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水车与戽斗都是过去农村取水灌田的农具,尤其是水稻田,需水量大,一旦缺水水稻就难以正常生长,所以要随时根据稻田缺水的情况,及时补水灌水。</p><p class="ql-block"> 水车是农村使用较为普遍的农具,大多数人都见过。这种能够移动的木架水车,可以任意安置在河边或水塘的田埂上,只需将装有浆片的水槽伸进水中,然后两三个人同时用脚踩踏水车的脚蹬,水车转动后带动浆片,河塘里的水便会随浆片在水槽中一格格地提升上来,源源不断地流进水稻田。</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插队的头两年,生产队还在使用水车,因为我们在学生时代,支农时都学习过踩水车,所以能较为熟练地踩脚蹬,不致于脚踏空而“吊猫鱼”。 </p><p class="ql-block"> 那时,大家喜欢把那些因双脚与水车旋转的脚蹬不合拍,而致双手趴伏在水车的横杆上,双脚悬空的情况叫“吊猫鱼”。</p>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在插队时,我们还是比较喜欢干车水的活的,两三个人并排趴伏着水车的横杆,大家有节奏地踩着脚蹬,看着水汩汩地流进田里,一边还可以随意地聊天。</p><p class="ql-block"> 如果踩累了,大家可一齐停住脚蹬休息,田野中清风和煦,感觉还真有点浪漫哪。</p> <p class="ql-block"> 戽斗基本是与水车配套使用的汲水农具,因有些地方不常使用,所以许多人没大见过。</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戽斗,是用竹篾或藤条、柳条等编成的,也有的地方用木块像箍桶一样箍成斗状,两边再各栓两根绳子,使用戽斗时需两个人相对而立,各用双手拉住绳子,来回一下一下地用戽斗舀水泼水入田。</p> <p class="ql-block">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是这样介绍的:“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绠,两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把戽斗介绍的很形象,可见,戽斗在农村的使用也是有历史的。我们村也使用过这种戽斗。</p> <p class="ql-block"> 平时,大面积的稻田灌水仍用水车,戽斗只是用于不便架设水车的小田块,这时使用戽斗灌水就比较方便。不过,那时使用的戽斗已不是传统用竹篾藤条或用木块箍成的了,而是在镇供销社农具商店里购买的塑料戽斗。</p><p class="ql-block"> 这种塑料制成的戽斗比竹篾编的更轻巧,两个人双手拉住戽斗的绳子同时发力,从河塘里舀满水,再将戽斗荡过田埂把水泼进稻田。</p> <p class="ql-block"> 水车和戽斗虽然都是取水农具,水车需用脚功,戽斗得使臂力,用戽斗取水显然要比用脚车水费力的多。</p><p class="ql-block"> 宋代诗人陆游有《喜雨》诗,诗中有“水车罢踏戽斗藏,家家买酒歌时康”句,说的是农家人都盼望喜雨,当久旱逢甘雨时,稻田里盈满了雨水,稻禾生机盎然,大家也不用再辛苦地车水了,戽斗也闲置在家中,这时家家买酒烧菜,庆贺甘霖的降临,农家人这种开心的心情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 我们插队的第二年,村中通了电,这就意味着今后为稻田灌水可以用抽水机了,使用了几百年的水车终于失去了用武之地,村里的那架水车因不再使用,风吹日晒渐渐损坏散佚。</p><p class="ql-block"> 不过,偶尔有的小地块零星需要补水,用戽斗还是很方便的,也很适用,不像水车复杂占地,况且塑料戽斗藏在家中,又不占地方,随时可以用来取水,至今有些农家还保留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