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父亲1922年9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漂水县明觉乡罗村(又名杨家村、同心村)。为华阴杨氏第一百零三世孙,为移居江苏杨氏六百多年后第二十五世孙。家中男丁中排行老三,从小就聪明伶俐,性格直率,家中有名的楞头青,有一次为了护四弟(我的四叔),顶撞爷爷,如果没奶奶拼命救助,差点被爷爷打死。上过三四年私塾,八岁给他舅舅家放牛,十三岁跟兄长学徒外出打铁,十六七岁学得一身好本事,能独挡一面成为打铁能工巧匠。二十一岁与邻村十七岁的黄氏成婚,婚后14年生育五男二女,夭折四人,三姐十七溺亡,最后剩下老五本人和七弟。父亲劳碌命,农闲时带徒外出打铁做生意,农忙在家务农。从他八岁帮舅舅家放牛算起,真正息下来在他八十二岁那年,一生干了七十四年。父亲之所息下来是因为他被附近的一位老乡撞倒痴呆后,无奈息了下来。父亲息下来不到三年,于2006年4月30日病故,享年八十五岁(虚岁)。</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我们兄弟两与父亲母亲在家门口合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四年春节我成婚一年后第一次带媳妇和弟弟、弟媳妇同父母团聚过春节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父亲唯一一张抱着我们宝贝女儿的照片。父亲为了减轻我们负担,1983年退休后自己弄了个手工作坊,继续挣钱贴补父母他们老两口的生活,所以陪伴孙女的机会不多。</p> <p class="ql-block"> 父母1983年从集体企业退休,退休工资很低,不足老两口日常开支和家用,又不想给我们增加负担,影响我们夫妻感情,父亲就自己办起了手工作坊。一方面方便十里八乡老乡农用工具更替和修理,二也接些工业锻造产品加工业务,一年也有数千元,两人加起来也有万元的收入。除了日常开销,一年还能积蓄几千元。这一干又干了二十年,直到生命最后的二三年。</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想起父亲母亲总是有一种愧疚感,遗憾的是他们健在时没有时间好好尽孝,等我退休有时间了,他们已经离我而去,真可谓:子欲养而亲不在,总觉得亏欠了他们,这是我心中永远的一根刺,将随我而老去方能消除。</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父亲,孩儿不孝,对不起了。如有来世,我还想做您的儿子,加倍补偿!</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老父亲孩儿愿您在天堂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