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哈尔滨市的老城区是南岗,这里是连接欧洲的中东铁路的枢纽、早期哈尔滨的雏形。大批定居哈尔滨的欧洲人按照自己风格和習惯建立的楼房、民居具有典型的欧陆风情。</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行走在南岗街头,风吹雨淋中那一栋栋黄墙红瓦穹形屋顶的老楼,在车水马龙、摩天高厦的空隙中默默回忆着往日的风华。每一座老搂都是一本刻着往日旧事的书,每一栋老楼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i></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坐落在红军街这座建于1902、黄白相间,气势雄伟,装饰讲究,文艺复兴式折衷主义建筑,原为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1926年银行倒闭后,1927年为滨江医学专科学校(哈医大前身);1936年为东省特别区图书馆分馆,后成为滨江省公署;1938年日军宪兵司令部占用。解放后先后为省政协,省工商联办公楼。现为省政府参事室和省文史研究馆办公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这是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85号的龙门大厦贵宾楼,哈尔滨最早的豪华宾馆。1901年,由中东铁路工程局副局长、副总工程师依格纳齐乌斯设计,铁路工务处处长希尔科夫监工的这座建筑,1903年中东铁路局全线通车后,成为中铁旅馆。当年哈尔滨人称其为“戈比旦乐园”。“戈比旦”俄语军官的意思。日俄战争爆发后,这里改成了军事医院。1907年这里成为俄国总领事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在这里成立了哈尔滨苏维埃办公处。1921年,中方在旅馆成立中东铁路理事会。1926年,中方收回哈尔滨治权,对旅馆进行第一次改造。1935年,苏联将中东铁路转让给日本,中东铁路旅馆改成“大和旅馆”。日伪当局进行第二次改造时,融进了日本建筑元素,设置了雨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哈尔滨解放后,大和旅馆改为东北铁路总局局机关。1950年,旅馆成为苏联专家专用宿舍。1952年,成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苏联军事顾问团的专用宿舍。1960改为哈军工招待所。1968年,该建筑归还哈尔滨铁路局,成为铁路局招待所。1990年,铁路局招待所第三次大修后,成为如今的龙门大厦贵宾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这栋百年老建筑几经变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绪多中外名人的足迹。曾下塌过此地的有铁路规划、实施者沙俄财政与交通大臣维特伯爵;日本首相的东条英机;关东军参谋长小矾国昭和伪满产业部次长岸信介。215房间曾先后下榻过张学良将军、和溥杰夫妇。哈尔滨解放后,陈云、吕正操曾在此地办公。</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哈尔滨火车站,历史上曾发生过震惊世界的大事件。</p><p class="ql-block"> 1909年10月26日9时,其地位仅次于日本天皇的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在哈尔滨火车站被朝鲜义士安重根刺杀身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这栋红军街124号、设计精巧、庄重的巴洛克风格的楼房建于1912年,是由著名的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为契斯恰科夫茶叶店设计的,十年后成为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后来,这栋建筑成了哈尔滨铁道贸易公司,现为汇丰照相机商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被南岗人称作老电台的松花江街113号一座二层楼的普通建筑、曾是上世记四、五十年代哈尔滨电台的旧址,因50年代初、上小学吋曾在少儿节目中播过音而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诞生于1945年8月20日,并于当天发出“哈尔滨广播电台”的呼号,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家大城市广播电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23年1月1号,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使用中文和俄文两种语言开始广播,每天广播两小时。1926年10月1日正式开播的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成为我国官办的第一家城市电台。不久电台与共产党人合作,创建了哈尔滨通讯社,成为党的宣传阵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日军侵入哈市、无线广播电台被迫停播,电台被改名为哈尔滨放送局。在党的领导下、有正义感的电台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创办反满抗日广播节目。1945年8月20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刘亚楼协同苏联红军接管放送局,改名为哈尔滨广播电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在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把群众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电台经常转播群众大会实况,播送中共领导人的讲演讲话,李兆麟同志就曾多次到广播电台进行过讲演,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949年10月1日、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以一千瓦发射机,转播了当年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播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命运多舛的这座人民的广播电台,几经更名,多次转移、一路跟随党中央,见证了新中国从荆棘走向光明的艰难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黑白老照片配图均采自网络,特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