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寻找莆田医界“阿姐”的原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作者: 阿 寿 </b></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千年之传,在福建省莆田医界医院的女医生女护士们,被民间百姓敬重称为女神的“阿姐”。口口相传,代代传承着她们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服务周到治病救人的精神。至今生生不息,还流传在民间和医院里。 “阿姐”,究竟是啥样的医术和服务水平的原型?多年来我一 直在寻找她……</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因患病入住莆田市中医院就医治疗。遇到了女医生李萍,感受了她的接患者、诊断、药方,手术和治疗的整个过程。李萍“阿姐”正是而立之年,中等个子,身材苗条,说话和气,言语不多,但百问不厌而和蔼可亲;一双巧手,下刀准确利索,采用手术新手段,用心抚平切口的创伤;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能共鸣于病人的心里,能治愈你的病,解除病苦,能让你依依不舍出院,把病苦留下来,把微笑带回家。我隔壁32床林病友说,这里条件环境这么好,真不想出院,于是又留了两天。 </p><p class="ql-block"> 莆田中医院大外科的医疗医术,照料病人是二甲的收费,三甲的服务。李萍医生和她们的团队护士们,虽然口罩遮住她们的容颜,但在治疗护理我整个医治流程的日子里,感受到她们扎一针,一粒药,一颗心的美丽心灵。我躺在病床上,脑海中回放这几天从门诊看病,交费入院,麻醉手术,台上台下,用药挂瓶,病房卫生环境,这一幕幕热情暖心的场景,激活我的思维想像,想起莆田医界医院中传说的“阿姐”,是不是就像她们这样……</p><p class="ql-block"> 亲身体验,撰文发声,不是为李萍医生和她科室的护士们歌颂扬名,而是在她们身上寻找莆田医疗医院里“阿姐”的原型,弘扬莆田医疗医院界的医术医风文化和医德的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二)</b></p><p class="ql-block"> 莆田医界医院阿姐是怎样的原型和历史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念高中时,有一次到莆田医院去看病,看到老大爷老大娘用莆田话,叫年轻的女医生,女护士为“阿姐”。我上前问他,你这么老了,为什么叫她们“阿姐”呢?他说,我们祖祖辈辈,都这么流传下来,都这么亲切地叫啊!我迷惑不解,遐思疑问。别的行业是什么称呼呢?便走向大街,社会观察。当年正值文化大革命。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无论男女老少统称“同志”的多,只有医院才出现称呼女护士、女医生的为“阿姐”的多。</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回莆田,再到医院称呼那女医生护士为阿姐,当地的老护士自如应答,外地来的很多听不懂,也不回答。而反问道,为何你们莆田人都这么叫我们“阿姐”?怪不好意思的。我那时也答不上来,于是开始查找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三)</b></p><p class="ql-block"> 历史资料显示有这么三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第一种说法:很早以前,莆田民间老百姓对医院的护理人员,统称“阿姐”,这是因为解放前的医院大都是由教会办的,教会医院规定护理人员不能结婚,要全心全意照顾病人,要结婚则不能在医院工作。为了就业和对所属教派的信仰(教会医院医护人员一般都信教),很多人都选择了终身不嫁,忠诚于医疗事业。得到社会的公认和敬重,故莆仙民间老百姓对没有结婚的护理人员尊称为“阿姐”。</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说法:在1914年以前,“护士”这一名称还没有正式出现时,官方文字对医院护理人员称为“看护”。如,护士学校早先称“看护学校”,1914年以后改称“护士学校”。由于“看护”一词在莆仙方言中叫不顺口,所以民间习惯以“阿姐”替代。“阿姐”这个称呼流行了百余年。</p><p class="ql-block"> 第三种说法:在莆田民间里称接生婆为“阿姐”,有千年的历史了,后延续到莆田各地医院里患者称女医生、女护士为阿姐。来原于莆田这种民间习俗,都与女神陈靖姑信仰文化有关。传说陈靖姑生前在莆仙一带拯救了众多的难产孕妇,治愈幼儿之病苦,其医术高明。得到民众普遍认可,又培养带出许多之学徒,活跃流传在民间义诊之举,被民众所敬重尊称婆姐,后称为“阿姐”。一直被后人广为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前年秋,去秀屿区东庄镇象山的陈靖姑祖庙考察。研究陈靖姑的信仰文化与现实的意义。其中之一就是“莆田阿姐”的称呼来历。走进祖庙主殿屋面三层檐,殿内石柱36根;后有父母殿,两厢有36宫婆、婆姐、谢七爷和范八爷、十二宫娥等,分别以各种姿态表现,对妇女怀孕、婴儿的出生直到18岁成年,每个阶段的哺育教养或抱、或搂、或牵、或教学着孩子,分两列排开。有文字,有雕像,有史话,有人解说,栩栩如生。随着陈靖姑信仰的发展,被莆田民间供奉为成各类的专护神。陈靖姑及其手下众神主要职能是保护妇女和儿童。民间俗称婆奶、婆姐。婆奶是哺养育教孩子,婆姐是接生婴儿和为妇女儿童治病之职责区分。随着千年时间飞逝,朝代变迁,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巫婆极少见了,民间神医,游医,接生婆也被现代的医院代替了。“婆姐”的称呼也带入医院。莆田人代代口口相传 ,称婆姐是一种专业称呼,在民众心中就是治病救人的女神 ,受人爱戴和敬重。</p><p class="ql-block"> 清朝末西方医学开始流入莆田办医院,使用年轻漂亮的女“看护”人员。这时称她们为“婆姐”,显的不搭配,莆田的土话用“阿姐”,“阿”字也是对人的一种尊称 。叫“阿姐”很顺口,又好听,又敬重。在民间就传开了,但无法考证是哪位高人改的称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四)</b></p><p class="ql-block"> 后来“看护”改为护士”这一名词,是在1914年的中国护士协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由第一位出国接受护士培训的中国护士钟茂芳(北洋女医学堂看护教习)提出后,并经大会一致通过,取代当时的“看护”名称。</p><p class="ql-block"> 莆田人称护士为“阿姐”,更多的文化元素,是流传陈靖姑女神文化的根源;是象征陈靖姑保护妇女儿童平安神;是莆田人民心中漂亮女神(女医生女护士)。莆田的医界“阿姐”们,为你们有这样敬重的美称点赞。</p><p class="ql-block"> 话聊到这里,告一段落,该寻找的女神“阿姐”了,今天她们在哪里?这不就在眼前吗,大外科女护士团队,护士长郑丽兵,瞒着家人,主动请缨,第一批奔赴武汉疫情战场,可歌可敬!让我们用动听的莆田话,亲切地叫一声:莆田中医院的李萍医生和护士“阿姐们”辛苦啦!感谢你们倾心注力,为莆田人民的健康事业而尽善尽美作出贡献!成为新时代的美丽女神!</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黄永寿,笔名:阿寿。下乡黑龙江省柳河五七干校知青。系在柳河五七干校农机厂,粮食供应部,柳河农场商店,柳河农垦干部学院砖厂,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总务处任职过。1988年调回福建省,系在建阳县政府办,建阳市政协班子,建阳市烟草局,浦城县烟草局,南平市烟草局,南平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任职过。系为南平市政协第一至三届常委,福建省政协第七至九届委员。 现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平市作协,秀屿区作协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擅长文学作品,现代诗歌,歌词的创作。已出版专著巜砥砺青春》、《火石山风情》等五本著作,并发表二百多万字文学作品。目前己创作歌曲有高山族民歌《采花情歌》、《思念阿公阿嬷》、《丰收祭舞曲》、《莆田东城篮球队之歌》,《柳河老知青》、《依恋》、《知青祝寿歌》等歌曲。 </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0日写于莆田中医院十二层外科31病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