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故事(之七)王道士之殇

华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故事六《王道士之殇》 </b></p><p class="ql-block"><b> 敦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精神坐标,一处文化高地。因为铭刻了太多的民族文化记忆,敦煌几乎成了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关河冷落,大漠孤烟,千百年来,穿过历史的走廊,敦煌在肆虐的狂沙中站出了自己独有的姿态,坚强,神秘,不妩媚奔放,却吸引着无数人想要前往。走近它,依稀能听见辉煌与失落交织的文化音符,窥视到历史与现实叠加的璀璨星空。循着它,便走进了一方灵魂与美学集结的心灵圣地,一处厚重与灵动交融的艺术殿堂,一个欲望与信仰辉映的精神家园,一场醉了千年也不愿醒来的大梦。</b></p> <p class="ql-block"><b>  清光绪年间,有一个名为王圆箓的退伍军人转业到莫高窟当了道士,多年军旅生涯的锤炼,使王道士有着一颗祖国至上的拳拳之心。</b></p><p class="ql-block"><b> 尽管到任时,酷似蜂窝煤的莫高窟的昔日辉煌已不再,但王道士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极其虔诚的忠心和兢兢业业的精神照料着莫高窟,自觉践行着三大任务:清理长期被落沙封堵的洞窟;率领僧众四处奔走,苦口劝募,寻求布施;将化缘得来的钱财尽其所能,抢救修复坍塌的洞窟和其中的塑像。</b></p><p class="ql-block"><b> 一天,王圆箓在进行垃圾分类时,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内藏有4万余件佛经、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稀世文物。</b></p><p class="ql-block"><b> 又惊又喜的王道士立马找到知县,两次汇报没有下文后就整理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行程800多里,到肃州</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酒泉)</b><b>找到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也是王圆箓当兵时的老上司廷栋。廷栋大人撇了一眼,得出的结论是“经卷上的字还不如自己的书法好”,便将王道士打发了。</b></p><p class="ql-block"><b> 不甘的王圆箓直接发微信给慈禧“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壹所,内藏古经万卷。”然而刚经历了八国联军之乱的京城时下一片狼藉,老佛爷哪还有时间理会这么个小人物,乃至于对私发微信这种犯上杀头的事都懒得管了。</b></p><p class="ql-block"><b> 逐级汇报无果固然令人懊恼,更为不幸的是,此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毛贼接踵而至,以诱、哄、骗、诈等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了大量经卷文书和精致壁画,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造成中国文化史上最空前的一场浩劫。</b></p><p class="ql-block"><b> 可怜的王圆箓,当时正在为没有银子打理莫高窟而发愁,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时,还暗暗窃喜:老外傻逼,这些破烂不堪又土不啦叽的东东能换来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这下好了,莫高窟有救了,真是值透了!</b></p><p class="ql-block"><b> 后世有人将王道士比作卖国賊,罪过呀!功过是非,其实都在后来衙门找他去喝咖啡时,他不停地喃喃自语的那句:“我不知道啊,我不知道啊……”。历史就这样无情地捉弄了王道士。</b></p><p class="ql-block"><b> 总结当时的情况,王圆箓把经卷卖给老外有着客观的原因,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而无人过问,使他灰了心。二是作为住持有责任养活一寺僧众,有义务修缮殿堂、佛像,而他卖文物所得的银子也确实全部用在了洞窟保护。</b></p><p class="ql-block"><b> 王圆箓成为“罪人”的悲剧永远值得我们回味。且不说王道士发现和保护文物有功,至少他40年如一日远离贪腐,辛劳为公,虔诚信仰。至死,他也就是一袭长衫,一顶布帽,便被装进了蜂窝煤外的道士塔,仅比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时多了一身表明他道士身份的素服。</b></p><p class="ql-block"><b> 宝宝心里委屈,但宝宝不说。王道士之殇成了中国人心头永远的隐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