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高中时候,我是文科生,“历史”是我们那时候的必学科目,那时候的历史老师口齿不清楚,我们经常听不懂她在讲啥。所以“历史”基本都是自学过来的,至于这个老师留给我一些什么东西,我想那就是“做题的技巧”!至于对历史的兴趣趣、爱好啥的,完全是课余时间自己通过看电视、听评书培养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如何让历史有意思,如何让历史鲜活起来,我想必须要有“鲜活的人物”不可,必须要有一个个深入人心的故事不可,这个观点和凯叔(原央视主持人,骨灰级历史迷)的观点不谋而合。恰巧手里有全套凯叔讲历史的音频。从夏启家天下到清末虎门销烟,近300个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我感觉太棒了。这相当于我手里有了第二套历史学习大纲啊。</p><p class="ql-block"> 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每讲到一个朝代我就提前将这个朝代中所有的故事听一遍,按照历史顺序以及和课本的相关的程度挑一些故事给孩子们听。每堂课一个十多分钟的小故事,孩子们非常喜欢,而且听完这个故事对于他们理解历史书上干巴巴的知识点简直太有用了,只要故事中讲到的内容,我几乎不用讲。另外,在听故事的时候,我会采取一边一边的模式。比如,一边听故事一边复习或者预习一些知识点,我采取的是在黑板上提问,让他们在书上勾答案的办法。有的时候,一边听故事一边订正一些习题的答案。一开始,有的同学不习惯,还提出过质疑:他不能“一心多用”,但在我看来,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我经常一边判作业、一边听故事。而且听故事用心听就好。所以,坚持了几堂课,大家都习惯了,而且觉得挺好的,效率比较高。</p><p class="ql-block"> 对于故事的选择,一是与历史脉络有关系,一是跟价值观、人生观的取向有关。凯叔讲历史里面岳飞、文天祥、李清照、苏轼……讲得很好,而对于很多皇帝的评价又是那么发人深醒,让我们回归身边的人和事儿的时候,确实能思考一下:权力、地位、财富、名望如何左右一个人,理想、信念、正义……又如何影响一个人,总之,读多了,听多了历史长河中这些人物的大生死、大是非、大抉择感觉心胸都开阔了。</p><p class="ql-block"> 再回到历史的教学上,有三分之一的精力,放在了第二套大纲上;三分之一的精力带他们熟悉历史脉络、历史常识;还有一些精力基本就是做做卷子了。这个学期历史基本上是扎扎实实又比较鲜活的学过来的,最近做了两套试卷,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历史第一部分,25个选择题50分,拿40分以上的占到了人数的一半。我个人比较喜欢选择题。至于大题,态度认真点,语文基础好一点的,基本都可以在历史书上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 这个学期,教历史学科的不足,感觉摆脱应试思维还是有些不够,很多在听故事的时候和孩子产生共鸣的地方,其实应该多花一些时间讨论讨论,让孩子们多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历史课会更活。这个一方面跟我的积累不够有关,感觉掌握的历史信息还是很少,所以,就觉得听别人讲更重要。另一方面,感觉启志一班有好几个学习不踏实的,他们给人的感觉是这个我已经会了,那个我也懂了,跟着他们的思路转一圈,你都会觉得历史不用上了,但是真实的情况确实常常历史故事张冠李戴、有头无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为了让他们踏实下来,是用了很多时间让他们读课本的。如果再来一轮,可能会把这些矛盾统一得更好。</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的历史总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