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图:拆迁中的工字楼65栋</b></p> <p class="ql-block"><b>图:拆迁中的工字楼65栋二楼部分</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图:工字楼全貌</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7日,在众多工字楼老宅朋友的积极支持下,我发表了《工字楼老宅情怀2》一文,当时我的原意就是闲暇之余写点小回忆录而已,没想到此文一经发表,深受网友的喜欢。此文迅速在曾经居住工字楼的朋友中间流传,他们很多人在这里出生成长,有着浓浓的工字楼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是曾经居住在老宅工字楼地区的朋友,一时间引起众多朋友的共鸣,他们纷纷为我提供相关资料和照片,使得文章不断充实完善。他们通过此文畅谈老宅工字楼点点滴滴的往事,感怀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记录了老宅往昔的点点滴滴,特别是4栋“特平”、10栋“白楼”、45栋“工字楼”,文革前老住户的概况,感动了工字楼人。他们大多数人还住在家乡本溪,也有在外省市居住的,更有少部分人定居在国外,虽然远离家乡,当他们看到老宅工字楼照片,以及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儿时的小伙伴,一幕幕仿佛再现,感慨万千,瞬间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纷纷留言,抒发情感,句句感人肺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的字里行间,都深深地印记了,老宅工字楼人对工字楼几十年的情怀。儿时小伙伴围着工字楼踢铁盒子、藏猫猫、滑爬犁、捡煤渣、去合社买菜、打酱油、游泳池嬉戏、小人书地摊聚精会神看书……这些情景,都勾起了工字楼老宅人无尽的思念。短短数日,文章点击阅读量达一万九千人之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几日,远在异乡他国加拿大的徐原大哥看到我写的文章后,激动万分。他父親叫徐祖耀,母親文霞飛。他们一家人1949年就來到山城本溪,参与本溪市工业老城的重建工作,一直住在工字樓地区。1950年徐原出生在本鋼总醫院,1956年其父因工作需要,調往鞍山市参与組建冶金部鋼鐵設計院,全家随遷到鞍山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年代久远,当时只有六岁的徐原已经记不住具体居住在哪栋楼啦。后经居住在77栋楼叔伯妹夫徐然的确定,他们家居住在75栋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徐原介绍,当时他父亲有一台照相机,在老宅拍照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纪录了老宅工字楼的影像,还有高光街四栋特平房,第四栋房的照片,同时还有本钢北地幼儿园的照片,难得珍贵。其中工字楼的照片反映了早期未经大修改造前的模样,主要体现在窗户框周边没有抹灰加水泥框。</p> <p class="ql-block"><b>图:这是徐祖耀、文霞飞夫妇与孩子1956年在自家75栋楼墙角处留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身后的房间有两处窗户,从照片上可以看到那扇完整的窗户是朝阳的窗户,文霞飞左侧刚好露出房头一扇对开的窗户的一个边,这是房间唯一有两个窗户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b>图:儿时的徐原在通往二楼的楼梯口台阶上玩耍</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图:徐祖耀、文霞飞夫妇带儿子徐原在大工字楼前的双杠上玩耍,小家伙笑容灿烂。</b></p> <p class="ql-block"><b>图: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小孩身后墙角处,单扇窗户下,那里是大多数家庭储存黄土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生活烧水做饭都用煤灶,每月都需要带着购煤本,去解放路煤厂或西芬煤厂购买田师傅面煤和牛心台块煤,一般家庭会在房前屋后挖取黄土,与面煤混合烧火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着这辆竹制儿童推车,让我们记起那时的儿童推车还是木制的车轱辘。</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图:徐原的妹妹是1954年出生的,她已经用上新式可以折叠的儿童推车。</b></p> <p class="ql-block"><b>图:这是文霞飞带着儿子徐原与好友俞伯母和3个孩子,在自家高光街第四栋特平房前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原小时候只记得俞伯伯和俞伯母,不知道具体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我的同学高东林回忆,他父亲高克难(时任本溪市委宣传部部长)1958年入住此楼,当时是本钢副经理唐晓光搬走后,他们家才入住。说明俞伯伯一家应该是在唐晓光之前在此处居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从照片中可以看到门前雨搭下有一个支柱,以后经过房产维修改造,这个雨搭支柱已经去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照片上还可以看到房子周围空荡荡的,后期四栋平房各家都围起了栅栏,并且在房屋四周空地栽种果树、和蔬菜,大多数家庭还搭起了葡萄架,一到秋季,葡萄架上結满了紫葡萄,支架上的芸豆、黄瓜,地里的韭菜、草莓……,一派丰收的景象,煞是喜人。</p> <p class="ql-block"><b>图:1955年徐原在本钢北地幼儿园幼儿园</b></p> <p class="ql-block"><b>图:1955年徐原在本钢北地幼儿园幼儿园打秋千</b></p> <p class="ql-block"><b>图:这是徐原在空地上玩耍,远处可以看到俞伯伯家的特平房屋,这块空地后来修建了两个篮球场地,本溪军分区在大工字楼驻军时,军区篮球队经常在这个篮球场练球和比赛。</b></p> <p class="ql-block"><b>图:4位老姐妹戴上社区颁发的“在党七十年”纪念章,高兴的在工字楼老宅动迁后的住宅新区一起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本溪市永胜社区长江平台小区,四位九十岁高龄的老姐妹戴上“在党五十年纪念章”,畅谈百年历程,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人民越来越扬眉吐气,我们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她们喜笑颜开,高兴地在一起拍下了这张纪念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右2是高凤琴阿姨,她1950年曾在本钢北地幼儿园任保育员,1956年担任园长工作。</p> <p class="ql-block"><b>图:曹文娟阿姨</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当我与她老人家谈起1956年,曾经居住在工字楼75栋的徐祖耀、文霞飞夫妇时,她兴奋地说:“我认识文霞飞啊!她比我大几岁,在本钢劳资处工作,她写得一手好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文字/汪雨欣</b></p><p class="ql-block"><b>照片/徐原提供</b></p><p class="ql-block"><b>歌曲/老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作 者 简 介 <p class="ql-block"><b>汪雨欣(网名:禹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身于军人家庭。1968年初中毕业,“上山下乡”到本溪县兰河峪公社;1969年应征入伍,服役于北京总后勤部281部队1大队;1973年退役,分配到本溪钢铁公司从事管理工作,2012年退休。2021年被美篇平台达人认证为情感领域优质作者,美篇同学会《辽宁本溪市第一中学》栏目负责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