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尽管学生们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接受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语文阅读训练,但是作为一名相对“资深”的小学老师,我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惑当中:为什么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无法高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已成为众多老师课堂上的绊脚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境?说到底就是学生不会阅读,阅读没有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在阅读中缺乏思考,让阅读成为一种负担。长此以往,阅读就让学生的精神逐渐受到空虚的威胁。</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他提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因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p><p class="ql-block"> 那么,什么是阅读教学呢?“新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对话”,既然是对话,那么这种对话还应当是互动的,还应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通过文本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p> <p class="ql-block"> 细细想来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p><p class="ql-block"> 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p><p class="ql-block"> 阅读、思考、表达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本体和核心相辅相成,教材文本是知识的载体,是中小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教材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任务。引导学生学好教材用好教材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学生学好教材用好教材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依托和保障。</p><p class="ql-block"> 阅读就应把“传话”转换成“对话”。我所熟悉的传统阅读教学,教师先通过钻研文本,把文本的内容全弄明白了,诸如可以分成几段,各段的段落大意该怎么概括,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等等。然后根据自己提前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老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文本学生是弄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不畅。(具体表现在学生读书的时间甚少,我的课堂上就是这样的,平均起来每节课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仅5~6分钟。)老师用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阅读教学不应该是老师讲学生听,不应该是单方面的灌输,应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在目标上,不能只着眼于教材文本相关问题的解决,而应当放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爱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允许学生根据学习兴趣选择阅读材料。在时间上,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文本上的预设性阅读,而应当以课内阅读为基点,扩展到课外阅读,以课余阅读时间弥补课堂阅读时间的不足。在内容上,阅读教学内容不能被限定于教材所收入的文本,而应当以教材为原点,与其相关的内容皆成为学生阅读的对象。在学生学习活动中,阅读作为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的第一步,决不能忽视阅读过程这一重要环节。</p> <p class="ql-block"> 阅读教学,就应以“读”为本,“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阅读应该从朗读开始,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奇强暗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必须在小学期间(4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都包括在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在阅读练习方式上,苏霍姆林斯基提倡表情朗读。“表情朗读之所以必要,乃是为了训练。没有这种训练,就不可能培养出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一个长句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以及在思考的同时再向后面的部分过渡的这些复杂的能力。”的确,如果一个学生在低年级没有学会迅速地、流利而正确无误地、有表情地朗读和感知所读的文本,那么,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谈不上顺利地思考、学习。</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必须教会所有的学生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清晰地领会本文的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每一次的阅读教学都应该以学生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作为教学目标。所谓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然而目前阅读教学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少得可怜。在阅读课上,学生实际上读得很少,而关于所读的东西要解决的练习题却很多,学生的阅读练习常常被各种各样的“问题回答”所取代。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那么他们将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及必要的练习,讲解代替思考,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更不必说以此为基础展开有价值的课堂讨论及自我表达了。</p> <p class="ql-block"> 因此,思考是阅读的灵魂,是学生与文本、与自己进行对话的开始。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感知任何东西,那么他实质上就是不会同时思考。指导阅读的方法,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时能充分地去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文本内容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思考。阅读时,学生的各种相关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阅读的信息激活,与文本内容发生碰撞,可以让学生自由的思考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阅读教学要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是学生阅读实践的机会。阅读是一种思维过程,接受文字信息,通过大脑对文字进行解读并且合理想象,理解其内容的过程,表达就是阅读是的一种情感体验。阅读中学生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怎么说”,也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的“拦路虎”,老师的问题被阻拦,学生的表达被隔绝,课堂基本上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没有深入走进文本,他自己并没有和文本、和自己对话,那么面对和同学、和老师对话时将茫然无措。学生被动地“读书”,不会“用书”成为常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有条有理;但有的学生说话缺乏条理,让人听得云里雾里。语文阅读课堂上,我们就要借助文本,敢于挑战阅读问题,把阅读和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习、发现、思考、归纳、表达。阅读教学中练习表达的机会很多,只要我们细心研读文本,用心聆听学生的心声,抓住需要表达的契机(口语与练笔),科学巧妙地进行读中思、读中练的学习活动,将阅读与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表达,我依然坚信:“书是读懂的,而不是老师教懂的”。当学生真正读懂了文本,“对话”发自于心,表达于情将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p> <p class="ql-block"> 读写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使用了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写作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在阅读中学表达,在表达中促阅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自己所学习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巩固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写作技能,学生的写作也会利于阅读学习,学生在阅读中更能分辨内容是否充实,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p><p class="ql-block"> 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读思达”教学法将成为学生学习方向,开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教学法将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场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养都会得到提升。任何的教学方式的变革都不是浅尝辄止,需要用心探索、用心实践,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实施“读思达”教学法时多进行积极有效的尝试和探索,走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规律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