老师的课堂时提到了刘老师将语文课与科学课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从而发挥两个学科的优势,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上有更大的收获与成长。李主任在评价王新宇老师执教的《青蛙卖泥塘》时指出了王新宇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将语文学科与写字教学进行有效融合,从而让语文学科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最终实现人的发展、学生素养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3、信技辅助</p><p class="ql-block">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步突显出来,仿佛一夜之间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纵观这12节课堂教学,几位教师无不将信息技术用得恰到好处、炉火纯青,展现了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提升了教学效率。</p><p class="ql-block"> 透过主任点评的这些课堂教学,所有学科或学习领域均应体现“综合育人”原则,让课程内容与当地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心理经验建立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课程学习的意义。</p> 集智前行扬风帆 <p class="ql-block">  评课效果如何,这是个方法问题,方法得当,效果就好,否则就会失去评课的意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1、要坚持抓主要矛盾</p><p class="ql-block"> 一节好课,也不能尽善尽美,评课中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应根据上课教师探讨的目的和课型,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议。</p><p class="ql-block"> 2、要坚持激励原则</p><p class="ql-block"> 任何形式的评课必须坚持激励性原则。通过评课活动,起到调动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作用。因此,评课过程中,既要解决必须解决的问题又要注意语言的技巧、发言的分寸、评价的方向和火候,以便发挥评课的效益功能,起到推动教学工作健康发展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3、要坚持未来教育观</p><p class="ql-block"> 所谓“未来教育观”,即主张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未来教育观”就是“教育即生活”,即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现在”。</p><p class="ql-block"> 怀特海说:“现在是未来和过去的`会客厅’”。也就是,我们要反思过去,畅想未来,过好现在。这就是未来教育观的核心含义。</p> <p class="ql-block">  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家人们,“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就让我们乘课改东风,集智前行,让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优秀!</p> <p class="ql-block"> 撰稿:徐 伟</p><p class="ql-block"> 审核:毕云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