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馆藏中国书画集锦 ,10. 石涛书画作品图集

静心尽力

<div><br></div> 石涛,(1630一1724)清初四僧之一。法名原济,一作元济、道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汉族,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明靖江王之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是以所画山水,笔法恣肆,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为清初山水画大家,画花卉也别有生趣。著有《画语录》。<div><br></div> <div><br></div>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div><br></div> <div><br></div> 石涛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div><br></div> <div><br></div> 石涛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 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div><br></div> <div><br></div>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div><br></div> <div><br></div> 石涛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br><div><br></div> <div><br></div> 石涛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div><br></div> <div><br></div> 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div><br></div> <div><br></div> 石涛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div><br></div> <div><br></div> 从传世作品看,石涛在画史上不仅称得上是一个有创新才能的画家,同时也是创作题材广泛的多产作者。石涛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又能独特、和谐地统一为自己的风格特色。<div><br></div> <div><br></div> 石涛绘画风格变化同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他一生游历过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赋予他深厚的绘画素养和基础,他在自然的真实感受和探索中加以对前人技法长处的融会,因而他对绘画创作强调「师法自然」,把绘画创作和审美体系构成为「借笔墨以写天地而陶泳乎我也」。<div><br></div> <div><br></div> 石涛是一个僧人,他从禅门转入画道,因而他的画风似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卉、走兽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当然,「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绘画艺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关键。<div><br></div> <b>对后世影响</b><br>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div><br></div> <div><br></div> 石涛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div><br></div> <div><br></div> 石涛绘画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图》《墨荷图》《竹菊石图》等传世。<div><br></div> <div><br></div> 石涛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iv><br></div> <div><br></div> 石涛身为明宗王室后裔,却生不逢时。年幼时,国破家亡,3岁削发为僧,随家仆逃至武昌,才得以活命。随着命运不停地在流转,不难发现,石涛的绘画风格亦随之变幻 。<div><br></div> <div><br></div> 石涛十余岁,绘画天赋渐露。但多以白描画的方式出现。目前所见其最早期作品《山水花卉册》(1657年作),以干笔为主,用笔稚拙,偶尔皴以淡墨。<div><br></div> <div><br></div> 约在1666年,石涛前往安徽宣城,因缘际会,结识梅清(1623-1697年,安徽宣城人,素有“黄山巨子”之雅称,是宣城画派的代表人物)。<div><br></div> <div><br></div><div> 康熙十九年(1680年),石涛迁至南京,后又前往扬州。而这一期间,他生活极为艰难,却创作了此一时期最具有“点”风格的作品,并被他名为万点恶墨图(即恶墨、丑墨、邋遢墨……),其艺术创作亦迎来新的高峰期:恣意的个性,甚至狂妄,通过“点”之墨法,猛烈地爆发出来。<br></div><div><br></div> <div><br></div> 身居两城之际,石涛曾两度受康熙帝召见,而后心情大变,怀抱着一颗恭维心,进京报效皇帝。然而,在京城期间,时逢正统派绘画占主流之际,京派画坛似乎不欢迎他这个“狂妄之徒”。<div><br></div> <div><br></div> 后又因机缘接触五代与北宋时期山水名作。天生悟性超强的石涛,无意间迎来艺术生涯中的创作峰巅期。其绘画风格亦发生转变,从恣意激烈转至厚重沉稳,所留代表作,如《搜尽奇峰打草稿长卷》《游华阳山图轴》等。不但大局画面有深思,而且细微处有技巧处理 。<div><br></div> <div><br></div> 然而“功名”幻灭,几经人间辛酸冷遇,石涛幡然醒悟。1690年冬天,时年56岁的他,怀着极度苦闷的心情,黯然离京,重返扬州。痛定思痛后,石涛蓄发改道,自取别号“大涤子”,开始潜心一志研究绘画理论,并撰写成《画语录》,被后人奉为经典著作。<div><br></div> <div><br></div> 《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是石涛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出家的时候创造的,画作完成后捐予安徽宣城广教寺,20年后,画家方士庶看到之后爱不释手,并收藏了该册页。<div><br></div> <div><br></div> 几经辗转,上世纪40年代,册页又流入日本藏家手中。1999年春,崔如琢先生在日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经过多次协商,崔如琢终于如愿从日本藏家手里高价购回这套传世册页。<div><br></div> <div><br></div> 1999年春,崔如琢在日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石涛罗汉百开册页》。<br><br> <div><br></div> 经过多次协商,日本藏家开的价始终停留在1200万美元(时值约1亿元人民币),崔如琢妥协了,他太爱这套册页了。<div><br></div> <div><br></div> 当他把手头所有的钱都凑起来,发现远远不够。最终,崔如琢一狠心把位于纽约长岛、面积约6英亩的一块地卖了,“还带上面的房子,这才凑够。幸运的是,当时正是美国房市的高潮。”<br><br> <div><br></div> 2009年,香港佳士得拍品征集人见到这套图册后大为震惊,当即表示,如果崔先生同意上拍,估价至少10亿港元,并承诺由大英博物馆出版。崔如琢没有动心。<div><br></div> <div><br></div> 2010年,《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由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br> 据保守估计,此套册页目前价值30亿元人民币。<div><br></div> <div><br></div> 有记录的石涛作品,现存世约400件,《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占了其中100件。崔如琢还另外藏有石涛的两套册页以及手卷、中堂、条幅若干,藏品总数达130件,应该是收藏石涛作品最多的人。但他始终认为,《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的价值最为独特,较之同时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无论内容、题材、技法都称得上相映生辉。<div><br></div> <div><br></div> <b>从鉴藏印、题跋中可以大致画出它的流传路线。</b><br> 册页钤有8枚鉴藏印,分别为:敬亭山广教寺永远供奉(广教寺)、天慵书屋(方士庶)、洵远(方士庶)、天洵(方士庶)、小师老人 (方士庶) 、士庶(方士庶)、环山(方士庶)、环山审定(方士庶)、苦藐居士(仇淼之)。 <div><br></div> 从中可以看出,方士庶是个重要的名字。方士庶是乾隆时很有名的画家,字洵远,号环山,又号小狮道人,一号小师老人。崔如琢收藏有方士庶画作,对他的印很熟悉,这也是判断《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真伪的一个辅助佐证。<br><br> <div><br></div> 这套册页的题跋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石涛大士早年在敬亭山所绘五百罗汉图历时数年为石道人毕生之精制庚戌(1850)年腊月几谷明俭题识”中提到的几谷明俭,是道光年间的僧人、书画家。<br><br> <div><br></div> 崔如琢对《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推崇备至,“先不说创作,就说临摹。目前为止,我相信没有一位画家敢称自己能临得了这套册页。<div><br></div> <div><br></div> 画人物的,画不了山水;画山水的,画不了动物;画动物的,画不了人物。更重要的是,谁都得承认,石涛的功底太扎实,现在的人都叹为观止。”因此,他建议美术学院的学生,都来认真地欣赏这套册页。<br><br> <div><br></div> 崔如琢在自己画展中带来《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是希望借此展现出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并推动中国画的创新发展。<div><br></div> <div><br></div> 石涛画的这310个形象,各有特点,其中的变形更是非常美,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的魅力。<div> 西方文化讲科学,东方文化讲哲学。具体到绘画上,西方绘画追求具象,追求技巧;东方绘画追求意象,追求境界,技巧有限而境界无限。</div> <div><br></div> 石涛号称出生于帝王胄裔,性格中充满“动”的因素,虽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div><br></div> <div><br></div> 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山呼万岁,且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但权贵仅当其为一名会画画的和尚而已,故功败垂成,致使石涛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渡过了一生。<div><br></div> <div><br></div> 清 石涛 《梅竹图卷》(_最大版) 故宫博物院。<div><br></div> <div><br></div> 《搜尽奇峰图》是清朝石涛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div><br></div> <div><br></div> 清 石涛 《西园雅集图卷》 36.5×328 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div><br></div> <div><br></div> 清 石涛 《山水花卉图册》。<div><br></div> <div><br></div> 清 石涛 《醴浦遗佩卷》 克利夫兰美术馆。<div><br></div> <div><br></div> 清 石涛(传)《高呼与可图卷》故宫博物院藏。<div><br></div> <div><br></div> 清 石涛《枯木竹石图卷》。<div><br></div> <div><br></div> 清 石涛《搜尽奇峰图卷》。<div><br></div> <div><br></div> 清石涛《清湘书画稿》卷。<div><br></div> <div><br></div> 石涛 《大江红树图卷》。<div><br></div> <div><br></div> 石涛 《黄山草堂图卷》。<div><br></div> <div><br></div> 石涛 《黄山图卷》 1699年 纸本设色 28.7×182.1cm <div>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div><br></div></div> <br>  石涛 《江山胜揽图卷》 海外私人收藏。<div><br></div> <div><br></div> 石涛 《空山新雨图卷》。<div><br></div> <div><br></div> 石涛 《枯木竹石图卷》。<div><br></div> <div><br></div> 石涛 《莲社图卷》。<div><br></div> <div><br></div> 石涛 《梅溪草堂图卷》。<div><br></div> <div><br></div> 石涛 《山水图卷》。<div><br></div> <div><br></div> 石涛 《诗画册》 634×36厘米 加拿大多伦多的九松堂藏。<div><br></div> <div><br></div> 石涛 《松磵隐居卷》。<div><br></div> <div><br></div> 石涛 《王孙芳草图卷》。<div><br></div> <div><br></div> 石涛 《溪山观瀑图》。<div><br></div> <div><br></div> 石涛 《溪山深秀图卷 》。<div><br></div> <div><br></div> 石涛 朱耷 《黄澥诸峰图卷》 25X168cm 武汉市博物馆。<div><br></div> <div><br></div> 石涛 《竹西之图卷》。<div><br></div> <h1><div><br></div><div>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石涛66岁;<br> 秋冬,石涛病情恶化,卒后葬在扬州蜀岗之麓。<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网络资料汇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扬州静力编辑制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2·6</b></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