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镰刀(原创)

山之阳

<h3> <p class="ql-block"><b>磨镰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 李瑞金(山之阳)· 朗诵| 强歌· 编辑| 牛玥珂</p> <p class="ql-block">  麦收季节, 早晨醒来,天刚刚亮,我还躺在炕上,一睁开眼,就听见外爷在院子里磨镰刀的嚓嚓声。外爷是一个地道的庄稼人,是各种农活行道里的把势。他说,割麦子最重要的是要把镰刃磨好。这个磨好可不简单,他不单纯的是锋利,而是要求既锋利又持久。一些不精通的人就不行,看他们磨镰刃的速度很快,三、两下就磨好了,试一试也很锋利。但是装上镰刀架子,拿到地头用的时候就发现:割不了多少麦子就老(钝)的用不成了。所以说,磨镰刀的时候,讲究的是镰刃与磨刀石之间打磨时角度的拿捏,要仔细而持久的用心打磨,慢工出细活,这样磨出的镰刀刃才会锋利而持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劳动强度大,磨得再好的镰刃也不可能用一整天,每天至少都要磨两、三次。有时候在家里磨,有时候在田间地头趁临时休息时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外爷磨镰刀,对我来说就像是看戏一样,是一种享受。在开始以前,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提马扎(本地农村一种简易坐具,可以合起来,拿着方便)、端磨镰水都是我的专利(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邻居们都把我叫“磨镰水”)。屁颠屁颠的把马扎和磨镰水端出来,蹲在旁边,就等着看外爷磨镰刀了。外爷嘴里噙着那个深红色的,装玛瑙嘴的一尺多长的旱烟锅坐到了马扎上。他先给磨刀石上淋上一点水,就开始磨镰刃。双手拿稳镰刃的两端,身体前倾,镰刃和磨刀石之间的角度大概在20度以下,双臂伸缩自如,一下又一下,镰刃和磨刀石摩擦,发出嚓、嚓的声音。外爷磨镰刃很有节奏感,在我听来,那好像是一首歌曲的旋律,或者是一种与人对话的铿锵。在那个竹制的烟锅杆上,绾着一只黑色绣花的烟包,里面装的是旱烟沫。随着外爷磨镰刃时身体的前俯后仰,那只旱烟袋也在前后的摆动,而且那摆动的节律基本是相同的,几乎就像是一只走时准确的钟摆。在不慌不忙的打磨中,外爷会不时的吧嗒一下嘴皮子,吸一口烟,青色的烟气在烟锅头上、在外爷的嘴边缭绕不绝。磨上一会儿,外爷会把镰刃拿起来,顺着放在眼前,眯缝着眼,仔细打量镰刃的状况。有时还会用大母手指头在镰刃上刮擦,试试锋利的程度,这时候我往往在旁边担心:外爷会不会割破了手指头?在掌握了镰刃锋利的程度以后,磨镰刃的工作会继续进行,并有意识的对前面磨的不到位的部位加强打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一次次的打磨,观察、实验,再打磨,直至镰刃的锋利程度满足了外爷心中的标准。外爷才用磨镰水将镰刃清洗干净,拿一块干抹布擦干净。而那一烟锅的旱烟沫,基本上已经充分燃尽,成了烟灰,随着外爷在磨刀石上掸烟灰铛…铛的声音响起,宣布磨镰刃的工作结束了。</p><p class="ql-block"><br></p> <h3>作者简介</h3></br><h3>李瑞金,1967年人,正宁西坡林场护林员。原庆阳地区财政学校财政专业毕业。自幼喜爱读书,写过诗、散文,业余时间继续坚持读书,只为更好的认识世界和人生。</h3></br> <h3>主播风采</h3></br><h3>强歌,甘肃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甘肃省朗诵协会会员、陕西省朗诵协会会员、庆阳市朗诵协会主席,庆阳方言朗诵推广人。情在心中,声无止境。诵读,是对生活的至深告白。<br></br></h3></br><h3> <h3><strong>环江夜听朗诵者联盟招募中</strong></h3></br>每个人都有自己沉甸甸的生活,但总有一些会让我们心有戚戚焉,给予我们启发,也让我们在无形中获得力量。朗诵和阅读其实都是一种力量,可以是为了感恩生命中美好的遇见,也可以是为了倾诉爱;可以是为了表达心中的向往,也可以是为了传承新的希望。环江夜听朗诵者联盟招募中,欢迎您的加入,让我们共同携手打造环江原创文学朗诵平台!<h3>联系人:刘 棹</h3></br><h3>联系电话:13739348656</h3></br><h3>投稿邮箱:179681861@qq.com</h3></br> <h3><strong>荣誉墙</strong></h3></br> <h3> <br></br></h3></br><h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平台联系!</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8tieqYgnVWihcdKt79cTS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