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15日,数学组的课例研讨持续进行中,通过抽签确定本次主持人是王青竹!</p> <p class="ql-block"> 集体备课</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上课!</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课后讨论交流!</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上课</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课讨论交流!</p> <p class="ql-block"> 通过此次课例研讨,我有了以下几点收获:</p><p class="ql-block">1.对于时间过久的知识必须做好课前的铺垫,这样才能更好的与新知识建立起来联系。</p><p class="ql-block">2.课堂作业的设计一定要有梯度,不要跨越性太大,让知识的形成有一定的过程。</p><p class="ql-block">3.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如今天上午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做的,他把0、1、3、7上面写一行,下面写一行,其目的是让他们有序的组合到一起,可是画起来乱了,当这个题讲好后,他一直举手,但我并没有发现,后来下来巡视的时候,他说老师,“我不应该这样画,我应该把“0、1、3、7”放在一行上再去组合就不乱了”。由此可见,有的时候是我们留给学生反刍的时间还是不够的。</p><p class="ql-block">4.加强对比,通过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重点的理解。如本节课同样是4个数字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对比后发现“0不能放在十位上,所以就少组成了三个两位数”。</p><p class="ql-block">5.重视总结归纳,有的学生通过“固定十位”的方法,发现了4个非0数字,能组成4×3个两位数。这是排列的计算方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