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华山游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华山山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和《禹贡》中,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华山”之名。《水经·渭水注》载:“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古“花”、“华”通用,故“华山”即“花山”。</span> </p><p class="ql-block">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1.2 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华山”之名。</p><p class="ql-block"> 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平王东迁,华山在东周王国之西,故称“西岳”。秦帝国建都咸阳,西汉帝国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东汉建立,华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知道华山这个名字,最早是缘自电影《智取华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看电影无疑是一场豪华而奢侈的文化盛宴了。十几岁的少年,对外部世界极为好奇,但是条件限制,知道得太少。那时的农村,还没有电视,爷爷有台小收音机,那是我们七八个小伙伴的宝贝。除了听收音机,那就是看电影了,但一年中也放不了几次。</p><p class="ql-block"> 《智取华山》是1954年开始公映的,讲述的是解放军解放大西北的故事。攻取华山的战斗,就发生在华山的北峰与西峰。</p><p class="ql-block"> 6月18日的这次华山游,实际徒步观赏路线如下:北峰(也称云台峰,海拔1614米)——擦耳崖——苍龙岭——韩愈投书处——金锁关——华岳仙掌——东峰(即朝阳峰,海拔2096.2米,此峰为观日出的最佳位置)——鹞子翻身(因太险,未敢实际体验:经过此景点,可达下棋亭)——南天门(此处有一绝险景点:长空栈道)——南峰(又称落雁峰,海拔2154.9米,为华山最高峰)——孝子峰——炼丹炉——西峰(俗称莲花峰,海拔2086.6)。</p><p class="ql-block"> 冒着摄氏37度左右的高温,徒步完成这条线路,对体力和毅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好在华山的景色实在诱人,众游伴兴致极高,一心赏景拍照,相对抵消了部分疲劳感。</p><p class="ql-block"> 华山一向以险著称,这是早有定论的。但是,实际来游玩的人,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华山在险峻之余,透着一种秀。而这种秀,又不同于黄山之秀。</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黄山之秀,有一种泱泱南国玲珑秀女的隽永和水灵,那么,华山之秀,则是一种八百里秦川所孕育的豪放和粗犷,类似于柔中带刚的“女汉子”,刚外秀内。从这个角度讲,华山在自具险峻之余,又集黄山之秀和泰山之雄于一身,独成特质,别具一格。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当年陈抟老祖以棋赌赢华山了。</p><p class="ql-block"> 个人觉得,华山的险,有两个概念。一是说华山山势陡峭,壁立千仞;峡谷深邃,水流湍急。二是指自古以来,攀登华山之路,崎岖难行,险象环生。但是,随着时空的演变和条件的改善,原先的登山之路都已经修筑了台阶,两侧也加固了护栏,相对减小了登山的危险程度。唐代大文豪韩愈嚎啕大哭、无奈投书求救的尴尬境遇,再也不会出现了。</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自西峰乘索道下山,真的是非常刺激。忽急忽慢,才俯又仰,那种视觉冲击,是以前坐索道从未感受过的。而在索道之上观赏到的景致,也是徒步所不能企及的,实在值得每位游客亲历体验。</p><p class="ql-block"> 为了给以后来游黄山的游客提供攻略,在后面的图片中,特别上传两张游览图,但愿能起到一点点指示作用。</p><p class="ql-block"> 最后,感谢诸城市龙马旅行社的精心组织,感谢领队“老虎”的无私付出,感谢一路陪伴游览华山的众位游伴。</p><p class="ql-block"> 祝天下的父亲们节日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