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父亲(董玉清)

董玉清

<h3>  忆父亲<br>  我的父亲董会昌,1927年元月出生于今天的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是浙江董氏后人。中国明代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叫董其昌,是江浙董氏家族的老前辈。父亲出生后,其祖父为他取名为董会昌(小名:阿昌)。父亲是董家的长子,家中还有一个小两岁的妺妹。<br>   清朝民国时期,浙江董氏家族主要从事海上船舶运输。我的祖父董阿毛,晚清宣统年间公派到英国留学,主要是学习航海运输和经商贸易。他从英国毕业回国后,曾在上海中英合资太古轮船公司工作。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他受聘到太古轮船公司武汉轮船分公司担任高级职员,由于祖父留学回国精通英语一直从事轮船公司行政管理工作。年幼的父亲随我的祖父工作调动,全家人迁居到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居住在当年汉口华新里宁波人聚集地的街道上。<br>   1934年秋天,父亲在武汉启蒙上小学,就读于汉口一所私立学校。父亲上小学时,家中还有一个年幼没有上学的妹妹。有一天,父亲的小妹独自一人跑到街头观看炸油条的小摊,突然油锅里烫滚的食油泼在了小妹的身上。小妹被送进附近教会医院,由于烫伤面积大,救治无效年纪小小的就离开了人世。祖母因小女儿意外死亡,心里十分难受,整天以泪洗面。民国时期,被称为“黄金水道”的长江内河航运十分忙碌,祖父所在轮船公司工作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家中突然发生女儿意外死亡的大事,令祖父后悔莫及。<br>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武汉也开始陷入战火之中,长江中下游内河航运经常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据父亲讲,当年他在汉口读小学时,经常躲在校园里的大树底下,观看天上苏联支援中国的飞机与日机在空中作战。战乱年代,武汉街头到处是南来北往逃难的人群。<br>   1938年初春,由于日本侵略者不断入侵,武汉抗日会战爆发。为躲避战争,年仅11岁的父亲被迫放弃了学业,跟随我的祖父母从汉口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逃难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宜都县洋溪小镇落脚避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洋溪是长江中上游南岸的一个弹丸小镇,一时间也成了举国上下成千上万逃避战乱人群的避难所。<br>   当年,日本侵华战火燃烧着整个中华大地,国破家亡,我的祖父携家人逃难至异乡将妻儿安顿好后,又一个人又冒着长江流域的战争炮火,乘太古轮船公司的客轮返回武汉,原计划回浙江老家去接年迈的父母亲。谁知一去而无返,杳无音信。也不知道返回去的轮船是否被日机轰炸,生死不名。<br>   抗日战争时期,大江南北到处是流离失所的人群,不满12岁的父亲跟随我的祖母逃难流落他乡,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战乱岁月度日如年,祖父留下来的金银手饰和值钱的物件,成了祖母孤儿寡母典当换取生活费的唯一途经。两年后,我的祖母徐氏在孤独和思念亲人中病逝。祖母徐氏是江苏太仓人,她在病中给我的父亲留下了遗言,生前也给远在江苏太仓家中的亲人(父亲的舅舅)写过信,也希望我的父亲长大后,等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回江浙寻找亲人。祖母病逝时,父亲只有13岁,无依无靠的孩子成了失去了父母的孤儿。好在,祖母去世前,将父亲托孤给了一道逃难来的浙江同乡王氏一家人照顾。从此,父亲孤苦伶仃,少年时靠打短工混口饭吃,青壮年时期又靠扛长工过日子。<br>  1949年7月,人民解放军打过了长江,江南宜都解放,苦大出身的父亲也随南下大军参加了支前工作。不久,父亲又返回洋溪,在乡亲们的介绍下,与母亲结为终生伴侣。母亲是孟氏后人,姓艾名刚静,年龄比父亲小3岁,是当地有名的“绣娘”。土改时,刚成家立业的父母亲,在乡下分得大地主的田地和屋房,当家做主过上了幸福生活。父母亲也是当时的幸运儿,两人从小读过几年私塾有文化,能看书、写字、记帐。新中国建设初期,在土改工作队的动员下,父母双双响应党和国家的需要离开小山村参加新中国建设,分别走上了各自喜爱的工作岗位。地处宜都县松木坪镇的松宜矿务局,曾经是我的父母亲当年参加工作的地方,也是我出生的摇篮,那里留下了父母年轻时奋斗的足迹。<br>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幸运儿,他参加工作后,人生出现重大转折,进步很快,不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还当上了松宜矿务局的一名企业行管干部。1956年7月,父亲被松宜矿务局推荐到北京煤炭干部学校学习深造。这也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父亲作为国家培养干部的年轻人首次来到北京,在北京学习期间,父亲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刻苦用功,结交了同学,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养,改写了人生。学习期间,父亲还专门来到首都天安门拍了有生以来第一张见证新中国幸福的留影像,以此纪念。学习结业后,父亲回到松宜矿务局担任了供应股股长。父亲分管的物资供应工作也是当年松宜矿务局责任性最强的一个部门,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生活物质匮乏,父亲对我们一家人所穿戴的衣服布料都不能与公家进购的布料颜色相同,而且做到了公私分明。<br>   父亲与母亲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4人,我们都相继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第一代人,母亲给我们取名为"明玉青松"。当年父母亲为了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将排行老大的哥哥董玉明和排行老二的姐姐董玉寄读在学校,我和弟弟董玉松被寄养在远离矿区的外祖父母家中。每逢节假日,父母亲才会抽出时间去探望我们。有点文化基础的父母亲,对我们兄弟姊妹衣食住行、学习生活要求也十分严格。在父母亲的教育下,好学上进,成了我们兄弟姊妹努力前进的方向。<br>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根据国家建设的工作需要,组织上征求我的父亲意见,起初是安排我的父亲调往河南省平顶山矿务局任职。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向组织上坦诚表明态度,河南离宜都距离太远,北方与南方生活差异很大,担心儿女年幼生活不习惯,还有岳父母年纪大身体欠佳无人照顾,因此父亲主动放弃了调往河南升迁的机会。1965年,组织上又根据工作需要将我父母亲调到了湖北省第十四车队工作。当年,湖北省第十四车队所在地设在湘卾交界的松滋县刘家场镇。“文革”期间,湖北省第十四车队更名为荆州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松滋五车队。父亲长期从事着行管工作,一直工作到1987年退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父亲不幸病故,享年64岁。父亲生前遗憾的是,全国解放后,曾多次写信回江浙老家寻找亲人都石沉大海,由于长年忙碌工作,坚守岗位,一直没能安排时间回浙江老家寻找亲人。<br>   我的父亲虽说孤苦一人,远离故土,漂泊他乡,清贫一生,但给我们儿女留下的财富却十分宝贵,那就是要求我们不管工作在何处,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由于父亲的谆谆教诲,“老三届”毕业的大哥董玉明,1973年在工作岗位考入河南焦作矿业学院学习矿山测量专业,毕业后当上了一名测量工程师。1980年,又考入河南焦作矿业学院外语进修班。我也受董氏家族教育的影响,勤奋好学,逐渐成长为新闻战线上的一名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4年5月16日,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自强模范表彰大会,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握手。<br>   一晃父亲驾鹤西去,离开我们儿孙虽说已有30多年了,但他老人家慈祥的英容笑貌却永远停留在我们脑海里,挥之不去。 (董玉清)</h3> <h3>作者简介:董玉清,生于1957年5月,祖籍浙江镇海,出生于湖北宜都,生长于松滋,现在定居于荆门。荆门日报社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1996年加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1998年主编出版《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摄影作品集》荣获中宣部&quot;五个一工程奖&quot;,2011年出版摄影专集《中国鸟类》荣获湖北省&quot;屈原文艺奖”。其个人曾先后获得全国自强模范、中华环境奖、地球奖、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等荣誉称号。2014年5月16日,应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quot;全国自强模范“表彰会时,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亲切接见握手。现为荆门市爱鸟文化研究会会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