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秋”与女皇的关系

洋歌

<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女皇武则天带着太平公主驾临龙池沟,寻找避暑之地,来到距皇城几十公里的龙潭寺时,看到此地树木参天,郁郁葱葱,水流潺潺,金鱼翻滚跳跃,心中大喜,随下令在此修建行宫和粮仓,辟为别苑,自此,每年夏天都要来此避暑。</p><p class="ql-block"> 又一年夏天,武皇再次来这里避暑时,恰逢狄仁杰在朝中上班拜相,可是到了秋天,仍然不见则天女皇回皇宫上班治理朝政,大臣们一拨接一拨的来别苑迎驾,劝自己的长官回皇宫上班,不然谁给朝臣们发工资呢!</p> <p class="ql-block">  然而,女皇似乎被这里的良辰美景紧紧的吸引住了,暮暮朝朝,惬意无比,早已“乐不思蜀”矣!故而想尽办法,打发大臣们先回“单位”候驾。眼看着秋天就要过去了,宰相狄仁杰便亲自过来迎驾,可万万没想到,武曌女皇情急之下,大笔一挥,竟然写下了大大的“延秋”二字,意思是想让换季的自然规律听她的,要把秋天延长了,不能不说,这女人真乃天下奇才也!</p><p class="ql-block"> 既然有聪慧无比,绝顶聪明的领导,自然会有仗义执言,敢说敢干的下属,大名鼎鼎的宰相狄仁杰,为了让自己的领导不荒废朝政,想出了一招惊天动地的办法,一把火烧了粮仓,看老板回不回!这正是:武皇挥毫写延秋,宰相点火烧粮仓。横批:一样的火。</p> <p class="ql-block">  无奈,武则天只能回朝上班了!对大臣们和宰相狄仁杰的行为,虽然很生气,但,她知道自己员工的良苦用心,都是为自己好,都是为国家好,就不再追究粮仓失火的责任了!此处,可以看到武则天的心胸、格局足够宽、足够大!可谓过人之处,不输须眉。在中国历史里,可称得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皇帝,还是唯一的女皇!</p><p class="ql-block"> 从此,龙潭寺一带就有了“延秋”和“火烧麦”的故事在流传。还形成了一村、一沟、一寺、一龙潭的小圈子。自打武皇写下“延秋”二字,附近的村庄就改名叫起了延秋村,并沿用到二十一世纪二零二二虎年的今日,古村落的姓名从未改变过!并一直在叙述着那段传奇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前两天开车去宜阳,途径延秋村,便进村兜了一圈,恰逢赶会,集市人声鼎沸,熙来攘往,热闹非凡!虽然看到的都是二十一世纪的村容村貌,但,还是能看到一些千年前瓦屋石条石板的物件和痕迹,当寻问女皇武则天的行宫时,村民们争先巩后,热情的为我指点,都在指向同一个地方——龙潭寺。</p><p class="ql-block"> 向村北行驶,拐了一个弯,爬上一个坡,再下坡就到了龙潭寺。</p> <p class="ql-block">  寺院不大,正殿为九龙圣母殿,最吸引我的是殿前十几米处,有一深潭,泉水涌溢,仍可见金鱼游动,传说潭内金鱼无需人工喂养,故为龙潭!当然,现在潭中之鱼,未必是远古龙潭之鱼,怕就是二十一世纪的金鱼。寺院历经沧桑,历朝历代翻建了几次,寺院外女皇的行宫早已变成一把泥土,只有那千年的两块石碑可见证当年的繁荣景致!</p><p class="ql-block"> 出了寺院,好奇心不减,就向路人随便问了一嘴狄仁杰火烧粮仓的地方?路人说:“哦,火烧麦,你看,就在前面八十米左右高高隆起的坡面上”,当地人管火烧粮仓叫火烧麦。随后爬至坡顶,看到一大片空地,还有一块好像当地人立的石碑,上有武则天三个歪扭不齐的字,周围有烧香磕拜的痕迹,想来一定是不同季节当地村民自发的来给女皇武则天烧香祭拜的吧!</p> <p class="ql-block">  在狄仁杰火烧粮仓的遗址周围转了两圈,眺望远方无垠的旷野,以及周围尽收眼底收割后的金色麦梗,环顾四周,再俯瞰坡下可以见证女皇当年执政辉煌盛景的龙潭寺,不免感慨万千,往事越千年,往事如风啊!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女皇抚琴吟诗作词,造字建造龙门的盛世场景,只能在浩瀚的书海里翻阅矣!那九龙潭里的金鱼或许可以告知武曌女皇:苍茫大地,事事幽幽,而今,地覆天翻,早已换了人间!</p><p class="ql-block"> 恍惚间,似乎闻到了千年“烧麦”的焦糊之味儿!抬脚蹭了蹭黑土地,用手摸了摸,好像摸到了狄仁杰烧焦粮仓碳化的麦粒呢,真乃神奇也!这正是:造访“烧麦”遗址,思绪神飞神驰,着迷千年往事,难免多思多情!</p> <p class="ql-block">  听,武曌女皇千年前别苑内的吟诗作词,仍然被今人所传诵:“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欲骄山家尝,唯有风如松。”一代奇女子、诗人、政治家的武则天,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浓彩重墨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收回遐想的思绪,回归眼前金色麦浪留下的美景,知道,曾经的佳人盛景,帝王将相已随风远去,早已成了千年传说,千年的佳话矣!放眼中国历史,最灿烂、最辉煌的时刻,还看今朝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