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生命中许多重要事情的发生,都是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一九七五年一月,脱离插队的村子,正式进入临汾农药厂上班。虽然厂子的产品、设备、工艺等都让人无法满意,但比起在农村干一年,还要倒交口粮钱💰,毕竟是好得多了。随后,结婚生子、攒钱探亲……直到一九八四年的要求回京。……一九八八年我们正式办理了返京手续,开始了另一轮的艰难跋涉。</p><p class="ql-block"> 生活不易,命运多舛。但我们还是在荆棘中寻找花丛,在暗夜里捕捉萤火虫。在这个时期,我除了努力工作,尽量做好家务,还用碎片时间练习绘画和硬笔书法,学习新闻报道,给报刊投稿,让自己免于流俗。</p><p class="ql-block"> 虽然最终还是一事无成,但我起码努力过了,尝试过了,那一个个不起眼的“老物件”,特别是那薄薄的一张张纸片,忠实记录了七、八十年代我的生活轨迹。</p> <p class="ql-block">当了三年的民办教师后,临汾知青办决定:凡不在村里的知青,都不分配工作。我和村里另两位同学,只得回公社参加水利工地的劳动。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派来了慰问团,给每个知青发了一个笔记本和一个搪瓷缸子。这是一九七四年冬天?</p> <p class="ql-block">七五年上班后,当年的男朋友(现在的老伴儿)送给我一支英雄金笔。这个礼物让我很是受用。</p> <p class="ql-block">下班闲暇时,也学着画画人像。那时马克思、恩格斯、燕妮、琼玛,还有“第四十一”中的女主角,都画过。照猫画虎,不懂技法,却也大都被同学同事抢去了。</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七年二月回京结婚。男方街坊送了这对玻璃马🐴。北京、山西间运来运去的,居然没有破损。</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上集提到的送我词典的伯伯,送给我的礼物——一套茶具。这套唐山瓷,不够精细,也无特别之处,但我一直好奇:七六年七月刚发生了大地震,这套茶具是震前幸存的,还是震后第一批生产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玩意儿,许多年轻人恐怕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这是我在临钢百货买的削发器。自从结婚到现在,四十多年了,老丁从没进过理发店,都是我用这个小玩意儿和一把理 发剪子给他理的。在临汾时,也用它给好几位男女同事理过发。</p> <p class="ql-block">辞海出1979 版缩印本了,老丁回京出差,我让他给我买一本。结果,他带回了这个大部头,还有增补本。辞海的缩印本是28.9元,增补本7.5元。现在看来是太过便宜,当年可是一个月的菜钱。为此,母亲羡慕了好长时间。</p> <p class="ql-block">母亲写条子让我查生僻字。</p> <p class="ql-block">我从专业期刊上裁下这条消息。一九八三年母亲被评为北京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这是母亲所得众多奖品中的其一。</p> <p class="ql-block">这块鹅卵石来自烟台。八四年我去烟台开化工订货会时,在海滩看见这块正面是风景、背面是诗词的石头,便花八毛钱买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五年五月七日的山西日报头版。</p> <p class="ql-block">在临汾家里,用老丁送我的钢笔,参加了青年钢笔书法大赛。我留了北京的地址,七月份母亲兴奋的打来电话,告诉我:得了纪念奖,有一本书法作品集和一支钢笔。我说纪念奖就是没得奖,鼓励你参与。母亲说那也不错啊。</p> <p class="ql-block">厂里出简报对我进行表扬。</p> <p class="ql-block">临汾日报在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日三版“京津青年在平阳”栏目里,特发了对我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八五年九月参加厂首届职工代表会。</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第一次给报社投稿,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七月十四日的《北京晚报》三版上,稿费四元钱,也足够让我开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