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新疆(4)-参观博物馆

识途老马

<p class="ql-block">19日上午,参观新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是个集中展示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地方,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传承的载体。通过参观,可以领略此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其时代的人文精神。因此,所到一处,无论国内外,只要有机会我都要到当地的博物馆看一看。</p><p class="ql-block">明天晚上就要离开乌鲁木齐去北屯。明天周一则是博物馆的闭馆日,所以安排今天去参观,粗略了解一下新疆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早上,按照社区安排,在酒店统一做核酸检测。</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离我们住处有两公里,我们7人步行而至。</p> <p class="ql-block">开馆时间为:10:30-18:00。</p> <p class="ql-block">凭身份证领取“参观门票”。</p> <p class="ql-block">总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共有的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陈列展。</p> <p class="ql-block">西域都护-郑吉。</p> <p class="ql-block">班超戎边西域。</p> <p class="ql-block">伊犁将军府。</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1812一1885年,湖南湘阴人,军事家、政治家。</p><p class="ql-block">在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时,驱逐阿古柏侵略军,为收复新疆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强怒而行仁莫近</p><p class="ql-block">至诚无息德之纯</p><p class="ql-block">--左宗棠</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在新疆”</p><p class="ql-block">1839年6月,负责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为挽救国家于危难,在广州虎门公开销毁了英国商人偷运入境的鸦片2万余箱,共230多万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英国等西方列强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由于投降派诬陷,清政府推责于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邓廷桢。1841年6月,道光帝下诏革去林则徐官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到达伊犁后,受伊犁将军布彦泰委派掌管粮饷处事务。他不顾身处逆境,也不因自己的遭遇而消沉,积极协助伊犁将军筹划开荒,兴修水利。一年后,奔腾的喀什河河水沿着被称为湟渠的渠道,穿越于今天的伊宁县、伊宁市、霍城县等县市,行程100多千米注入伊犁河。河北岸近153万亩农田得以灌溉,成为当时新疆最大的产粮区。为纪念林则徐的功绩,人们把这条渠称为“林公渠”。在新疆生活的3年时间里,林则徐大力推广坎儿井,推广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原来荒无人烟的地方出现了新的绿洲和村落。林则徐忠实地践行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信仰。新疆的林公渠、林公井、林公树、林公车、林公馆,寄予了新疆各族人民对林则徐的敬仰与爱戴!</p> <p class="ql-block">周日,参观者众多。</p> <p class="ql-block">1954年10月,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83年12月13日,中央做出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p> <p class="ql-block">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p> <p class="ql-block">1955年10月1日,中央代表董必武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大会。</p> <p class="ql-block">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大会舞台。</p> <p class="ql-block">西部大开发中的新疆。</p> <p class="ql-block">歌唱家。</p> <p class="ql-block">“戈壁母亲“的青春之歌</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全国一片欢腾,但稳疆固边的形势依然严峻。</p><p class="ql-block">1952年2月,为了祖国领土完整和边疆安宁,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令,新疆近20万官兵及家属集体就地转业,组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为了让官兵安心扎根边疆,部队从湖南、山东等地招募大批女兵援疆。1950~1952年,八千名湖南女兵和两千名山东女兵入疆,他们成为兵团人的妻子和母亲,被誉为“新疆戈壁上的第一代母亲”。1963~1966年,又有四五万名上海女知青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远赴新疆的戈壁荒漠,与男兵一样住地窝子、喝涝坝水,扛着农具开荒生产,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1960年,我国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壹元纸币上的人物一“女拖拉机手”,其原型就是山东女兵金茂芳,她驾驶过的那台苏式拖拉机,至今存放在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成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很多女兵靠组织介绍、领导牵线自愿组成家庭。婚礼简陋,生活艰苦,但地窝子里婴儿的啼哭成为戈壁滩上最动听的晨曲和那一代女兵爱情生活的最美诗篇。几代戈壁母亲,一干就是一生,把青春和血汗挥洒在了新疆大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她们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兵团精神的最美书写者。</p> <p class="ql-block">“可可托海三号矿脉”</p><p class="ql-block">三号矿脉,位于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额尔齐斯河畔的山上,南北长520米、东西宽430米、深达236米,这个内壁环绕13层螺旋状盘山运矿车道的巨型“天坑”,就是隐匿半个世纪,近年オ逐渐走进公众视野的“国家功勋天然聚宝盆”。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我国欠下其折合人民币共52亿元的巨额外债,且务必于1965年前全部还清。此时恰逢“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工业尚在起步阶段,所以债务主要依靠农产品来还。为省下粮食缓解人民生活困难,又能加快债务偿还进度,中央作出决策:用苏联急需的稀有矿产品抵债。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力以赴,保出口百日大会战”打响了!在严寒、饥饿、没有先进设备的年代,可可托海矿山人用钢铁般的信念和意志,夜以继日,拼命苦干,完成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采矿、选矿工作,提前完成“保出ロ”任务。同时,出自三号矿脉的稀有金属,还为祖国“两弹一星”的完爆与发射立下了不朽功助。半个世纪里,可可托海矿山共有13000多人接受过矽肺病检查和治疗,近百人因矽肺病为国献身。如今,“三号矿脉”虽然闭坑多年,但英雄的可可托海人留下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伟大精神,已经成为每一位中国人的精神“富矿”。</p> <p class="ql-block">逝者越千年--新疆古代干尸陈列。</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楼兰美女”干尸。</p> <p class="ql-block">出土现场。</p> <p class="ql-block">当我问工作人员,这些是否仿品,回答为是“实物”。</p> <p class="ql-block">古尸面部的彩绘。</p> <p class="ql-block">古尸面部彩绘及线描图。</p> <p class="ql-block">“张雄干尸”。张雄(公元583年-633年),字太欢,祖籍河南南阳白水高昌麴氏王朝时期任左卫大将军兼司兵部要职。</p> <p class="ql-block">新疆历史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首镇墓兽”唐代(公元618907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小鬼”木俑。唐代(公元618907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人俑,石杵等。</p> <p class="ql-block">钻木取火器。</p> <p class="ql-block">“翼兽对视铜环”,距今约2500-2200年新源县71团鱼塘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肩和“讨南羌”锦残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星出东方利中国</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锦护臂(复制),东汉(公元25-220年),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汉代丝绸之路地图。</p> <p class="ql-block">“坐佛壁画”,晋(公元265-420年)于田县喀拉墩佛寺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b>“彩绘木亭模型”</b>,唐代(公元618-907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出土。</p><p class="ql-block">该木亭为随葬冥器单体建筑,明确地展示了唐代栏杆、柱式、斗拱等具体形制。木亭由亭基 、亭身及亭顶三个部分构成,平面呈正方形,八柱,柱头有卷杀、柱间用阑额相连,柱顶铺作华拱后尾,以榫卯相连,没有亭顶,亭子四周有勾栏,正面中部和两侧尾端各有一出口。它是目前仅见的唐代亭台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伏听俑”,唐代(公元618-907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出土。</p> <p class="ql-block">生肖首人像佣。</p> <p class="ql-block">彩绘驮夫佣。</p> <p class="ql-block">“刻花木梳”,元代(1206-1368年),若羌县瓦石峡遗址采集。</p> <p class="ql-block">“兴修库尔楚河渠<b>木碑</b>”(清代,原立库尔勒市西北)</p><p class="ql-block">兴修库尔楚河渠木碑,由两块木板拼接而成,1880年刻成。高242、宽85、厚15厘米。碑额刻有二龙戏珠图案和篆书“百世流芳”四字,碑文阴刻汉文楷书16行,满行35字,记述了清朝驱逐阿古柏入侵势力后,督理喀库善后事务的官员黄芸轩于1878-1879年命下属王玉林勘察地形,筹备粮款,率官兵和百姓修建40余里库尔楚大的经过,并告示后人谨防河渠壅塞,善修水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