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头

老猫

<p class="ql-block">  “老茶头”不是人们常说的经年老茶,而是种植多年的老茶树。都说云南有千年古茶树,吸取天地之精华,美妙奇香。我家也有百年“老茶头”,记录了祖辈的岁月沧桑,诉说着那片土地的变迁,留给后辈无穷的回味。</p> <p class="ql-block">  先祖早年在家山开荒种茶,历史悠长,炒茶技艺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我自然是生在茶的故乡,早就认识茶树和茶叶,看着父辈们摘茶制茶长大,可以说,茶龄和我的年龄相差无几。</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公有化种植粮食作物,不充许有私人经济存在,茶树自然无人看管,濒临荒废,渐渐淡出了主人的视野。小时候,到茶山放牛,身处炎夏,随手掐下一截新芽嫩尖,放入口中轻轻咀嚼,生香味由口自鼻贯通胃肠,愈嚼愈甘。大人们则采摘一些回家直接煮水消暑,微苦回甘。农闲时,有人上山“捞茶头”(口头语,就是把茶树上的新老茶叶通通揪回来),回家炒干碾碎,惯叫“茶末”或“茶夫”,入罐长年饮用。</p> <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有精明之人每年清明前后都会上山摘“茶头”,而且只采摘2-3厘米左右的新芽。上山没有捷径,只能依靠采茶踩出的茶路。山上的茶树生长缓慢,犹如小叶紫檀,树形不大,年岁不小。眼望满山遍野的绿意,灌木丛中很难分清哪些是茶树。</p> <p class="ql-block">  祖上把炒制好的上等茶品称之为“茶米”,除了茶的颗粒如米粒大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祖居山多地少,以种茶为生,把茶叶当“米”看,不是说茶叶可以当饭吃,而是把上好的茶叶拿去墟市换米作口粮,就像古代运茶用马驮,所走过的路,后人称作茶马古道一样。</p> <p class="ql-block">  新炒制的“茶米”自带天然芳香、温热甘香、养胃提神,汤色淡如花生油,深受大众喜欢。经年储藏的“老茶米”,茶气充足、柔甘醇滑、消痰化瘀,为中老年人所爱。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祖上有人外出南洋谋生,随身携带三五斤新茶到南洋,家茶因此名扬海外。</p> <p class="ql-block"> 由于长时间在热锅上操作,炒茶人练就了一双耐高温的“铁砂掌”。父亲炒茶也不例外,一双老手就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上品。炒茶看似简单,实则变化多端,用人工添火控制炒锅的温度,是家茶炒制的独特技法,经反复筛选慢火翻炒方能出锅。</p> <p class="ql-block"> 耄耋之年,母亲仍坚持要上山摘“茶头”,并亲自炒制。母亲把摘回茶芽用篾盘摊开凉晒半天后,倒进锅内翻抄至八成干,起锅杀青。杀青是保证茶叶色香的重要环节,经两至三次筛选翻炒后出锅,放在簸箕上清风散热,炒制才算告成。</p> <p class="ql-block">  家山的“老茶头”,醉了祖辈醉了我,醉了乡亲醉了客。难怪有人称道:山居鶴岭上,饮茶饮清泉;茶栽茅峰下,对月对空山。时代变迁,新一代茶农又在这片土地上对茶当歌,传承栽茶制茶技艺,让人欣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