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我<b>50</b>年前成为“工农兵学员”跨入中专大门之年,也是我们77级和78级学生同年大学毕业的<b>40</b>周年。我也是真不容易啊,从72年到82年,历经千辛万苦的十年才拿到了这张大学文凭。回眸往事,一晃半个世纪已过,弹指一挥眼过云烟,当年风华正茂的天之骄子们,如今大部分也步入壮年甚至老年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因为50年前的中专同学难以大聚会,闲来无事写了<b>中专篇《</b><a href="https://www.meipian.cn/445mgm72"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1972:“工农兵中专生”的激荡生活</a><b>》</b><span style="font-size: 15px;">[1]</span>,朋友们给于了极大的鼓励,趁热打铁又写了<b>工厂篇《</b><a href="https://www.meipian.cn/46169xyz"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18px;">1974:铁路工人激情燃烧的岁月</a><b>》</b><span style="font-size: 15px;">[2]</span>,后面又续写了<b>高考篇《</b><a href="https://www.meipian.cn/47elt1o2"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1977:两次高考圆梦交大</a><b>》</b><span style="font-size: 15px;">[3]</span>,这回不得不再续写<b>大学篇</b>。没想到一个当年作文考试“跑题”得0分,不知道什么是散文的人,赶鸭子上架也能凑出这个《十年求学四部曲》,确实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级与届的定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二、校史、校徽、校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三、计算机专业之沿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四、入校遭遇“杀威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五、我的同学我的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六、三点一线求索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七、忙里偷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八、毕业实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九、毕业设计引出首次稿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十、我们毕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十一、百年校庆的首次重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十二、一发不可收拾的欢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附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级与届的定义</b></p> <p class="ql-block"> 77/78级是中国教育史上唯一一次两级大学生同年入学又同年毕业(81/82届)的,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群体。很多人搞不清我们级和届是怎么区分定义的,也有很多专家给了一些解释,我也试试说明一下。</p><p class="ql-block"> 其实说复杂确实复杂,说简单也真简单。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入学之年称“级”,毕业之年称“届”。如照此处理,77级、78级的学生都是78年入学,82年毕业的,同一年不是有两批毕业生了吗?有专家说:<span style="font-size:15px;">管理部门对77级来个“溯源去尾”,78年春季入学是实,但考试在77年冬举行,那么就定为“77级”;82年1月底毕业也是实,这“一个月时间”忽略不计,就可以称“81”届。</span>这样的专家也太不严谨了,结果对77/78两级(两届)还是很难区分,会觉得77级/81届名不符实。</p><p class="ql-block"> 我是这样定义77级与78级的:<b>以公元阳历的考试时间定义“级”,以中国农历的毕业时间定义“届”</b>,这样才是一目了然。如:尽管77级确实是公元阳历1978年3月入校的,但是77级的考试是在公元阳历1977年12月,所以可以定义为77级;而77级毕业于公元阳历1982年1月(幸亏不是1982年1月24日以后),按中国农历算是1981年腊月(12月),所以可以定义为81届!而<b>从78级/82届开始,“级”与“届”正式进入名实相符序列。</b></p> <p class="ql-block"> 1978年级大学生,虽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大学生,但却是史上最特殊一届大学生。</p><p class="ql-block">1,参考人数多而且复杂</p><p class="ql-block"> 1978年高考人数为500多万,但这却是各地纷纷举行了预考之后正式参考的人数,加上预考,估计当年参加了高考环节的人应在千万人左右。</p><p class="ql-block">2,首次统一高考</p><p class="ql-block"> 77年高考,各地时间不统一,试卷不统一;而78年高考,全国时间统一,试卷统一。</p><p class="ql-block">3,生源最广</p><p class="ql-block"> 78级大学生,有来自工人、农民、知青、营业员、机关干部、警察、军人,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在校高中生,甚至还有“少年班”。</p><p class="ql-block">4,年龄差距最大</p><p class="ql-block"> 当时最大的36岁,最小的15岁,活脱脱的两代人同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校史、校徽、校训</b></p> <p class="ql-block"> 西安交通大学坐落于古城西安古城墙东南角外,北校门正对着盛唐时期的兴庆宫旧址。1956年交大西迁时,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西安市人民政府在兴庆宫旧址修建了西安当时最大的公园——兴庆公园。顺着解放路南出和平门进入咸宁西路东行两公里,就是西安交大当年大校门和兴庆公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 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南洋公学,为盛宣怀1896年(光绪22年)创建于上海的,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后来确定每年4月8日为建校生日,太巧了,跟我生日差一天。多年后我们回校庆母校生日,基本上都是从我的生日开始,一直欢庆过0点,进入母校生日才能结束。</p><p class="ql-block"> 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同年9月10日,改组合校后的交通大学正式开学,沪、唐、京三地同时举行开学典礼。沪校专办电机、机械、造船三科;唐校专办土木科;京校专办管理、邮电、商业三科。后来沪校的机电部分迁往西安,唐校迁往成都,形成了目前中国的<b>上海交大</b>、<b>西安交大</b>、<b>北京交大</b>、<b>西南交大</b>和特例的<b>新竹交大</b>。有时候我瞎想,若五所交大合并为一所成为“中国交通大学”,那会是什么地位?😊😊😊</p><p class="ql-block">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56年开始1400多名教工,特别是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垂范机电部分先行,近3000名学生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登上“向科学进军”的西行列车,学校领导彭康、学术带头人身先士卒,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师总数70%以上,从东海之滨的上海迁到大西北的西安,这就是“<b>西迁精神</b>”的来源!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安交大时说:“看看当年,也看到当年党中央的良苦用心,把<b>一个最好的学校</b>从上海迁到这里来。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新中国发展,教育布局、工业布局,拉动西部的发展,做出了这样一个战略部署。”</p> <p class="ql-block"><b> 1959年学校定名西安交通大学。</b></p> <p class="ql-block"> 最新校徽标准: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表示工程教育工读并用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四字,表示本校创办之年份,砧外为齿轮,共24齿,寓意一年24节气、一日24小时,象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外框像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外框内环绕着中英文校名,中文“交通大学”在上方自右至左、英文在下方为“XI’AN JIAOTONG UNIVERSITY”。</p> <p class="ql-block"> 西安交通大学校训是:<b>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b>。</p><p class="ql-block"> 太复杂了,我一直都不能准确的背下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计算机专业之沿革</b></p> <p class="ql-block"> 校史上说1977年时候,西安交大仅有机械、电机、动力一、动力二、无线电一、无线电二6个系和基础部,共30多个专业。无线电一系分为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数学、半导体、电真空五个专业。幸亏当时我报考时候仅仅知道“无线电一系”,不知道还有五个专业,若真列出详细专业,因为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没准我会填报“半导体”专业。</p> <p class="ql-block"> 我们计算机专业隶属“无线电一系”,并不是西安交大最传统最核心最牛的专业。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是继中国最早建立计算机专业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于1958年国内首批设立计算机专业院校之一。并于1980年新建成1313平方米的计算机系计算站。但是西安交大于怡元和郑守淇老师编写的《电子计算机原理》,却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教材,也是60-70年代各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使用教材。</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全国计算机专家集中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59年9月14日,还是在计算所,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万次的快速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4机试制成功。在<b>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b>的核心设计/制造工作中,就有众多的西安交大老师参与其中。其中五个设计组:CPU组、控制器组、存储组、外设组、电源组,我们的<b>郑守淇老师是外设组组长</b>,<b>胡正家老师是电源组组长</b>(后来得知于怡元老师在CPU组)。顺便说一句,我大学毕业去的“国家科委北京信息管理研究所”的徐所长,正是当时<b>存储组组长</b>。不但认识郑、胡老师,包括教我们网络的王以和老师、操作系统的李全举老师,他们全都熟悉;太巧了,我突然跟这么多中国计算机元老有缘,这也可能是我后来进步较快的原因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 我们计算机教研室有一台DJS-130计算机,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的计算机实体,它是70年代中国最早研制并首先批量生产的小中型电子计算机的DJS100系列之一。由于当时的机器元器件基本都是手工点焊,磁芯存储器也是手工穿绕,所以故障率太高。</p> <p class="ql-block"> 1973年5月,当时主管我国计算机工业的四机部(后称电子工业部)宣布成立中国 DJS-100系列机联合设计组,在北京开始进行该系列第一个中档机型DJS130机的联合设计。DJS-130机全部采用国产小规模集成电路(如D型触发器、双门电路、内存读出放大器、磁芯驱动器等),运控为十六位全并行运算处理器,内存采用三度三线法平面结构的磁芯存储器,全部采用双面印刷电路板,有标准的输入输出I/O总线。内存容量32K字节,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也有说是100万次),指令集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A系列兼容。样机于1974年7月试制成功,1974年8月由四机部主持在清华大学召开了鉴定会,通过了国家鉴定。</p> <p class="ql-block"> 1973年6月四机部同时又组织人员在上海研制DJS—131小型多功能电子计算机,该机于1975年研制成功。DJS—131小型计算机字长16位、内存4~32K字(可扩至64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除电传机、光电机、穿孔机外,还可配磁盘机、磁带机、磁鼓、宽行打印机、记录仪、绘图仪、光笔显示等外围设备,最多可配62个外围设备。共生产了334台,为全国100系列机的35%。</p> <p class="ql-block"> DJS-130的存储器是磁芯存储器,一个合金铝架上布满密密麻麻的导线,中间节点是一个小小的磁芯(环),最小的磁芯甚至跟针尖的大小差不多,成千上万个这个的小磁环用导线串起来织成的网,就构成了一个数K字节的内存。据说穿磁芯的工作都是由心灵手巧的小姑娘完成。</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单独要提“磁芯存储器”?一则当初学“存储系统”时候完全找不到北,它也是当年计算机最耗力耗时的部分;二则,向磁芯读取和写入数据的方法,是华人工程师王安率先开发出“读后即写”的技术,这使得磁芯存储成为可能。而王安出生于上海,40年代毕业于西迁前的<b>交通大学</b>,也算是俺们校友啊!他在1955年获得了脉冲控制存储装置的专利,后来IBM支付了50万美元。王安用这笔钱成立了当年名声大噪的王安公司。甚至 WPS 这个词汇,都是1976 年王安电脑推出的电子文字处理机(Word Processing System)而创造。</p> <p class="ql-block"> 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学会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冲浪,是我们在大学受教育的主要任务。所谓教育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b>教书育人。</b>也就是说教育的核心有两个:<b>教书</b>是授业解惑传授知识,<b>育人</b>就是教导怎么做人。落实教育核心的就是教书育人的良师,他们以身作则教育我们精勤做人、敦笃做事、果毅生活、忠恕敬业。非常感谢交大的老师们,是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终身受益。</p> <p class="ql-block"> <b>感恩</b>:离散数学-郑守淇、编译原理-潘杰、计算机原理-单德根、数字逻辑-金德庆、程序设计-陈松宝、分布处理与网络-王以和、微处理器-王沛民、存储系统-胡正家、数据结构-金宝玲、操作系统-李全举、大规模集成电路-熊立扉、数字电路-刘天彪、系统结构-魏廷德、毕业设计-马卫国、班主任-赵青苹……。还有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统计、理论物理、英语、政治、机械制图、体育……30多位优秀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2年的计算机实验室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 后来无线电一系二系随着学科的发展逐步分成电子工程系、信息与控制工程系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目前提升为几个学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四、入校遭遇“杀威棒”</b></p> <p class="ql-block"> 1978年2月28日77级入校,仅仅半年后的10月9日,我们78级的也入校了。77级78级两次招考时间仅仅相隔半年,又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一年内两级大学生同年入学的现象。入校后我们又经常一起上课,绝对是绝无仅有的一段历史。此时在校学生为4172人,在校教职工3534人,其中校本部教职工2971人。也就是说:<b>近3000名老师教育4100多名学生!</b><span style="font-size:15px;">[4]</span></p> <p class="ql-block"> 跟半年前入学的77级一样,我们这个群体,如同是时代的风云际会,把一批阅历不同、年龄参差一倍的青年聚拢到一个群体中。我们中有饱经风霜的、更有风华正茂的、还有稚气未脱的;有来自军队的现役军人和复员军人、有来自工厂的技术工人、有来自农村的下乡青年、还有一些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各色脸庞济济一堂,形成了独特而罕见的历史画卷。从点上来说,跟我1972年上中专的“工农兵学员”没有太大的差别,有点像是名副其实的“<b>工农兵大学生</b>”。不过这批“工农兵大学生”不是“推荐入学”的,都是货真价实的高考优胜者。</p> <p class="ql-block"> 1978年10月,我们78级新生入校没多久就遭遇一轮“杀威棒”:摸底考试、英语分班、身体复检。摸底的数学考试,出题老师绝对是太高看我们78级了,这是我记忆中最难的一次考试,根本不可能全部答完,几乎所有同学都被考的稀里哗啦,有人被吓的怕被“退学”。每人都切切实实的感到,今后的学习可不单单是知易行难,而是必将要过一段艰苦卓绝的日子了。英语分班也是一点情面都不给,直接分成快班与慢班。像我这样从ABC学起的,肯定只能进慢班了。其实若考虑面子问题,完全可以用A与B班之分啊。</p> <p class="ql-block"> 除了知识摸底“杀威棒”,我还比其他同学多挨了一棒。身体复查体检后,收到结果说我是“色盲”!这校医也太狠了。于是系里说我不能留在计算机硬件(专业)班学习了,要把我调到计算数学(专业)班。天啊?我哪是陈景润那样的数学人才啊!尽管当时根本不知道计算机到底是什么样的,只是觉得不就是一排控制柜,上面闪烁一大片红绿灯吗?我仅仅属于色弱,指示灯我绝对能看出来啊!于是找到系主任郑老师胡老师,特别强调,我记忆中录取体检表上好像已经标有“色弱”,既然当时能把我分到计算机专业,现在就不应该再给我换专业。再者班已分好,跟同学都混熟了,这时候换班,感觉成了插班生,那不低人一头吗。所以我强烈要求继续留在计算机专业,声明若因“色盲”原因导致的考试不能通过,再怎么处理我都认了。还当场把办公室里的一些书的颜色都准确无误的指了出来(那时候的书只有红绿蓝灰几色),其他还谈了什么理由忘了,反正几十分钟后,系里同意我留在了计算机硬件81班。</p> <p class="ql-block"> 西安交大号称“交通大学”,但是跟交通部/铁道部一点关系都没有,即使毕业生也很少有分到铁路系统的(我仅仅知道有一个数学专业的在国铁总公司),所以除了学校的“杀威棒”,我还遭遇铁路“杀威棒”,很快就尝到离开铁路系统的不方便。过去当铁路工人时候有通勤免票,出差有单次/多次往返免票,即便不能全部卧铺,至少硬座从来没有问题。尽管经历过“北京站受辱补票”的囧事,也有春节当“临乘列车员”亲历火车上的拥挤,但是真正切身体会到旅途艰辛是在大学首个寒暑假。我上学来报到时使用了一生中的最后一次铁路免票,寒假已是1979年,免票跨年失效,我需要买票回家过春节。</p><p class="ql-block"> 79年寒假是我第一次买学生票坐火车回家。当时工资没有了,铁路免票也没有了!第一次花钱买学生票才知道:半价的学生票只能是硬座席位;卧铺票没有学生价。若一定想坐硬卧,可以先买学生硬座半价票,然后再上车补硬卧席位全价票。春运时候能买到票就不错了,哪有机会买半价硬座+全价卧铺的票?当年从西安回包头,经由北京有两条路线,既走郑州或者太原到北京换乘到包头的列车。春运期间经由北京的人太多了,而西安到太原只有约600多公里路程,但绿皮火车也需要约10个小时。记得当时没好意思麻烦人,自己只买到一张站票,结果一路真是站到太原。当时年轻,当大学生回家的兴奋激情充斥全身,头脑并没有感觉太累,但是双腿肿胀的难受度只有自己知道。好在从太原回包头是呼铁局客运段管列车,可以不再站着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80年的寒假,实在恐惧再买站票做火车了,以在学校学习英语的理由安慰自己,在西安交大校园里过了个冷冷清清的春节。这也是我第一次离家自己过春节,冷清是冷清,但决不凄惨,特别难忘大年三十是在阿姬同学家度过的欢乐团圆夜,绝对是我一生的好弟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五、我的同学我的班</b></p> <p class="ql-block"> 在写此文时,恰逢2022年6月5日10:44神州十四号发射成功,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6月5日20时50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依次全部进入天和核心舱。<b>顺利进入天宫空间站核心舱的航天员三分之二是西安交大校友。</b></p><p class="ql-block"> 顺便发布一下:已经遨游过太空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汤洪波、叶光富、蔡旭哲均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还没飞天的不能披露)!前面刚说过,西安交大跟交通部/铁道部没关系,不过它确实是中国的老牌“驾校”,不但有陆海空各种驾照,还包括发放<b>通往宇宙的“交通驾照”</b>!绝对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学”。</p> <p class="ql-block"> 如同77级一样,我们班同学的年纪相差同样巨大,最大的老何1947年的“民国人”,年纪最小1963年的好几个,相差16岁。全班大概近一半同学来自“工农兵”,不但有退伍兵,还有来自工厂的工人、企业干部、下乡知青、待业青年、应届高中生……我算是“退伍民兵”吧!</p><p class="ql-block"> 知识结构上,有“老三届”66届高中生、“老三届”的初中生、毕业几年的高中生、中专生、应届高中毕业生,有跳级高考的优秀高中在读学生;在系迎新大会上,发现代表我们新生上台讲话的小女生,竟然是我们班免试入学的全国数学竞赛优胜者(除我们班外,计算数学、计算机软件、半导体还各有一人)……。好家伙,还真是“群英荟萃”啊!随便挑出一个,其知识深度牢固性都远超俺这个工农兵中专生。从此前三与我无关了,赶紧制定“80分万岁”的学习方针。</p><p class="ql-block"> 78级大学生中应届高中生所占比例比77级增加不少,平均年龄比77级有所下降。我按年龄全班排老七,好像排在我前面都是带工资上学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机器人行业的“南湘北苗”同台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30多男生一共有四个半宿舍,每个宿舍住七人,当时大家东西少,房间设备也少,所以真没有觉得房间有多挤。两个半宿舍都出产博士,其中一个宿舍一下出了五个博士,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机器人行业<b>“南湘北苗”</b>中的北苗。他们宿舍另两弟兄没当成博士就跑国外创业去了。我们对门宿舍里老二老三老五带着四个62/63年的小同学,尽管没出博士,但是有上市公司CEO,还有大学教授;我们宿舍平均年龄最大,老大老四老七,还有三个50后。一人来自天津(我的下铺),两人来自包头,四人来自河南。我们宿舍也没出博士,但是后来有陆军大校、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企业家……。我是忙忙碌碌度过几十年,唯一自豪一点的是:去过南极北极中极,自驾旅行过几十个国家与地区,也算是一个非著名的旅行者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安交大篮球队C位左手“追风少年”</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宿舍唯一的60后,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姜同学是我包头老乡,那可是当年的“校草”,校篮球队主力前锋。有79级校友这样描写:“<b>来自包头的追风少年,速度快、喜运球,善平射投篮、跑快攻!</b>……记忆中男篮有一个前锋,当年是我们许多女篮心目中的梦中情人,每次只要他上场,我们就很难把眼睛从他身上移开,他英俊潇洒,不苟言笑的球风,迷倒无数女生...女篮一位师姐说,当年她和他一个年级,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和他说说话,唠唠嗑,直到毕业前最后一次知道他分配去北京而她自己留在西安,绝望之情油然而生,回家痛哭一场。无论你是不是当年十六岁的我心目中的偶像,希望你一切都好!”</p><p class="ql-block"> 78级的,当年女子篮球队,谁啊?😂😂😂</p> <p class="ql-block"> 大学四年,我“号称”自己属于80分万岁的“非好学生”,其实完全是为自己“贴金”,确实是真没有考100分的水平。因为老师同学们信任,我先当了两年团支部书记,后又当了两年班长,有幸为同学们做了点贡献。其实书记班长都不重要,无非起个召集人的作用,最关键位置的三大员最重要:生活委员(陈兄与苗子)、体育委员(燕子)、学习委员三大员是班级最为关键的润滑剂!</p><p class="ql-block"> <b>生活委员</b>每月要从学校领取全班部分同学的助学金,按不同标准发放给各个同学。还要按伙食费标准对全班同学收费,有全额收费的,有部分收费的,对有助学金的要多退少补,然后去食堂换取饭票。早期我们吃份饭时候,每个月底还要收取同学没使用的早中晚饭票,拿到食堂退换现金给同学。用未吃饭票换到块八毛的同学,开心的如同天下掉馅饼。生活委员带给我们的全是快乐,他们却是费心费力付出心血。当然还包括收班费,组织聚餐,分配记录花销……,这样的工作文革兄一直延续到我们现在的同学聚会。</p><p class="ql-block"> <b>体育委员</b>可是个不好干的差事,而且是费力不讨好。来自北京的燕子真像“燕子”一样,每天早晨都要“叽叽喳喳”的招呼同学出操,遇到几个“懒人”不但要去敲门,甚至还要去拍床。那时候都是年轻人,谁不想多睡一会,或者多留时间背几句单词。早操并非特别强制的,随意性很强,想要管理好并不容易,所以体育委员很累很辛苦。</p><p class="ql-block"> <b>学习委员</b>还真不是全班学习最好的,肯定不是冠亚军,不过她是全国数学竞赛的优胜者,没有参加高考,直接免试进入交大的。学习委员的工作相对简单一点,但是必须要奉献一些学习时间,协助老师收发作业,安排陪同老师答疑。充当学习信息传递的桥梁工作,对于同学们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及班级的学习动态及时向任课老师汇报,以便老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以提高学习效率。</p> <p class="ql-block"> 世界说大真大说小也小。到学校后的第二个学期的夏天,父亲来西安出差,顺便带我拜见了他两个战友。一个在阎良飞机制造厂医院院长的苏棣伯伯,他是老爸老妈12军的战友,从北京调到西安的。另一个是西安临潼军队疗养院院长(名字我忘了),他是老爸1945-1947年在北方大学医学院军医科的战友同学,1947年年初分开后,直到30年后的1977年才再相逢。我当时曾好奇的问老爸:你们30后的聚会有多少人,重逢时还能认得出吗?老爸含泪跟我说:他们一期84人,30年后能联系到的仅仅20多人。怪不得后来老爸看电视剧《亮剑》时候,经常是放声大哭着看。看他看着伤心,不让看还不行。</p><p class="ql-block"> 西安临潼这个伯伯的名字我没记住,父母由于搬家次数太多,很多东西遗失。只记得去他家时,他院子的院墙完全由密密麻麻的花椒树构成。在他家吃饭闲聊时,他知道我是西安交大的学生,就问我,是否认识一个姓赵的退伍军人?我们班长二哥就姓赵啊。他马上追问我,那是否他有个弟弟随母姓“白”?我说也对啊!哈哈,他告诉我,我这同班同学赵兄的父亲叫赵安泰,当年他们在北方大学医学院军医科学习时,赵安泰主任给他们讲过课,他现在是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这也太巧了,几十年前的父辈上下级,如今我们是同班同学!当时也没有太当回事,回校跟赵兄说了去临潼疗养院的事情,他比我对那里要熟悉的多。前几年在一本旧书《129师、晋冀鲁豫军区卫生勤务纪实》中,看到6纵卫生系统的众领导时,更惊喜的是,相隔几行同时看到太行卫生部卫生主任赵安泰的名字(太行军区五分区医务处长)。是否这世界也太小了!更值得一提的事,他多年以后还跟前联想286研制者,几个从美国回来创业人(也是我的朋友/同事)一起合作开发过BIOS系统。👍👍</p> <p class="ql-block"> 我们班的同学大学期间感情深厚不说,毕业后工作不同地域不同,但是几十年来的情感是越来越深厚。我90年代下海就是跟阿姬同学一起从创办“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开始,后来给我们班年龄最小的明生同学打工管理一个合资公司使我更上一层楼……。几十年后国际/国内自驾旅行,我们三个又是一起搭伴行动次数最多的伙伴!特别有意思的事,在国外一起登记时,老外往往会很奇怪的问:“Three Ming?”……。跟太多同学有密切往来,还有很多他们的故事,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有机会单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跟同班同学一起旅行过的部分地区,当然还有师弟们</span></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高教六十条》中有明文规定“大学期间不许谈恋爱”,为写此文特地查阅了(78)教高字948号文件,里面还真没有找到相关的信息,看来应该是各校在自己的校规或守则中增加的规定。询问了77级的于师兄,他告诉我:西安交大的规定是:<b>校园内严禁谈恋爱</b>。也就是说,校园内不可以,其他地方可以!不知道兴庆公园里面是否可以?怪不得我列席北京77级校友聚会时,发现他们成双的远远多于我们78级。😂😂我们班老何入校时孩子已经上学,还有两位哥哥老二和老四,都没在校内谈恋爱,但是在大学四年级时候,都申请结婚,学校不但批准他们结婚,还给他们在招待所特批房间当婚房!原来是:校内<b>不准恋爱,允许结婚!</b>老三文革保密工作做的好,一直不知道他的内幕。</p><p class="ql-block"> 在1990年1月20日起施行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查到:<b>第三十条 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b>我一直没看懂啥意思,结婚、擅自结婚、未办理退学手续、退学处理,这些都是什么情况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六、三点一线求索路</b></p> <p class="ql-block"> 兴庆公园正对着西安交大北大门,也是主校门,这也是交大西迁后的“第三代”校门,其柱顶饰以的“三面红旗”,一看就是60年代的产物。当年每天晚上大门是要关闭的,我们若在外面游荡回来晚,则必须从大铁门上翻越过去。好几个女同学都跟我们一起翻过……。</p> <p class="ql-block"> 交大校园,北半部是党政办公、教学区;居中是运动场馆、图书馆、卫生所和印刷厂;南部是学生东西生活区、菜窖、露天电影广场和待建场地。从校门到学生生活区,左右各有一条水泥大道,道旁梧桐遮天蔽日;图书馆两侧樱花路美仑美奂。宿舍-食堂-教室,四年寒窗三点一线求索路,伴随我们的是:春日樱花频频,夏日梧桐连荫,秋荷亭亭玉立,冬雪松柏常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西迁人带过来并栽植的梧桐苗,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郁郁葱葱。</span></p> <p class="ql-block"> 当年校园可没有现在那么大,我们无线电一系住21宿舍,无线电二系住22宿舍,吃饭在西食堂,上课在中一二三和东二楼。沿22宿舍外墙向东,过菜窖、露天电影广场一线以南,基本上没有任何建筑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无线电一系同学都住在21宿舍,从中间楼门进入,左边三层是女生宿舍,右边三层加顶层全部都是男生宿舍。我们班男同学有四个半宿舍,南边两个半,北边两个。我的宿舍在四层南边中间位置,顶楼夏天是真热啊!每个房间统一四张上下铺床,中间窗下有两张合拼的桌子,住七个人,一张空床给每个同学放私人物品,角落有一个多层脸盆架放置洗漱用品。</p> <p class="ql-block"> 我们曾经去菜窖那里劳动,给大蒜去外皮腌制糖蒜。东边的露天电影放映广场,是我们经常去看电影的地方。特别羡慕东边那里的宿舍楼,不用像我们那样扛着凳子去占位,他们可以舒舒服服的在宿舍窗户上观看。</p> <p class="ql-block"> 那时学校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冬天,只有教室、图书馆等公用场所才有暖气。四层楼上的房间有个“好处”,冬冷夏热。冬天有时打热水前会把剩余热水倒在脸盆中,晚上若忘记倒掉,第二天早上脸盆上就是一层冰。夏天那个热啊,经常我在宿舍学习时,要打一盆冷水,让脚泡在里面。楼顶夏天也有蚊子,我属于“皮糙肉厚”的,一般不怕蚊子咬,但有时讨厌蚊子的嗡嗡声。我记得家里有用美军降落伞做的蚊帐,因包头家里没有蚊子,所以也从来没有用过。第二学期夏天托人给带到学校,我仅仅用了一次就收起来了。看似薄如蝉翼,实则密不透风,根本没法用。真想不到当年父母在朝鲜是怎么用的。其实楼顶的蚊子🦟并不太多,比一层少多了,所以我号召大家都不用蚊帐,反正蚊子不多,平摊到每人身上咬几口,蚊子吃饱了,大家也就安生了。😂😂</p> <p class="ql-block"> 90年代之前,中国的大中专院校都不收学费,仅仅需要生活费和少量书本费。我们入校第一年的伙食费是每月15元,高于我们中专的13元(可我1972年当“工农兵学员”中专生时候,生活费也不用交)。当时我们仅仅需要交生活书本费,这个费用分为自费和助学金两种,自费又分带工资和全自费;而助学金是根据学生家庭收入状况而评定的,分为甲乙丙三类,最高甲级好像是19元(跟工农兵学员时候一样啊)。好像乙类是15元,刚好交伙食费,甲类的除了伙食费外还能剩点书本费与零花钱。当时好像并没有什么人数限制,只要达标的全能得到对应的助学金,区别仅仅是有多少和有没有的问题。所以<b>当年只要你能考上大学,那就一定上得起大学!</b></p> <p class="ql-block"> 在物质高度匮乏的年代,粮票、布票、肉票、油票……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供应。尽管西安交大地处西北,物资供应比南方差点,但是还是比内蒙好不少。据说国家对西安交大还有一定的补助,大米比当地居民给的多一些,但是,还要搭配一些玉米等粗粮。</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我们吃的是“份饭”,所谓“份饭”就是不论男女老少食量大小,都是一样的量,一样的饭菜。记得每月要领三张大餐劵,早中晚不同颜色各一张。在这张特别薄的纸上,印着全月每天的餐劵,每天要用的餐劵只有普通邮票大小。每顿饭用一张对应的餐劵换取份饭,不能有任何选择,而且餐劵当日有效。女生也许还有余,但男生则普遍感到吃不饱。若剩下的有全天餐劵,交给生活委员,由他统一到食堂办理,还可以退点钱回来。这可相当于是“天下掉馅饼”的好事啊!</p><p class="ql-block"> 吃份饭也有好处,食堂打饭窗口每个都一样,任选一个即可,排队前后大家都吃一样的饭菜。据说有认识厨师的交大子弟,遇到好菜时,递进饭盆时递个眼色,饭盆打完菜出来时,盆底还会沾上一张饭票出来……😊😊😊</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厨师几乎都是上海人,做的菜普遍有南方菜系的特色,最有特色和最好吃的是红烧狮子头和红烧大排及大块肉(北方没见过猪排骨上能带这么大块肉的)。多年后返校,学校都要再请我们品尝这两道名菜,可惜怎么都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p><p class="ql-block"> 大概两年后改成饭票和菜票,在使用上方便很多,而且可以选择饭的种类及多少,以及菜的花样。但是也带来了不利的事情,就是吃饭也要讲究速度了,跑得快就可能多打到称心如意的菜。所以后来我们一到上午第四节课就开始不安心,遇到亲和的老师,经常会给我们提前下课几分钟。</p><p class="ql-block"> 学校漂亮的梧桐大道跟樱花路,一般人都不是太多,只有每天中午下课时分,这两条路上突然会出现壮观的人流,涌向东西两区的食堂。当时没有双肩包,我们的一般书包放几本书就满了,只能把餐具都放在食堂里的架子上。但是餐具会常常失踪,不是自己忘记了准确的位置,就是被其他同学拿错了,原本想冲在前面,却因找不到餐具而沦落到最后打饭。后来有经验的同学告诉我,先让新餐具自残一些,如把新瓷盆磕掉些疤瘌,把勺子把敲个缺口,这样容易辨认。那也有同学经常打饭回到宿舍吃,带来的问题是剩饭剩菜把洗漱间搞得烂七八糟,堵塞下水道,怪味异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妈给翻出当年寄到家里的“喜报”,怎么我曾经还有过“奖学金”?“三好学生”确实当过几次,“奖学金”可真的没有任何印象!“优秀团干部”也没搞清楚,我好像记得1980年就不当团支部书记了,这怎么回事?管他呢,有点荣誉总比没有强!😂😂😂</p> <p class="ql-block"> 我既没有带工资,助学金甲乙丙哪个标准都达不到,只能是完全自费。第一次远离家门管理自己的生活,计划性比较差。给家里写信(交大打电话不方便)时也忘记说应该汇款学习的事情。结果来时带的钱不知怎么很快就用完了(估计外面吃饭较多),最后浑身上下竟然连一毛钱都没了,可是老爸老妈竟然一直没有给汇钱来。赶紧跑到西安铁路局找了个电话,打到家里(铁路电话全国免费)跟老爸说:你们是不是忘了西安交大还有个儿子?一分钱都不给啊?老爸说:你不是带工资吗?我说:只带一个月的工资,以后都没了!老爸乐了,说:还以为你是带工资上学呢,马上汇钱去,后面自己安排这个学期的开销。等待收钱期间,3-4天没敢出校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年设备最好的电化教室</span></p> <p class="ql-block"> 每天的学习从早锻炼开始,紧跟着晨雾中的校园,新概念英语广播声与同学们跟读声,此起彼伏。而我的英语还处于“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的水平,所以广播一响,我就挑没人的地方隐藏。几十年后,在“西安交大企业家俱乐部”竟然遇到当年的播音员,一个77级的能歌善舞新疆美女。可是当年经常逃避广播的“差学生”根本不知道播音员在说什么,导致直面美女“师妹”(美女不能叫师姐)竟然没法聊当年。😭补充一点,美女“师妹”现在可是JEC的秘书长了!😊😊</p><p class="ql-block"> 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樱花路梧桐大道占据我们每天约三分之二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几个人,总是早晨6-7时左右出门,晚上熄灯时分才归舍,唯一中间回宿舍是轮到他值日打水时间,也是干完活马上再返回教室。花前树下的晨曦诵读,图书馆抢座占位,大教室争坐前排,回宿舍挑灯夜战,是好学生习以为常的事。食堂排队买饭的间隙,还拿着自己制作的单词卡背外语单词;晚上自习到教室统一关电闸之后才离开。四年下来,几乎天天如此。所以他们能当博士,我就仅仅是“学士”。我几乎不去阶梯教室自习,经常赖在宿舍,一边吃喝一边学习。有时候会去小班教室学习,第四学年时候,经常会去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自习时间的学习方式是各显神通,有结伴去台阶教室或小班教室的,有跑图书馆的,有闷在宿舍的,还有“独行侠”没人知道他在哪里学习。 </p> <p class="ql-block"> 刚开始上课时候真有点发懵,几乎每一堂大课就要换一个大教室,经常有同学为找不对教室而迟到。第一次看到阶梯教室讲台后的六块上下推拉大黑板,真是蔚为壮观。尤其是老师写满一块黑板,推上去的时候,绝对是潇洒异常!大嗓门、粉笔字、擦黑板、判作业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看着每一个老师都能在极短时间内把黑板全部写满,更是震惊的我目瞪口呆。一到课间休息时,经常有前排同学上去帮老师擦黑板,有时候手太快,把老师后面要用的也擦掉了,会害得老师要重写。</p> <p class="ql-block"> 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基本上都是从上海西迁到西安的,因为文革已经多年没有评定职称了,可这些老师们还是无怨无悔,讲台上口若悬河,个个是倾囊相授,好像恨不得以最短时间把他们的所有知识都传递给我们。那时我们的师生关系亲密无间、亦师亦友,课间时候经常跟老师一起海阔天空乱聊,遇到抽烟的老师,短短几分钟人群已被浓烟笼罩,如同在腾云驾雾。这种学习环境和人生经历使我们终身受益。</p><p class="ql-block"> 那时很多正规的教材一时半会赶印不及,我们使用的很多都是老师们自编的,甚至还有油印的,也有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有几次都是我跟华森直接到印刷厂去拉书。</p><p class="ql-block"> 四年大学学习,对我感受最深的几门课是:最艰难的<b>数学</b>,连续四个学期,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统计,一直学到数论级,《吉米多维奇习题集》对我们已经属于“小儿科”了;最懵懂的<b>存储系统</b>,完全英文原版,胡正家老师又是英语讲课,不知道别的同学怎么样?反正我是从头到尾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全凭下课后翻字典再补一遍;最有信心的<b>理论物理</b>,基础在中专;最容易的<b>机械制图</b>,跟中专所学几乎一样,老师直接给免试;最差劲的是<b>英语</b>,怎么都记不住那些单词,既听不懂也说不出;最实用的是程序设计的<b>汇编语言</b>,毕业后十几年都靠汇编语言“打天下”;最有兴趣的是<b>计算机网络</b>,中文英文两本不同水平的课本,王以和老师也是中英双语授课,影响了我后面几十年工作在计算机网络领域。</p> <p class="ql-block"> 每到上午上完两节课的课间,校园高音喇叭就准时响起了广播体操的音乐,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到处可见做广播体操的身影。也有一些同学会抓紧时间跑到北大门外买零食小吃。每年10月,正是临潼火晶柿子上市时候,一毛钱可以买一捧,一眼看上去,色红耀眼似火球,晶莹透亮如水晶。轻轻的剥去外皮,整个一嘴下去口中爆裂,无丝无核多汁香甜……太好吃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七、忙里偷闲</b></p> <p class="ql-block"> 学校北大门正对着西安兴庆宫公园,当年我们基本都把公园也看成是交大校园一体或曰“后花园”。此公园是西安年代最久远的历史遗址公园,建在唐朝兴庆宫遗址之上,兴庆宫是唐长安城三大宫殿群之一,唐玄宗和杨玉环曾经长期居住在这里。据悉,西安交大建设初期,为了给教授们营造一个放松休闲的好去处而在唐兴庆宫遗址上修建成西安最大的公园。兴庆宫公园修建时名为“兴庆池苗圃”,1958年建成开放时,正式更名为“兴庆公园”,此名称被广大市民欣然接受。1966年文革期间改名为“人民公园”,维持了大约十年时间,1972年4月恢复了原名“兴庆公园”。1979年为了充分展示公园特有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命名为“兴庆宫公园”沿用至今。不过我们一直习惯称“<b>兴庆公园</b>”,交大师生带着校徽即可直接进入园内,无需购买门票。当年交大学生进兴庆宫早读、自习、谈恋爱也成为兴庆宫公园一景。不过那时真谈恋爱的并不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校庆时期的东西樱花道</span></p> <p class="ql-block"> 兴庆公园有湖有山,但里面没有我们校园中漂亮的梧桐大道与樱花路。尤其是每年4月初,大批游客会跑到交大校园赏樱花。</p><p class="ql-block"> 除学习以外,兴庆公园是我们去的最多的地方,我们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打水仗,垂柳飘扬的岸边散步,李白山密林中秘密私语。据说有很多同学在兴庆公园内学习,我不知道,反正我不会。不过当时公园里面的餐厅不错,不像现在加价那么高,感觉比西安市内(城墙以内)的还便宜,所以也是日后我跟赵兄经常关顾的地方。点菜要自己去端,散啤酒几分钱一碗,两人一顿饭1-2元钱就搞定。班里的很多活动安排几乎都是我们两个在吃喝中聊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组织同学远郊游玩可是太难了,费劲千辛万苦才能找到合适的交通工具。至今难忘,全班一起临潼探秘,“捉将厅”以身试洞;翠华山踏青,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让步入青春的少年因为拉了女生手,结果<b>青春荡漾好久不能忘怀</b>……。</p> <p class="ql-block"> 当年学校怕出意外,不赞同组织去华山的活动,我们没敢组织全班去,十几个男同学以自发形式去了一次。</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华山景区还未实行售票时,环境设施较差,游客较少。我们每人仅仅带了一个水壶,一个挎包装些面包饼干鸡蛋,就出发了。坐几个小时的火车在孟塬站(华山站?)下车,然后沿铁道步行7-8公里,拐进大山,顺山沟大概再走5-6公里,当累得七荤八素时候,会发现有一大石壁上篆刻有“回心石”三个大字。到这里华山一险都没遇到,应该没有回心打道回府的。从这里开始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才真正开始上山,最难走的千尺幢、百尺峡、天梯、苍龙岭……就在前面恭候。</p> <p class="ql-block"> 受《智取华山》影响太深,差点去走“智取华山路”。华山之险天下之最,过回心石马上就是第一道险关千尺幢。这是一条峭壁上的大裂缝,陷在两旁的巨石之间,抬头仰望一线天开。石级顶端有如井口,倘若把"井口"用铁盖盖住,通往华山的道路便被堵塞,所以称之为"太华咽喉"。双手紧握两旁的铁链,借助道士们手工琢制的刚刚能放下脚的"脚窝子",一直到攀爬到井口。</p><p class="ql-block"> 过千尺幢不远是百尺峡,这里是登山第二道险关。虽没有千尺幢那么长,但仍是华山天险之一。有诗曰: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华山“三大险”分别为千尺幢、百尺峡和老君犁沟。感觉老君犁沟好像名不符实,既没有千尺幢那么危险,也没有百尺峡那么让人惊心动魄。我认为此三险不过“前三险”,后面云梯、苍龙岭、长空栈道和鹞子翻身才是华山真正险恶之处。</p> <p class="ql-block"> 北峰上面有一个小平台,四面悬崖绝壁直通地脉,那时既没有栏杆保护,也没有“华山论剑”石头。很多人在此拍照留念,决不能太靠边。因为当时少有相机有变焦镜头,画面是否合适全靠人走位,一不小心就可能仰面朝天的跌落下去(交大就有学生跌落过)。从北峰下来去往中峰(金锁关)方向,路过天梯。</p><p class="ql-block"> 天梯,在几乎是垂直于地面的约90度陡峭悬崖上凿出浅窄的台阶,台阶两旁钢钎上拴有防护铁链,人们手扶铁链,脚踩台阶,攀登而上。这个高约7米,宽仅能容两人的天梯绝对是天下第一险的天梯。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华山,则是“不登天梯非好汉”。最佩服一些挑担运输上山的师傅,一手扶担一手握铁链,如履平地般就上去了!</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就是苍龙岭,也是华山著名险道之一,以其苍黑色的外部和其似悬龙般的地势而得名,也是一条必经之路。其岭脊如同薄刃,绝壑千尺的地势使得很多游客胆战心惊。我们从北峰到这里时候,天已经擦黑,爬到最险处,天已黑透,借着月色隐隐约约能看到悬崖峭壁,但是看不到两边下面的深渊,反而减少了恐惧。此时是既不能向上看,也不能向下两边看,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着脚下的石梯,抓紧铁链一步一步向上登。</p> <p class="ql-block"> 晚上好像是住在金锁关(或是中峰)的一个寺庙,收了很少的钱,一个大殿里有个大通铺,借了几件军大衣,大家合衣挤在一起度过了难熬的一夜。第二天没能起来看日出,继续上南峰。在鹞子翻身处,看着下面的“下棋亭”,听华森兄胡侃一气。记不住有谁翻了下去,反正我是实在没有力气和胆量翻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长空栈道”是在万仞绝壁上镶嵌石钉搭木椽而筑,栈道上下皆是悬崖绝壁,铁索横悬,尺许路面,要面壁贴腹屏气挪步,这才是"华山第一天险"。因年久失修,看着这残垣断壁,实在是没气魄一试。好在这两处险恶之地不是必经之路,快速绕过南峰到西峰。在西峰“劈山救母”的大板斧,附近还有一个餐馆,米饭炒菜好贵啊,不过吃饭可以给水壶加水,想想天梯看挑夫的艰难,贵有贵的道理。水足饭饱,水壶也加满水,开始下山。再经苍龙岭下山时候,真有点吓得腿肚子转筋。</p><p class="ql-block"> 记得快出山口时候,我们已经累得东倒西歪,最后休息一下,补充能量。我在队伍最后,累得最后几米也懒得过去集中了,原地躺倒,包里翻出最后一棵鸡蛋,拨开后感觉表面有点发黏,还是没舍得扔掉,闭眼吞下去。这时旁边一人看着我,非要给我算上一卦,说的是满嘴跑火车……我只记得最后给他撂下一句话:我跟前面那些人是一伙的,都是西安交大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晚上全体安全回到学校,高强度自虐了30多个小时,后面一周都没力量出早操了,大腿僵硬了好久。</p> <p class="ql-block"> 当时学校为每个班级确定有一间小班教室,也是我们的自习室。我们计算机硬件81班的自习室在东二教四楼上,这里既是我们上小班课的地方,也是我们自习、班级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多年后返回我们的小班教室,北苗几个教授给我们上课</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小班教室在东二楼四层把头,最大的好处是怎么折腾都不会影响别的班。记得有一年过元旦迎新年,我们决定带全班同学过一个不一样的新年,全班同学自己动手包饺子。自己买肉、买菜、调馅、和面、擀皮、包出各自理想的饺子。因为四十多人的馅和面都需要在食堂初步加工好后拿到教室,男同学踊跃要捐献脸盆,女同学坚决不要,还说男同学脸脚不分家。其实好像都不太洗脚😱。交大子弟同学给搞来几个蜂窝炉和锅,大家在教室,找几张干净平整的桌子擀皮,一边动手包饺子,一边海阔天空的胡侃……。突然发现我还是包饺子的主力之一。一个绝对难忘的新年,让我们多年难以忘怀!当年我们全班同学情谊深深,几十年后情感仍然依旧!</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差学生”们在这样的黑白电视前追剧,《加里森敢死队》让我们打破了当时千篇一律的完美英雄的束缚;《大西洋底来的人》导致八十年代中国青年最流行的标配是蛤蟆太阳镜或称“麦克镜”,配戴时比须保留镜片上的圆商标,以示时髦与时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每座宿舍楼一部电视机当时已经成为奢侈品</span></p> <p class="ql-block"> 1981年11月6—16日,中国女排以七战七捷的成绩首次获得世界冠军。我们也是挤在宿舍楼门的小电视前观看助威的,个个都是热血沸腾,夺冠后为庆祝女排,我们一下子把全校的扫把全给点着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八、毕业实习</b></p> <p class="ql-block"> 实习:顾名思义,是在实践中学习。因为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归于实践,所以要付诸实践来检验所学。对现在自主择业的大学生而言,毕业之前到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体验性的“实习”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既可以佐证验证自己是否在这样的职场环境里面从内心里喜欢自己的这个专业,是否打算毕业后就做和此专业相关的工作;也是利用这短暂的职场经历和人脉经历来获取一个很有帮助的入职敲门砖。</p><p class="ql-block"> 而80年代初,中国计算机业刚刚处于启蒙阶段<span style="font-size:15px;">[5]</span>,就全国范围来说,基本上谈不上计算机普及,计算机只是少数科研部门专有的,使用计算机也只是少数专家的事情。当年我们的实习可选企业范围非常小,而且毕业也是国家分配工作,所以我们的实习,也只能是为了实习而实习。</p> <p class="ql-block"> 1981年的暑假我们跟77级先后各一个月到“南通计算机厂”实习。77级的易师兄就是来自南通计算厂的,我们的实习期间吃住习都是他帮着安排的。</p><p class="ql-block"> 据易师兄介绍:南通计算厂源于1977年为研制长城203机的南通无线电厂计算机车间。而且长城203的第一块RAM主板就是易师兄亲手焊接的。1978年成立了南通计算机厂,但是长城203没有大批量生产,后来跟西北大学合作生产DJS150机(同130机),再几年后转型生产Z-80单板机。</p> <p class="ql-block"> 我还真对“长城203”台式计算机没有任何印象了,特地查询了一下:长城203台式计算机(微型计算机)是我国第一台面向商用和出售的国产计算机。现在看它的样子很怪异,它没有显示器,由数码管显示,记录文字由打印机完成,而记录声音用录音机。它还没有CPU(芯片),CPU的功能,是由几块板子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它是分散处理。内存是磁芯存储器,4x4096bit(位)的磁芯随机存贮器RAM(相当于4K),其中有234个数据寄存器,能使用机器语言,采用键盘输入,打字机输出。长城203在南通计算机厂等单位投产后,销往各科研院校。这台电脑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在中国航天研发、国防军事战略演练、核物理研发、铁路交通管理、数学研究等领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其实就在我们研发长城203时期,国际上已经是 8 位中高档微处理器时代,其典型产品是 Intel 8080/8085、Zilog Z80、Motorola MC6800 等。对应的微机有IBM PC(8080)、Cromemco(Z80)等。而且我们学的汇编语言就是基于8080和Z80。</p> <p class="ql-block"> 全班同学从东南西北各自去“南通计算机厂”集合,同学们组成不同的小分队一路游玩到南通的。我是由包头,经北京-大连-北京-南京-无锡,一路玩到上海,然后坐船到达南通,这可是我一生连续做火车时间最长的一次,而且也是第一次坐轮船。</p> <p class="ql-block"> 在没到南通计算机厂之前,脑海中尽是各种美好的憧憬,可到厂里一看,别提有多失望了!跟我想象的计算机工厂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当时“长城203”已经不再生产,别的型号机器也没开始(可能77级去的时候能好一些)。另外感觉工厂的规模、生产设备、生活设施还没有我们铁路工厂好。40多同学加老师,只有一部分人有标准宿舍,有一半人要住在浴室的更衣间,那里临时安放了一些双层床。我跟一帮男同学就住在浴室中,因为大家聊天方便,还是很快乐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年生产计算机的工厂在中国有数十家,基本都是Djs100系列机。“南通计算机厂”并不生产DJS130机,但是它有一台小型计算机DJS130/131上,也可能是它跟西北工业大学联合研制的DJS150,配备的外部设备极其简单,只有控制台电传打字机、光电式纸带输入机、纸带穿孔机三样(俗称老三样);软件只有独立操作系统(SOS),汇编语言和BASIC语言。中间干了什么都忘了,只记得我们最后的实习结果,编写一个程序,然后打印一个点阵构成的图像或者字符串。</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计算机输入设备是纸带输入机,我们要把用汇编语言编写好的程序,通过“打字机”输入,生成16进制编码用穿孔机穿到纸带上,用纸带输入机读入计算机,再经过编译,运行。如果程序有错误,程序修改后就要修改纸带上的穿孔,可以用粘贴孔和补打孔方式,这些都是非常繁琐细致的活。修改好再运行,最终无误后由打印机打印出几个用点阵构成的图形字。看看现在的手机就知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是翻天覆地的了!</p> <p class="ql-block"> 实习空闲时间,全班必须要组织一次集体活动啊!我们选择的是,上南通狼山旅游野炊。爬过华山的人看狼山根本不算山,就是一座普通的小山丘。但是它却是万里长江(入海口)第一山,山顶的广教寺还为佛教第五大道场大势至菩萨的道场,列为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可是我们当年看到的是1966年山门遭拆毁,基本看不到什么建筑物。登上了狼山之巅,山顶有一大观台,俯瞰远眺,视野开阔,浩翰长江东去入海。站在这里看长江,还真有点伟人在“橘子洲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广场正面有一座雄伟大殿广教禅寺,始建于唐总章二年(669年),是一座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刹,殿宇雄丽,气势恢宏。山门两侧柱子上有一副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是否道出了狼山山顶的气势。庙门两侧书写着:“潮平两岸阔,江束四围圆”,正是狼山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央视新闻联播前的南通狼山</span></p> <p class="ql-block"> 现在看当年我们的实习,跟当今大学生实习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今天的南通也是突飞猛进,2020年中国GDP50强城市,南通位列第21位,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九、毕业设计引出首次稿费</b></p> <p class="ql-block"> 跟所有工科大学生一样,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我们也有个毕业设计。也就是说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选定的课题进行工程设计和研究,包括设计、计算、绘图、工艺技术、实施、测试等,最后提交一份报告或论文。这应该是工科学生的必修环节,以考察是否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通过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使每个学生能获得独立工作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由8080、6800和Z-80三种8位微处理器CPU构成了微型计算机的三足鼎立局面。而CROMEMCO微型计算机系统是由Z—80A组成的微型计算机,是当时我们计算机实验室最好的机器,我们非常幸运的不用在DJS130机上受折磨,可以使用这台当时最先进的微型计算机做毕业设计。</p> <p class="ql-block"> 三足鼎立的CPU对应了两大操作系统。</p><p class="ql-block"> Zilog Z80是Cromemco系统的CPU,</p><p class="ql-block">它与Intel 8080兼容,其扩展和增强指令集也与Intel 8080二进制兼容。Cromemco系统的磁盘操作系统,由RDOS(Resident DiskOperating System)和CDOS(CromemcoDisk Operating System)两部分组成。RDOS的功能比较简单,它常驻ROM引导CDOS,另外还提供十几条监控/操作命令。CDOS是用户主要使用的单任务操作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软盘的文件管理。各种系统软件、用户程序、外部设备及数据都作为文件由CDOS统一进行管理。用户只要用简单的命令就可以调用。</p> <p class="ql-block"> “三足鼎力”的另外两“足”,Intel和Motorola两个CPU,对应微机系统上的操作系统是<b>CP/M</b>;全称:Control Program/Monitor (控制程序或监控程序)。运行在Intel 8080芯片上的叫CP/M-80;运行在8088、8086芯片上的叫CP/M-86;而在Motorola(摩托罗拉)68000 上运行的CP/M叫做CP/M-68K。</p><p class="ql-block"> CP/M其创新性在于通过模块分层结构,将操作系统分了三层。底层为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是CP/M与机器硬件的接口,常驻于主板ROM;中层为BDOS(基本磁盘操作系统),是CP/M的核心;上层为CCP(控制台命令处理程序)用来处理控制台命令。CP/M因其短小、精致、管理文件方便而著称,可实现对磁盘文件的自动存取。可以运行在Intel8086和Motoroal的各种机型上。由于CP/M通用性较强,它成了1980年代之前最有影响的微机操作系统,有将近3000种软件支持CP/M机,CP/M成了操作系统的事实标准。</p><p class="ql-block"> 1979年年底,CP/M-86经过改进后推出了QDOS,并在80年年底推出了86-DOS 0.3版,1981年4月,Seattle Computer正式发布了86-DOS v1.0版,微软在当年7月,将86-DOS的版权和其他所有权力买断,并将其改名为MS-DOS向市场发布。这是微软赖以发迹的第一个成功的操作系统产品。从DOS1.0到DOS6.2,使得Microsoft从真正的“微软”逐渐成长为真正名付其实的软件霸主。</p> <p class="ql-block"> Cromemco微机对我来说太有感情了,我毕业分的国家科委信息所时候,库房里堆了好多台CROMEMCO微型计算机,我搬出一台自用。同时办公室还有一台Intel8086开发系统,我也可以在上面熟悉CP/M操作系统。在这两台微机上面,学习了cobol语言和pascal语言,还用debug反汇编出它的rdos和cdos、BIOS和BDOS两个不同但类似的系统,分析其运行原理,这对我以后的业务水平影响太大了,后来做主动防御病毒与系统汉化技术都源于此。这是后十年的事,这里不展开了。</p> <p class="ql-block"> 因为我最后一年泡在图书馆时间比较长,特别喜欢看各种专业期刊杂志。当时对通讯和航天技术中使用的“模拟锁相环(PLL)”技术很感兴趣,具体技术细节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能引用百科的介绍:<b style="font-size:15px;">锁相环 (phase locked loop)是一种利用相位同步产生的电压,去调谐压控振荡器以产生目标频率的负反馈控制系统。在数字锁相环中,由于误差控制信号是离散的数字信号,而不是模拟电压,因而受控的输出电压的改变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的;此外,环路组成部件也全用数字电路实现,故而这种锁相环就称之为全数字锁相环(简称DPLL)。</b>看着模拟锁相环要用数十个器件组成,突发奇想,觉得对分频、倍频、同步而言,完全可以用我们所学数字电路中的“与或非门”器件,简简单单用十几个器件即可搭建成一个精确的“数字锁相环(DPLL)”,而且输入输出结果事先就可以用数学公式精准推算出,可以非常准确的可控的输出各种钟频信号用于供给、同步和控制系统。</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还胡思乱想的设计过一种“汉字输入”方法。花了大量时间,拆解了整部“新华字典”,把几千常用汉字的笔画分解,分成九大类编码,用数字键盘进行输入后组成各个汉字(具体细节也记不准了😂😂)。为了存储“庞大的汉字库”(现在属于毛毛雨)在微机系统中,还运用可逆无损的冗余度压缩原理,专门又设计了一个存储汉字编码的“数字压缩编码”。</p> <p class="ql-block"> 当时有好几个老师负责我们的毕业设计,我提出了想自己立项,“数字锁相环”和“汉字输入/存储”二者选一。因为当时Cromemco微机使用的人太多,“机时”过于紧张,后来只能选择试制“数字锁相环”。系里老师非常支持我自己设计的项目,按需求提供了所有的器材和测试用高频示波器,还提供有Z80单板机(好像是TP801)和“砖头”录音机来做测试。</p><p class="ql-block"> 详细的设计技术细节已经全忘了,大概意思是:先用“与非门”器件搭建了一个“数字锁相环”,用此生成二进制数字编码;编写一个程序,把一段内容通过“数字锁相环”将其以数字编码形式存储到一台普通录音机上;然后再读出来,校验是否有误差,没有任何丢码,则视为成功。在同学协助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反复几次后,圆满实现设计目标。</p> <p class="ql-block"> 毕业设计完美成功,但是数据冗余量太大,一盘磁带存不了多少数据。后来没什么事情时候又想到,是否可以把“数字锁相环”跟汉字输入的“数字压缩编码”组合在一起,这样由于压缩后的存储量大了好多倍,完全可以把普通“磁带录音机”改成实用的“数字磁带机”。于是完全是纸上谈兵把这个设计又写成一篇论文,以<b>《基于数字锁相环技术的存储系统》</b>(准确题目记不清了😭,好像还附有数字压缩编码)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寄给了《电子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编辑部,没想到一个月后收到了一个汇款单和几本杂志。一看是《电子计算机与外部设备》杂志竟然选用了,刊登了我一生中的第一篇文章,还有第一笔的40元稿费。太让人兴奋了,真是一个天大的毕业礼物🎁。后来毕业分到国家科委后,还收到过有企业/单位要求继续合作的征求意见,因为当时的工作环境太好了,所以没有坚持再继续研究下去……。因为搬家次数太多,手中的杂志不知道扔到哪里了,前几天专程去“国家图书馆”查询,这么大的国家图书馆竟然恰恰没有收藏1982年的<b>《电子计算机与外部设备》</b>。</p> <p class="ql-block"> 后来在西安交大图书馆中找到了当年的杂志,发现是“记忆有偏差”!这里就不修正了,参加:<a href="https://www.meipian.cn/4e4ioqmk"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开学第一课:找回丢失的记忆</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十、我们毕业了</b></p> <p class="ql-block"> 77级于1982年1月底毕业,78级于1982年7月毕业,相差仅六个月。毕业那年,国家百废待兴,各个岗位都缺人,社会对这两级学生翘首以待,确实是“抢手货”。尤其是军队系统,一下子在我们班召了八名毕业生进入部队系统。一个班毕业44人,一下子8人入伍,这也应该是西安交大的记录了吧!</p><p class="ql-block"> 有个现象,在当时绝对的计划经济下,任何单位的进入都必须是计划内的,所以77级与78级的毕业生几乎没有同在一个计划单位内的现象(不过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察,也许是以偏概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7月27日交大举行1982届学生毕业典礼。</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1982年毕业时,除了跟部分老师们合拍一张毕业照,学校好像就没什么特别的活动了。我们各毕业班都会各显神通,纷纷准备制作自己的纪念册。我们班也群策群力设计了自己的毕业纪念册。纪念册封皮外面定制,内容从设计、刻板、油印、裁剪、装订、照片洗印,全是我们自己制作的。首页画是宇军画刻在蜡板上,老师留言陈宏模仿老师字体刻写,内容是晨刚刻写,毕业诗是红英大作。洗印照片是一大“工程”,40多人每人40多张照片,这可是1600多张啊!是我跟华森用最简陋的设备,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才洗印出来的。哈哈😄,绝对是群策群力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个弟兄留言写错地方了,应该在他的信息页</span></p> <p class="ql-block"> 每人都要互相在对方纪念册的自己信息页上留下毕业赠言。这样的好处是,让每一位同学都与全班全体同学有一次“正规”的接触。我们老大哥给我的留言是“<b>大智若愚</b>”。太知道老大哥的用意了,可是做起来太难!尤其后来受艾科卡(自传续集)的《我行我素》影响较大,到工作中锋芒毕露太多,直到十几年后以“惨烈”的方式跳入“大海”,创业的艰辛才让冲动行为逐渐减少。</p> <p class="ql-block"> 扉页上是我们当年的留言,我一直也没搞清楚是诗还是散文?据说,加上标点符号是散文,没有符号分拆为段即为诗,对散文心中有点阴影,咱就分段吧。不管怎么,绝对是我们当年的心声:</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几度沉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几经磨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付出过可怜的牺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抛洒过廉价的血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是春风送暖、万物复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年轻的生命才和祖国一起开始新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是甘露滋润、气象更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伟大的事业又扬帆在光明的前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的双手,拿过笔、种过地、扛过枪、做过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的足迹,到过祖国的边疆、去过西北的高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印在南国秀丽的江畔、留在塞北荒漠的草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曾目睹国家的灾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于危难中探求着真理的信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知识就是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高考择优录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迈进这著名的高等学府一一知识的摇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在这里装点着科学的春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春日樱花频频、夏日梧桐连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秋荷亭亭玉立、冬日松柏常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四年寒窗、凝聚着多少辛勤的劳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又洋溢着多少愉快的歌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还记得:我们和朝霞争晨光,朗朗书声校园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还记得:我们和星月结伴行,伏案苦读勤用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还记得:我们和春光共携手,同游骊山华清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还记得:我们和长江并肩行,狼山寻迹在南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记得吧?我们的图书馆,我们的试验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记得吧?我们那不辞辛劳、循循善诱的可敬的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记下吧,记下这一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莫忘了四年寒窗师生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莫忘了豆蔻年华好光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莫忘了国人师长一片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为吾华夏民族振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昨日同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今日同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为我们年轻伟大的事业奋勇前行</b></p> <p class="ql-block"> 后面是部分老师们的留言页。我记不住当年是谁给刻的版,好像是晨刚。有提前给我们赠言的直接刻印上,部分老师们:离散数学-郑守淇、编译原理-潘杰、计算机原理-单德根、数字逻辑-金德庆、程序设计-陈松宝、分布处理与网络-王以和、微处理器-王沛民、存储系统-胡正家、数据结构-金宝玲、操作系统-李全举、大规模集成电路-熊立扉、数字电路-刘天彪、系统结构-魏廷德、毕业设计-马卫国、班主任-赵青苹……。</p> <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我分配到国家科委北京信息管理研究所(国家科委信息中心)工作,徐所长正是当年DJS130设计组存储组组长,跟我很多老师都认识。很快我们单位又变成“一套人马三块牌子”:对外统称“<b>北京信息管理研究所</b>(BIIM)”,对内是“<b>国家科委信息中心</b>”,对国际是“<b>北京软件研究所</b>(BIS)”。我非常清楚,自己无非是同辈中的幸运儿,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时代的机遇更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82年毕业实习期,工资49元,跟这时候我的铁工校同学一样啊!我们又回到同一个起跑线。83年转正56元,因工作需要又去北京二外住校脱产学习。同年作为软件工程会议的工作人员,聆听了唐稚松、施伯乐、杨芙清、陈火旺等科学家的精彩讲演,第一次知道“软件”也是“工程”。85年1月出国小型计算机培训,回来就是“三喜临门”(这里就不说了)。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接触了3-4种机型,了解了“软件工程”,对我后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慨的事是,开始单位对所有领导都不称“官职”,全是老徐、老周、大张……叫着,这时候真是单位鼎盛时期;后来换了领导,个别人开始加“官称”,结果开始动荡。我可以毫不谦虚的说:联想早期的核心技术人员几乎都是从我们单位过去的……。不过不管后来单位怎么变化,非常感恩徐所长和所领导们对我的信任,难忘机关事业单位优良环境的十一年锻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十一、百年校庆的首次重聚</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离校后1989年完成的新校门</span></p> <p class="ql-block"> 1996年我们毕业后的首次返校聚会,借助学校的百年校庆,30多人聚齐交大也是太不容易了。这也是唯一一次没有国外同学参加的聚会。</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过去的宿舍楼改成女生宿舍,号称“熊猫馆”,我们全体到宿舍门口合影。既然是女生宿舍,肯定要再增加几个其他班的一起。后来经管理此楼的领导批准,让我们可以“故地重游”。姬同学专门跑到他们的宿舍,告诉所住的小师妹们,就是这里当年七人中出了五个博士,两个非博士还移民国外,不知道这算是鼓励?还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自唐代起西安就有“雁塔题名”活动,既在长安考中的文科状元进士齐集大雁塔题名,武则天开始的武举在小雁塔题名。文科去大雁塔,那咱理工科就去小雁塔好了。学校校庆结束后,我们全体去游小雁塔。有诗曰:“大雁塔,小雁塔,进士题名何杂沓。李白杜甫盖代才,可向塔上题名来?”在大小雁塔题名以资纪念,是非常荣耀的事,可现在提名不行了,那我们改登塔顶。小雁塔底边长11.38米,大概9平米;顶层(13层)估计最多2.5米*2.5米,不会超过6-7平米,结果我们近30人全部挤在上面……,估计现在绝不允许几十人同时登小雁塔顶了。</p> <p class="ql-block"> 看到院子里看到一顶花轿,有坏小子姬同学提议,抓阄六人玩花轿。人家租花轿是带轿夫的,没想到这帮家伙要自己抬,乐的轿夫连连说好,挣钱不用出力,遇到一帮傻小子。😂😂我们有四个同学扮轿夫,一人扮新娘,一人扮新郎,姬同学坏小子抓阄自己作弊当轿夫,有点意思,六人中有还有三个军人。最惨的白同学一米八几的大个比那三个轿夫高好多,一高三低的还要学《红高粱》里面的颠轿,结果可想而知。坐轿子的女同学后来说:那凤冠,铁内箍,沉重不说还勒头。哈哈😄,能找到照片中起哄的我吗?</p> <p class="ql-block"> 晚上聚会时候,大部分同学已经喝的东倒西歪,姬周两个坏小子师弟,非要延续下午的“抬花轿”。因为昔日的学习委员已经成为我夫人,所以他们要把下午的新郎新娘换了,要给我们补办一个婚礼“入洞房”。标准仪式仅仅是美女蒙头,他们却说<b>交大版是双人蒙头</b>。拿一块桌布,把我们两个头一蒙,强行把我们推进餐厅厕所。是“厕所”不是“洗漱间”啊!已经不知道被什么人吐的稀里哗啦翻江倒海臭气熏天……。咳!<b>有几个坏小子师弟“真好”!</b>记忆太深了!😂😂😂</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决定,六年后我们毕业20周年之时,一定搞一次全体同学大聚会。提前安排,争取全球各地的同学都能参加!</p><p class="ql-block"> 回忆也是一把“双刃剑”,总是回忆不愉快,那一定是痛苦万分;选择性的记忆,忘记所谓不顺,即使平凡,也一定是幸福快乐!</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我们毕业四十周年之际,原本再组织一次大聚会,可是因为疫情形势而不允许,只能用其他方式庆祝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十二、一发不可收拾的欢聚</b></p> <p class="ql-block"> 后面已经不属于正文了,重点展现我们同学情谊的多年延续。</p> <p class="ql-block"><b>2002年毕业20年</b></p> <p class="ql-block"> 公元2002年8月16日至18日,正值北京夏末秋初,天高云淡,又逢西安交通大学82届毕业二十周年。计算机81班32名昔日同窗齐集北京红螺园宾馆,畅叙二十年离别之情,回首二十年欢乐与艰辛的生活历程,追忆当年风华绝代的青春时光,共酌四年寒窗呕心沥血的杯杯甘醇。我们翩翩起舞,我们一展歌喉,我们泛舟湖畔,我们举杯聚首……。其景融融,其乐融融,此一记怀,以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红螺园是某国企的培训中心,位于怀柔山中一个交通极为不便的地方,关在这里很难走出,除了半天的统一外出游玩时间,其他时间关在会议室,让每人都讲自己的故事,一同而来的孩子们特别想知道长辈们的各种事情,绝对不让他(她)们听,安排到远远的地点玩游戏。这里不能说细节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讲完故事同学点评并颁发奖项。</span></p> <p class="ql-block"><b>2007年毕业25周年</b></p> <p class="ql-block">2007年毕业25周年,全系五个班在北京聚会,这次也是我们班聚会人数最少的一次,到了26人。可总共也才70多人,我们班占据1/3,还是参加人数最多的班。太热闹了,细节目前还要保密!</p> <p class="ql-block"><b>2012年毕业30周年</b></p> <p class="ql-block"> 2012年4月8日是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16周年暨交通大学迁校56周年,也是77/78级毕业30周年纪念活动日,届时将有62个班级约1100多名校友在校庆期间返校参加纪念活动。4月7日上午9时,学校将在宪梓堂礼堂召开隆重的纪念大会。纪念大会后陆续有招待午餐、捐赠纪念石揭幕仪式和相关学院师生座谈会谢师宴……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 30在校图书馆前我们拍了毕业照,今天按我们当年毕业的位置(给未到同学留位)再次合影。这次国外回来同学增加一些,全员36人。</p> <p class="ql-block"> 纪念大会放在了4月7日,56年迁校,今年西迁56周年,今天我跟母校一起过56生日!</p> <p class="ql-block"> 再回到当年的小班教室上一次课,今天发言的踊跃程度远远超过当年啊!</p> <p class="ql-block"> 西安交大企业家俱乐部(JEC)部分成员跟校领导座谈,我们班有五名会员。</p> <p class="ql-block">计算机77级与计算机78级,两个班一起聚会谢师感恩!</p> <p class="ql-block"> 我们77/78级毕业30周年的时候,在学校树立了这块“历史拐点”的大石头。对我们广大学子而言确实如此,然而对整个中国社会而言,1978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真正关键拐点更为准确!</p> <p class="ql-block"><b>2015年西迁马拉松接力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小蓝旗插到过南极、北极、美洲、欧洲、大洋洲……</span></p> <p class="ql-block"> 2015年我们为庆祝2016年建校120周年西迁60周年,我跟84级的师弟们搞了一次重跑西迁路的“马拉松接力”活动,40名西安交大马拉松选手校友,从上海“南洋工学”原址,沿国道,昼夜兼程一棒接一棒,一口气跑完1680公里,直达西安交大为母校庆生!</p><p class="ql-block"> 这一壮举的实现有点“逼宫”的感觉,在没有得到学校的全力支持下,我跟飞马师弟几个人从8月4号就踏上了探路之行。从上海交大东门出发,不走高速走国道/省道/县道,经过上海火车站-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滁州-明光-凤阳-蚌埠-宿州-徐州-萧县-砀山-商丘-民权-雎县-杞县-开封-郑州-巩义-堰师-洛阳-新安-义马-三门峡-陕县-灵宝-潼关-华阴-华县-渭南-临潼-西安火车站,11号到达西安交通大学。一路发动了沿线的所有的校友机构,河南校友任师弟还给赞助了20万,最后学校表态支持,派出医疗保障。9月份40棒马拉松选手,24小时不停的完美跑完这1680多公里的西迁路。</p> <p class="ql-block"><b>2016年交大120周年校庆</b></p> <p class="ql-block"> 2016年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西迁60周年的双甲校庆,我们再次全球同学返校聚会。我们班毕业44人,这次回校40人!还是老规矩,到图书馆前按毕业照的位置再拍一张,基本没空位。👍👍</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宿舍门口大合影</p> <p class="ql-block">西迁展厅中,怎么让我们班同学包场了!</p> <p class="ql-block">连续5天的庆祝交大120周年活动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双甲校庆之际,JEC也开启一年一次的“创新*创业”论坛。</p> <p class="ql-block"><b>2018年我们入校40周年</b></p> <p class="ql-block">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1977、1978级校友入学40年。从历史拐点一路走来,40年的光阴里,各位求学创业,不懈奋斗,将自己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如今,祖国变化日新月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指日可待。学校邀请我们于2018年10月12日返校参加校庆活动,临时召集30人回校。</p> <p class="ql-block"> 从1996年我们第一次返校聚会时我们就有一个心愿,希望有一天让我们班当院士或将军的同学,穿着正装给我们倒茶,为同学们服务一次,可惜这个梦想实现不了了!好在是有几个局级干部为同学们服务,也算是个安慰吧!😂😂😂</p> <p class="ql-block"> 集合出发去太白山脚下校友的温泉休闲聚会。</p> <p class="ql-block"> 晚上集体泡温泉。第二天原想上太白山,结果大雾弥漫。大家一致确定2022年我们毕业40周年再相会!</p> <p class="ql-block"> 毕业至今整整四十年,若再继续写应该是“国企篇”科委大风大浪十年、“游泳篇”下海系统集成十年、“创业篇”移动增值智能手机十年、“旅行篇”全球自驾畅游十年……。</p> <p class="ql-block"><b>附件</b></p> <p class="ql-block"><b>附件【1】《我也当过“工农兵学员”》</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5.cn/445mgm72?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我也当过“工农兵学员”</a></p> <p class="ql-block"><b>附件【2】《我在工厂激情燃烧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46169xyz?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我在工厂激情燃烧的岁月</a></p><p class="ql-block">哈哈😄不太完整……。</p> <p class="ql-block"><b>附件【3】《从77奇葩首考到78认真重考的两次高考》</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47elt1o2?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从77奇葩首考到78认真重考的两次高考</a></p> <p class="ql-block"><b>附件【4】《西安交通大学大事记(1896~2000)》拨乱反正与恢复发展时期·1978-1982年</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1978年2月28日 </b>改革招生制度后,首批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经过统一考试录取的1977级新生1 394名入学,其中普通班本科1 315名,进修班79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4月下旬 在陕西省科学大会上,西安交大有48项科研成果获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5月9日 中共陕西省委决定:陈吾愚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鲁南、任梦林任副校长,庄礼庭任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凌雨轩任校党委常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6月15日 陈吾愚校长主持校务会议通过“接受进修教师的暂行规定”、“实验室工作暂行条例”、“学生纪律管理暂行办法”等10个规章制度。</p><p class="ql-block">6月19~25日 任梦林副校长等参加教育部在南京召开的国务院各部委所属高等学校改变领导体制的交接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办好一批重点高等学校的指示,西安交大恢复由教育部和陕西省双重领导、以教育部为主的领导体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7月31日 1975、1976两届毕业留校教师进修班集中学习一年后结业。</p><p class="ql-block">8日26日 学校举行毕业典礼,1 003名学生经过3年学习,走上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9月6日 1977、1978两届毕业留校教师进修班举行开学典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0月7日 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金属材料及强度、系统工程、机械工程、工程热物理4个研究所,计算机科学、电工2个研究室,并恢复电气绝缘研究室。</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0月26日 陈吾愚校长主持“文革”后第一届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本次会议审议教师职务提升和试行学分制工作。学校准备在进一步广泛听取意见基础上,从1978级学员中全面试行学分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b>1978年本年 招收1977级、1978级本科生、进修生3 459人,</b>其中1978级2 065人,研究生114人。毕业学生1 003人。在校学生4 172人。在校教职工3 534人,其中校本部教职工2 971人,内有教授19人,副教授52人。19位教授为钟兆琳、周惠久、赵富鑫、沈尚贤、陈季丹、严晙、黄席椿、陈学俊、殷大钧、徐桂芳、张景贤、蒋咏秋、孙成璠、吴之凤、顾崇衔、顾逢时、陆振国、江宏俊、王季梅。</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1981年4月9日 隆重举行西安交通大学建校85周年暨迁校25周年纪念大会。校庆活动以学术活动为主,前后共组织了科学报告会255场。教育部长蒋南翔专程来校参加校庆活动,并在纪念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交大迁校为“我国在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方面的一个成功范例”。</p><p class="ql-block"> 1981年 本年 全校有教授46人,副教授232人。其中一级教授为钟兆琳、周惠久,二级教授为赵富鑫、严晙、陈季丹、黄席椿、沈尚贤,三级教授为殷大钧、蒋咏秋、张金贤、陈学俊、顾逢时、陆振国、孙成璠、吴之凤。全校共有学生7 926人,招收大学生1 613人,校本部有教职工2 706人,其中专任教师1 209人。<b>应届毕业本科生1 561人,</b>授予硕士学位147人。全年共有13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委发明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全年支出教育经费1 349万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1982年7月27日 举行1982届学生毕业典礼。</p><p class="ql-block"> 1982年本年 年末在校学生6 762人,全校有教职工4 006人,校本部教职工3 000人,其中专任教师1 456人。本年招收大学生1 607人,研究生217人。<b>应届毕业本科学生1 638人</b>,授予硕士学位29人。全年支出教育事业费1 530万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附件【5】中国计算机发展</b></p><p class="ql-block"><b>1956年</b>,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p><p class="ql-block"><b>1957年</b>,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p><p class="ql-block"><b>1958年</b>,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p><p class="ql-block"><b>1959年</b>,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p><p class="ql-block">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p><p class="ql-block">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p><p class="ql-block">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p><p class="ql-block">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p><p class="ql-block">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p><p class="ql-block">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 --150机。</p><p class="ql-block">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p><p class="ql-block">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p><p class="ql-block">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p><p class="ql-block">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p><p class="ql-block">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p><p class="ql-block">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p><p class="ql-block">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p><p class="ql-block">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p><p class="ql-block">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p><p class="ql-block">1984年,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p><p class="ql-block">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p><p class="ql-block">1987年,国产286微机推出。</p><p class="ql-block">1988年,国产386微机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p><p class="ql-block">1990年,中国计算机业进入飞速发展期。</p><p class="ql-block">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p><p class="ql-block">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p><p class="ql-block">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p><p class="ql-block">1994年,银河计算机Ⅱ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中期预报。</p><p class="ql-block">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p><p class="ql-block">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第一。</p><p class="ql-block">1997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p><p class="ql-block">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国产占有率高达71.9%。</p><p class="ql-block">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p><p class="ql-block">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附件【6】计算机77级易新师兄:</p><p class="ql-block"><b>《回忆南通计算机厂》</b>节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南通无线电厂计算机车间准备生产长城203型可编程高级台式计算机,4K磁芯存储器。正在申请电子部的生产许可证。原型机是美籍华人王安送给周总理,由科学院数学所结合国内能够生产的小规模集成电路,进行了国产化设计后,经过电子部牵线,由南通无线电厂计算机车间进入小批量十台的生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77年生产RAM板,我负责老型号。高师傅负责新型号。准备在十月一日前,作为工业学大庆十周年,我厂推出203新型号向全市展出。</p><p class="ql-block"> 南通版长城203型计算机准时出现在十一前,南通学习大庆十周年展览会上,获得南通市仪表局表彰。并报请电子部,准备1978年批量生产200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78年2月底的一天,半夜赶到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宿舍,第二天报到。由于我是带薪上学,一直关心计算机车间的发展。很快听说计算机车间独立了,搬到友谊桥南,成立了南通计算机厂。长城203没有大批量生产。又过几年,全国兴起Z-80单板机的应用及生产。北京工业大学电子厂的Z-80单板机畅销全国。又听说工厂引进人才,转型生产Z-80单板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