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话文江” 纪念大师- 陈鹤琴先生 作者 王兰金

阿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看了大型纪录片《大师.陈鹤琴》,特地把母亲王兰金老师1985年写的,纪念陈鹤琴大师《春风化雨话文江》录入美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纪念陈鹤琴大师,纪念我的母亲王兰金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莫小平 2022年6月19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王兰金老师是大师陈鹤琴先生“幼师”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时期陈鹤琴先生在江西南昌望城岗文江村创办江西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母亲是这所“幼儿师范”第一届学生,她直接得到陈鹤琴先生的教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王兰金老师后来成为湖南衡阳铁路第一幼儿园的园长,得益于在“幼师”受到大师陈鹤琴良好教育,当幼师,当园长,管理幼儿园,培养教育儿童,成绩斐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兰金老师写过关于陈鹤琴教育理论的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鹤琴之声》第八期,这就是1985年发表的纪念陈鹤琴大师的文章《春风化雨话文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兰金老师 享年78岁,江西安义人,二十年前离开了我们。今天看大师记录片,读母亲的文章,纪念陈鹤琴大师,缅怀我敬爱的母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特编辑美篇,留作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阿莫 2022年6月19日</span></p> <p class="ql-block">1985年母亲为了纪念逝世三周年的陈鹤琴先生,写下了《春风化雨话文江》。</p><p class="ql-block">“文江”是陈鹤琴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南迁到江西南昌望城岗文江村的幼师学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风化雨话文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幼儿师范学生 王兰金 1985年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0年秋,陈鹤琴先生在江西省泰和县文江村,创办了江西幼师。我是第一届毕业生。离别陈先生已有四十多年了,回首往事,缅怀先师,更激发了我献身幼教的信心。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先生的教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江建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江西幼师的校址设在文江村旁的一座松林山岗上,只有一幢茅草宿舍。陈先生带领全校师生开山劈林,编草盖房,找水源,修道路,自己动手解决了吃住问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当时全校只有三个班,陈先生分别命名为“劳动班”、“创造班”、“光明班”。这新颖别致的命名使我们受到极大鼓舞和教育。因为它意味着“劳动创造光明”。我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日歌曲。经过师生两三个月的紧张劳动,我们的教室建成了,“鸣琴馆”盖好了,“放鹤亭”也屹立在半山腰上。不久,自来水”也有了,那是用长竹子打通后,从高山深处架接来的清甜可口的泉水。随之大礼堂、办公室、饭厅也相继落成。不到一年时间,文江松林里便有了婴儿园、幼稚园、幼师附小、家属住宅等等。这些建筑物虽说是简陋的竹筋泥墙、茅草屋顶,但它却式样时新,布局别致,每逢节日,我们便到山野上采集树叶、野果,把教室、宿舍装扮得整洁美观。教室里的读书声,“鸣琴馆”里的弹琴声,“放鹤亭”旁的练嗓声,汇成了文江松林岗上的交响晨曲,使这座原是僻静的文江松林山岗,变感了一个热闹而又雅致的“林间公园”。我们这些大多是因家乡沦陷而流离失所的十六、七岁的女孩,在陈先生带领下,生活学习在自己动手创造的优美环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头小狮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幼师的校旗上绣着一头小狮子,开始我们不懂它的含意。陈先生告诉我们说:“小师子作标帜有双重意义:它不仅代表我们幼师,还象征着中国幼儿。人们常把中国比做一头巨狮,只是因为近百年来巨狮沉睡了,所以遭到别人宰割。校旗上的小狮子是巨狮的后代,只要好好培养教育它,长大会成为觉醒的巨狮的。”陈先生的这番话意味深长,铭心刻骨。从此以后,我们对这头小狮子有了特殊的感情。“幼狮”振奋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的心田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使我们立下了为振兴中华,终身从事幼教事业的雄心壮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做现代的中国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刚进幼师时,我们这些小姑娘非常幼稚,不懂什么文明礼貌。陈先生要求同学们学会礼貌用语,懂得尊重别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告诫我们进别人门时要轻轻敲门,得到主人允许再进去。开会了,进入会场过要轻轻走进去。他示范动作--踮起脚尖轻轻走的形象至今仍历历在目。以后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了,也这样要求幼儿,还编如下的歌曲教育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53 5 |53 5| 55 6i|76 5|</p><p class="ql-block">走路轻,说话轻,搬开椅子也要轻。</p><p class="ql-block">6i 56|56 3| 5.3 2 5|1-‖</p><p class="ql-block">不要老师告诉我,自己会留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座位要把椅子推进桌下,也是在陈先生言传身教下养成的好习惯。他说,离开座位把椅子推进桌下,桌椅显得整齐,地方显得宽敞,使人看了有舒适感。因此,同学们都互相提醒,离开座位把椅子推进桌下。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形成自觉行为了。记得陈先生主张的“活教育”原则的第一条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今天看起来,几十年前陈先生教育我们讲文明、有礼貌、培养良好习惯,完全是为了做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现代中国人的需要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心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先生五十岁的时候,在《我的半生》的自传中,介绍了他半生的奋斗经历,表达了他为中国幼教事业再奋斗五十春秋,为发展幼教事业活一百岁的心愿。几十年中,他为党、为人民培育造就了无数人才。记得1960年秋,我从衡阳铁路一幼调到衡阳铁路师院,担任幼师班的培训工作,但是苦无资料。于是,我写信去向老校长求援。当时我并没抱很大希望,因为我离别陈先生时间太久,他的学生又那么多,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和我磨呢。可是,信寄出后不久,我就收到了陈先生签名的复信和一大包教学参考资料。我看到了陈先生关心下一代,为幼教事业的发展尽心尽责工作的一颗心。1982年,九十高龄的陈老在“六一”儿童节到来前夕,为全国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他老人家热爱儿童、热爱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仍然是这样炽烈。经过毕生的艰苦奋斗,陈先生终于为伟大事业活到近百岁高龄。现在,我们重读《我的半生》,更感受到陈鹤琴先生的形象是多么伟大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离开人世已几年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的光辉教育思想依旧指引着幼教工作者前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系原衡阳铁路第一幼儿园园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兰金 作于1985年</span></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她的幼师同学们在南昌望城岗。1947年</p> <p class="ql-block">1947年1月在南昌望城岗幼师学校。</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同事带领幼儿春游。1948年</p> <p class="ql-block">陈鹤琴先生培养的幼师学生已经工作。 1948年</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幼师同学到南京鼓楼幼稚园聚会。</p> <p class="ql-block">母亲王兰金任衡阳铁路第一幼儿园园长时,全体员工合影。(王园长第一排右边 第二位)</p> <p class="ql-block">莫小平在母亲任职的幼儿园毕业 。1957年拍的毕业照片。</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在家里弹琴。1985年</p> <p class="ql-block">父母亲和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她的五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父亲 母亲 外婆和五个已经长大的孩子。1973年夏天</p> <p class="ql-block">父亲母亲和小儿子莫五平在北京。1988年</p> <p class="ql-block">纪录片《大师陈鹤琴》片段</p><p class="ql-block">陈鹤琴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来到江西,创办了第一所江西公立幼稚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陈鹤琴在上海创办“幼师”,“幼稚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