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西延安古宫城,五帝口岸北方通,舜迁三苗出此关,有虞氏族为统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芦山峁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双田村芦山峁自然村北。芦山峁遗址分布面积超200万平方米,距今约4500年∽4000年,为五帝时期,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延安芦山峁遗址具备宫城雏形,或者说是中国最早的宫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2月,芦山峁村民向当时的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送交了9件玉器。随后,当地文化部门对遗址进行了数次调查,又征集到玉器19件,还发现了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的白灰居住面、灰坑、石刀、石斧、陶片等。以上28件玉器都是1965~1967年前后在芦山峁村的脑畔山、马家坬等靠近山顶的地点出土的遗物。1992年,芦山峁遗址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1年之后,在国家文物局“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环境与生业”课题带动下,陕晋蒙交汇地带的河套地区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城址,其中以神木石峁遗址层级最高,规模最大。这些重要发现表明,河套地区在龙山时代可能已进入了早期国家起源阶段,从而引起国家和学界的高度关注,陕北也成为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的重要地区。在此背景下,横亘在河套与关中的延安地区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区域。之后芦山峁遗址被选定为“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项目的核心聚落,从而启动了延安地区沉寂已久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和相关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4年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芦山峁遗址进行了调查钻探,确认遗址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白灰面夯土墙体房址、灰坑、墓葬等,超过300处。最重要的发现是,在遗址核心区“大山梁”的顶部钻探确认了至少四座大型夯土台基,由北向南依次为寨子峁、小营盘梁、二营盘梁、大营盘梁。每座台基之上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相当于四座相对独立而联系密切的夯土台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201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组成芦山峁考古队,在大营盘梁开展发掘工作,发掘及扩方面积近8000平方米。发掘确认,大营盘梁人工台基顶部分布着三座院落,由北部一座大型院落和南部两座小型院落构成“品”字形布局,始建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晚段,与甘泉史家湾、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年代相当,陶器以单耳斝、双耳斝、圜底瓮、直壁缸等为代表,流行大麻点纹、横篮纹、绳纹、附加堆纹等。该组建筑沿用至龙山时代末期,此阶段的陶器以单把鬲、双耳罐、粗麻点纹等要素为代表,文化面貌与客省庄文化接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营盘梁人工台地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100米,是由坡状的自然山梁人工垫土夯筑而成的夯土大台基,边缘地带垫土厚度大于10米,中心稍薄。台基顶部三座院落均有夯土围墙,墙体残高10~60厘米,墙体顶部宽度150~200厘米。目前,大营盘梁的一号院落的布局基本清晰,为四合院式两进院落;院落大体坐北朝南,东西两侧院墙内侧规整地分布着厢房,门向均朝向院落中心。院落中部偏北分布着三座主建筑,坐北朝南,单个建筑面积均超过200平方米。主建筑将院落分隔为前院和后庭。前院中心有一条南北向的大道,连接南门巷道和主殿,是该院落的中心大道。在中心大道的两侧是低洼地,用于前院集水、排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号院落南围墙外的巷道对称分布着两座独立的小型院落(正在发掘中),编号为大营盘梁二号和三号院落,每座小型院落的面积大约为700平方米,应该是负责警备安全的门塾区。每个小院落内分布着多座夯土房址,房屋的建筑面积约60~90平方米,门向或南或西,可能代表了不同的安全值守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营盘梁最南端是一片小型广场,有来自院落围墙外侧的“环城路”通向山体前方的垭口,是营盘梁宫殿院落通向遗址南部马家坬等地带的主通道。环城路以外3~5米即为夯土台基的边缘。该台基呈多级梯田状,立体形态酷似南美金字塔。大营盘梁台基北侧边缘的人工夯土断崖之外,是一片平坦的山顶平台,这里很可能是宫殿区外围的北广场及其相关礼制性设施,勘探资料显示,这里似乎存在着贵族墓地的遗迹,亟待进一步发掘验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型房址、院墙、广场的夯土中,多次发现以猪下颌骨、玉器奠基的现象。在大型房址附近的堆积中,还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筒瓦与槽型板瓦,个体超过100件。在门廊外侧的墙体侧面,发现有脱落的白灰墙皮残块,墙皮上绘制有黑红色彩相间的壁画,这一现象与陕北石峁、后寨子峁等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类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整体观察,龙山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流行的都邑遗址,其宫城或宗庙建筑布局均与芦山峁的大营盘梁宫殿院落布局十分接近,呈现为严整的四合院式格局。虽然相隔千年,但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承袭关系。芦山峁遗址核心区的多座人工台基及其之上构建的规整院落,似可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宫城雏形,这对于研究中国聚落形态演变和早期礼制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探索中国社会复杂化进程和国家起源的重要载体。</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兽面纹玉琮1</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龙山文化晚期。直径7.1、孔径6.4、高4.4 厘米。陕西省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出土,现藏于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玉呈青绿色、间有墨绿色斑。外方内圆,两端有射。四角共雕有八个大眼兽面纹,其结构与良渚∽石家河文化兽面相似,但左右相邻的兽面都呈面向颠倒的布局、双眼虽为阴线刻,但眼眶却为凸弦纹、兽面的嘴巴也是浮雕的、此件玉琮的质地和造型属黄河流域文化的特点,但兽面纹的布局受良渚∽石家河文化影响,雕琢手法又受山东龙山式的凸弦纹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兽面纹玉琮2</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龙山文化晚期。直径7、孔径6、高4.4厘米。陕西省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出土,现藏于延安市文物研究所。青黄色夹有浅褐色斑。琮体外方内圆,两端有射,上端射略长,曾断为四块,后在断缝两侧钻孔连缀。琮体外表面有五道凸起的横向直线条,四角雕出两层兽面纹,兽面眼睛为阴线圆圈,但无眼眶。从特征判断,应属良渚∽石家河文化风格玉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出土的玉琮,兼具良渚∽石家河文化与龙山文化的特点,可以说是与良渚∽石家河文化玉琮最为接近的,其年代相对较晚,纹饰有良渚∽石家河文化的特点,但横刻阴线则明显具有龙山文化玉器的特点,通常被认为龙山文化玉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芦山峁遗址出土的玉器大多被古董商收购。60年代,又有大批玉器出土,其中,有玉璧、玉铲、玉璇玑、玉璜、玉琮、玉环、玉瑗、玉笄、玉镯、佩饰、七孔玉刀等,大多由本区文物部门收藏,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芦山峁遗址是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遗存,在陕北,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址还有神木石峁遗址(前2300年∽前1800年)和神木新华遗址。同样是以出土玉器而闻名的陕北龙山文化遗址,神木石峁遗址以出土大量龙山晚期以及夏代早期的牙璋而格外引人注目,显然,神木石峁遗址与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中晚期遗址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或者说,河南夏代文化玉器最近的源头在陕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在陕北延安芦山峁,出土的玉器却带着明显的浙江良渚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因素,同时亦有相当数量的玉器,与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前2200年∽前1600年)前期玉器有着共同的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论在延安芦山峁玉器还是在齐家文化玉器中,都没有发现牙璋,这说明齐家文化和芦山峁文化均与夏民族早期在中国西北的活动无关。在中国的西北,如何理解这些年代大致相当的史前玉器呢?齐家文化最早的源头在良渚∽石家河。齐家文化在中国西部的出现,只能与尧舜时代“迁三苗于三危”这一事件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齐家文化玉器是在良渚衰落而石家河繁荣之后兴起的,良渚∽石家河文化传统的琮、璧和璜一类的玉器,既在齐家文化玉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同时,著名的良渚∽石家河神像或图腾却在齐家文化玉器中消失了,因为被作为罪人流放的三苗人不能、不愿、也不被允许继续使用他们以前的统治者所专用的家族标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在芦山峁玉琮上,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到对良渚∽石家河神像的继承,那么如何解释芦山峁人的族属呢?他们应该是最早开拓中原玉器文明的有虞氏。在良渚衰落而石家河昌盛的中晚期,有虞氏脱离良渚∽石家河文明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芦山峁玉琮的制式,与良渚∽石家河玉琮的制式基本相同,只是神像的刻绘,略有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论在河南偃师二里头,还是在陕西神木石峁,都没有见到过一只玉琮出土,这是夏后氏玉器与有虞氏玉器的显著区别。偃师二里头的确出土过两只玉琮的残片,但是,那都是作为一块玉石原料,打碎以后用作别的用途。而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吴国人和越国人在挖到良渚玉琮之后,亦视之为“玉矿”,锯之切之改之,并无当做珍宝圣物之意。所以至今我们仍然能在吴国喾藏之中,见到被改制以后的良渚玉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夏以后的商和周仍在使用玉琮,这是有虞氏以及三苗人在中国西北和中原地区留下的印记,毕竟有虞氏才是中原玉器文明最早的传播者,而黄河中、西段的玉器文明和礼制,究其根源,均来自于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6年7月13日,河南安阳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举世公认殷墟甲骨文记载可靠。殷墟甲骨文载历代盛气凌人的商王,却谦恭敬仰地卜祭先圣盘古、伏羲;盘古是伏羲的祖先,如果中国首座大型古城湖南城头山(距今约6800年)是盘古国的都城,那么,良渚古城便是伏羲为皇帝号令天下的首选之都。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都于2021年10月被列入中国“百年百大考发现”。良渚古城功能完善的大型规模和5000年左右的时间节点,正巧合伏羲家族统天下。因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盘古至伏羲体系,这是一个漫长时间、广阔地域的始祖文明。不仅中国大地东南西北中,都公认伏羲老祖,而且伏羲文化在世界影响极大。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7月6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标志性大型文明中心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殷墟甲骨文所载历代商王卜祭先圣还有两位:神农炎帝、轩辕黄帝!他俩统治天下的都城在哪里?回答只能是考古发现与二位年代(炎帝距今4800年左右、黄帝距今4600年左右)吻合的最大古城:湖北谭家岭古城是神农炎帝都城;湖北石家河古城是轩辕黄帝都城。谭家岭炎帝城和石家河黄帝城,同在石家河,前后衔接并存,同属于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区,2021年10月被列入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5000年左右的时间节点上,黄帝祖先集团主力从北方南下,要与南方炎帝集团争地盘,从东北到中原逐渐向南进取,到了4600年左右的时间节点上,北方集团领袖黄帝,打败南方集团领袖炎帝、蚩尤,一统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谭家岭古城晚期(衰落期)属石家文化,“黄帝代神农为天子”。石家河古城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北郊,距天门市区约11千米,遗址区占地面积8余平方公里,古城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由40处地点组成。石家河古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的,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距今4600年左右达到兴旺期、4300达到鼎盛期,遗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周围发现17座古城,称为“江汉古城群”,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既是三皇五帝时代的辉煌文化,也是中原夏商周文化和西南三星堆文化的源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于五帝:少昊、高阳、高辛、唐尧、虞舜(距今约4500年∽4000年),按照人类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比城头山盘古城、良渚伏羲城、谭家岭炎帝城巨大的石家河黄帝城,并有17座卫星城,顺承亦是黄帝继承者五帝城,石家河古城鼎盛期距今约4300左右,吻合《尚书》记录尧元载“帝尧授时”四仲中星所在位置根据现代天文学推算为公元前2357年,因为在距今4500年∽4300年的时段,目前考古尚未发现比石家河古城规模更宏大的古城遗址,可能少昊、高阳、高辛及唐尧前期仍以石家河为首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到了五帝后期,距今4300年∽4000年,黄河中游出现了两座比石家河规模巨大的古城: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陕西神木石峁古城。也就是说黄帝南下定都长江中游石家河,而后世帝尧迁都北上黄河中游。帝尧迁都北上的原因:长江南北分布三苗,尧娶丹水三苗女皇氏,三苗君长拥立外甥“帝丹朱”,而尧已“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王世纪》载“安康为妫墟”),重用女婿虞舜辅佐并要禅位,如果在南方征三苗,石家河都城会被三苗包围夹攻,移都到黄河中游,征三苗无后顾之忧。可叹帝尧盛世而南方却出现大旱、洪水轮番灾难:“杀草木,焦禾稼”,“荡荡洪水,浩浩滔天”;还出了“四凶”强敌:三苗、共工、驩兜、伯鲧!面对天灾人祸,只能跳出包围圈迁都黄河中游,而后各个击破为上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北延安芦山峁宫城雏形,是五帝与华北西北中原交往的口岸。距今4200年左右,有虞氏是押送着大批的三苗族奴隶或者战俘,从汉水流域来到陕北的,这些人将被驱逐到甘肃和青海的苦寒之地。古城延安,素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芦山峁玉器在黄河中西部地区出现的年代最早,因此芦山峁人在战略重地延安,有着为五帝集团守护边疆的职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在山西省西南部出现的陶寺文化,是帝尧从石家河迁都之地,也有其辅佐虞舜的遗存。在陶寺文化遗址中亦出现了大量的玉琮,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良渚∽石家河神像在陶寺时期消失了。此时征服“四凶”的有虞氏势力已十分强大,早就不甘于做一方诸侯,而希望做天下共主了。因为陕西的南部、关中和北部都是有虞氏的地盘,虞舜又率主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在步步紧逼之下,帝尧集团只好选择了“禅让”,这在日后成为了千古美谈:“尧有子九人,不传子而禅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虞舜定都于陕北石峁。 有虞氏在陕西和晋南的统治,一直沿续到了夏代。“舜逼尧,禹逼舜”;“舜有子十人,不传子而禅禹”。虞舜虽然最终禅位于治水功大势强的夏禹,但是却受到了夏后氏的优待,他们仍在原地并未受到驱逐与排挤。后来在夏初,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杀羿,第六代夏王少康逃奔汉水流域有虞氏封地,有虞之君虞思将两个女儿嫁给少康,并赠与其土地和军旅,使夏王朝最终得以复兴而到河南堰师二里头定都。</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是陕西省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出土的玉器选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玉璇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山文化晚期。直径10.3、孔径6.2、厚1.2厘米。陕西省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出土,现藏于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玉呈青黄色,玉色鲜润,边缘有少量浅褐色。圆环形,较厚。在外缘雕琢出四个对称的缺口,每个缺口长2.3厘米,深0.3 厘米,在缺口的器壁上刻有近似长方形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玉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山文化晚期。右侧高129、左侧高12.6、下底宽10.1、上端宽8.8、厚0.6 厘米。陕西省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出土,现藏于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玉呈姜黄色,内有粉状斑。大致呈梯形,靠上部钻有三个大小不一的圆孔。通体抛光,形制规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玉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山文化。长54.6、宽10、厚0.4 厘。陕西省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出土,现藏于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玉呈青灰色。长条形,背短刃长,背面平齐,背边缘钻有三个大半圆形孔。中部靠上等距离钻三个圆孔,一端居中钻有一小孔。刃部系两面磨制而成,中部略内凹,两端微斜,均琢出齿棱,右端齿棱更是以剪影手法,琢出东夷族戴帽女子的侧面形象,通体打磨光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凤首玉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山文化。 长14.4 厘米。陕西省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出土,现藏于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碧玉,呈青绿色。长圆柱体,下端为尖锥形。上端按出一鱼尾式透孔,外轮廓似为变形凤鸟形象,与凤鸟相连的是一周带齿的凸棱,犹如齿轮,再下为一段绿纹,螺纹下渐次变细。通体抛光。</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是陕西省延安市各县出土的芦山峁文化玉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是湖北石家河文化北上,陕西关中地区出土的玉器选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神人兽面形玉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家河文化。高5.2、宽4.9厘米。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甲组西周宫室(宗庙)基址出土,现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白玉,微泛黄。背为平面,光素无纹。正面鼓起,神人头顶雕“介”字形冠,浮雕橄榄形眼和蒜头状鼻子,头部两侧雕出卷曲的翼状凸饰,下垂两个环状饰,面颊上有不甚清晰的阳线花纹,口中雕出两排牙齿,两侧有对称的獠牙,脖子较长,下端凸出,从冠端至颈底钻有一穿孔,并与背面上下两端的孔相通。此玉佩虽出自西周遗址,但应属石家河文化风格玉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神人兽面形玉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家河文化。高5、宽4、厚0.5厘米。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17号西周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玉,玉色纯净。此玉器为扁平状。背面光素无纹,正面为神人兽面形象。头戴平顶冠,面颊两侧雕出对称向后卷曲的翼状凸饰,双耳下有耳环状物,浮雕梭形大眼,蒜头状鼻,长方形口,其内雕出上下八颗牙齿,左右两侧上下各雕出一对獠牙,双颊,双眼下,唇上下均浮雕出卷曲的阳线花纹。面下有颈,两端各钻一个圆孔。此玉佩应为石家河文化玉器。</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是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新华遗址、石峁遗址,出土的虞、夏时期玉器选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玉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山文化。长17、宽8.15、厚0.4、孔径1.2 厘米。陕西省神木县大葆当镇新华遗址祭祀坑出土,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玉呈淡黄色,夹有黑色瑕斑。扁平体长方形,其中短边一角斜,一角残。一条长边上有约圆形四分之的弧形缺口,柄端有一单面钻之圆孔,内有马蹄状孔痕,通体抛磨光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玉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山文化。长15、宽8.85、厚0.55厘米。陕西省神木县新华遗址祭祀坑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淡绿色,微透明,有玻璃光泽。长方形片状。直刃,平直背,背中央略残,有土沁痕迹。刃部未开,刃角圆弧,一面有切割时留下的凹棱。柄端中央有一个单钻圆孔,呈马蹄状。该孔旁边有一圆形的管钻痕迹,未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玉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山文化。长11.4-12.5、宽3.8、厚0.2-0.3 厘米。陕西省神木县新华遗址祭祀坑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玉器大部分为碧绿色,微透明,间杂白色瑕斑及黑点杂质。长条薄片状,上端呈斜直边、下端平直及一边有薄刃,尤以斜刃最薄。在器下端的中央有一个两面对钻的小圆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玉人头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山文化。高4.5、宽4.1、厚0.4 厘米。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白色,具有蜡脂光泽。扁平体,以剪影手法琢出头上有椭圆形发髻的人首侧面形象,团脸鼓肥,鹰钩鼻,口半张,阴线刻出橄榄形目纹,脑后有外凸的弧形耳朵,面颊上钻一大圆洞。头下雕出一短细颈,两面形象相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玉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山文化晚期。长49、宽7.8、厚1厘米。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墨玉,青灰色,柄部有褐色蚀斑。体呈扁平而略厚,首端呈叉丫形,稍薄但未开刃。长柄,一角微残,两侧雕出齿棱,如同水牛头上部正视轮廓,齿棱前方又雕出两小齿。通体抛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玉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山文化晚期。长30.6、宽9.3、厚0.4厘米。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墨玉,油黑如漆,唯刃口薄处色呈深茶色,器表有白色蚀斑。长体扁平肥宽,柄近似方形,首端呈内弧刃,一尖残失,两侧雕出齿饰,像水牛头上部正视轮廓,该齿前方还雕有三个等距离的直立小齿。通体抛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玉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山文化晚期。残长34.5、首端残宽7.8、柄厚0.3厘米。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墨玉,油黑如漆。扁体长条,首部残断。长柄末端略外孤,一角残失,两侧雕出齿棱,形似鸡冠,与之临界处阴刻三组横向线纹,三组横线之间再阴刻双线斜纹。通体抛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鹰形玉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山文化晚期。长6.5 厘米。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青白玉,青绿色。长条状,立鹰形,从上至下劈开,仅存左半面。喙部弯曲成钩状,眼睛呈外凸椭圆形,头后部雕出较短的卷冠,冠毛下和翅膀之间有刻纹,并向后折叠于翼中,右翼重叠左翼之上,翼羽毛以阳线纹来表现,羽线端呈卷曲的涡头状。足部阴刻出利爪,尾翼亦用阳线来表现。翼端稍稍隆起,并有从前至后贯通的细孔,基部变薄呈凿刃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镇山:中国最早宫城延安芦山峁玉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今日头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原源流2022-06-23 07/1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百度AP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新人物志2022-06-23 07/2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快资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快讯2022-06-23 07/3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一点资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豫青文化2022-06-2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腾讯新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原源流2022-06-2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知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知乎知乎2022-06-2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搜狐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远杂谈2022-06-23 09/04</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