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20日,晋察冀边区银行成立并附有印刷部。6月,中共北方分局与边区政府指示,将印刷部与银行分开,成立“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印刷局”,开始发行边币。1939年7、8月间,边区印刷局和银行加印部辗转到河北省灵寿县油盆村一带。油盆村四面环山,坐落在山涧小盆地之中,周边三座高山分别为大油坨、小油坨和香山坨,因山名和地形而得名油盆村。</p><p class="ql-block"> 油盆村距石家庄市区110公里。我们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到大山深处。</p> <p class="ql-block"> 油盆村是石家庄市革命老区重点村,是共和国红色金融的“摇篮”,是中国人民银行前身之一晋察冀边区印刷总局的所在地。据说当年为迷惑敌人,曾将油盆村改名为李家沟。</p> <p class="ql-block"> 在油盆村印刷局旧址对面是今日的油盆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 村口树上一口古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从村口往山坡上走,有一大片土坯房,房子前有一盘碾子,房子都保持着原有的样子,黄泥抹墙,灰瓦房顶,古朴沧桑。</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抗日战争晋察冀边区的后方基地,边区造币厂和印刷局(中国人民银行前身)曾在此驻扎过三年时间。吕东、罗琪、彭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工作。时至今日,油盆村原址原貌地保留着晋察冀边区印刷总局旧居群。</p> <p class="ql-block"> 印刷总局当时职工人数已达到了600多人,大、小石印机齐全,实行了人停机不停的三班倒制度。</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片土地上,战争年代的场景似乎浮现在眼前。土坯房里传出印刷机工作的声音,工作人员裁切,打包,运输驮队在装卸,电话铃声不断响起,整个院子都是忙碌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晋察冀边区银行旧址——雕牌刻制部。</p> <p class="ql-block"> 当时还成立了夜校,对村民和职工进行文化教育,为新中国的初期建设输送了大批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印刷的钱币(此图来自互联网)。</p> <p class="ql-block"> 这里虽没有炸碉堡、堵枪眼那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但前辈们在这深山沟里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印制边币,保障了战时经济发展,为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p><p class="ql-block"> 1941年日本鬼子扫荡时,为保障印刷局安全转移,军民齐心协力,小心翼翼地隐藏机器。为吸引鬼子掩护印刷局同志撤退,张振山连长率领战士与鬼子进行激烈战斗,最后他与两名战士壮烈牺牲,把鲜血洒在油盆村这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 行程结束,感概万千。</p><p class="ql-block"> 由衷地敬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战争年代,内忧外患,民不聊生。</span>是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带领苦难的中国人民历经艰难险阻从水深火热的旧中国走出来。</p><p class="ql-block"> 红色是鲜血的颜色。</p><p class="ql-block"> 红色是国旗的颜色。</p><p class="ql-block"> 追寻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 传承红色精神。</p> <p class="ql-block"> 请点开以下链接,阅读《红色记忆系列集》。⬇️</p> <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s://www.meipian.cn/49fs11l2?share_depth=1&first_share_to=copy_link&first_share_uid=41028500"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红色记忆—太行第一军分区司令部旧址。</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