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亲的合影照

心念事成

<p class="ql-block">  父亲节又到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于2015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离我们而去。</p><p class="ql-block"> 深恐浸泡浓情的泪水挡不住,一直以来不敢触碰、以致竭力避开相关的话题与记忆。</p><p class="ql-block"> 昨天一大早,儿子就发红包给我,提前祝福父亲节快乐,这些年儿子一直有心,感谢与感动在心中。下午,于微信朋友圈里,又在泪目中品读三弟的原创作品:《天桥拾萃·一本用不完的笔记本》;于家庭群里深情欣赏二弟即性创作的《山的那边是我家》画作,深深地回忆起、感受着那伟大的父爱。今日早上,家庭群里家人们祝福着节日,爱意满满,情义浓浓。</p><p class="ql-block"> 有些记忆是永远也避不开的,更是永远抹不掉的。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沉淀的更趋饱满,更加深沉、浓烈。</p><p class="ql-block"> 如山父爱,是唱不尽、画不完,也写不全的。</p><p class="ql-block"> 与父亲的这张照片,是在四十年前的1982年,父亲亲自送我到曲阜师范大学读书,在孔府里面留下的我与父亲少有的合影照。去年的6月8日,我就翻拍下这张照片,想写点什么,因心情一直不平静,更加上母亲刚刚离世,悲恸更是吞噬着自己,也就作罢。</p><p class="ql-block"> 那时,1981年,高考落榜了。当时,父亲正和母亲在木家洼(音)挑水种玉米。就和父亲提出自己的想法,去参军入伍。父亲说也很好,但是坚定地让我复读一年再说。于是,我就去了东里复读。父亲想尽一切办法,请托庄亲帮忙,一星期后,我又来到了县城中学现在的沂源一中复读。来到学校,才知道以自己的高考成绩进不了理科复读班,要去文科班。在下边公社里读高中,不知道还有文科一说,更不用说教材之类的书籍了。高老师又得费心思,千方百计帮我把复习的教材凑全。教我们的是全县最顶尖的老师。起早贪黑,竭尽全力,奋力一搏,最终没有辜负老师的教导,更没有辜负父母亲及家人的期望。记忆深刻的是,总分考了419分。当时,班主任伦老师分析说,这个分数报考曲师比较稳当。伦老师针对自己的担心和忧虑,认真仔细分析,给予极大的鼓励,坚定了报考的决心和信心。</p><p class="ql-block"> 自己如愿以偿,走出了大山,考上了大学。四十年前的农村,在偏僻的老山涧里考出个本科生,的确是凤毛麟角。当时在东方红电影院临街的墙上,贴有录取名单,全县总共也就有八十多人,已经是历史新高了,不像现在每年一千好几的本科生。总算多多少少弥补了父亲风里来雨里去只读过几天夜校而没有上过学的缺憾,没给父亲丢脸。父亲不明说,但心里是喜悦的。入学时,父亲担心儿子第一次出远门,不容商量,执意亲自送我。那时,自己确实是第一次走出县域之外。父亲饱经沧桑,是经风雨见世面的人。十六岁那年,就独自一人远涉千里,坐火车到东北,看望在部队的二伯父了。自己读大学的那几年,也正是父亲带领全村人为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时期,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的乡村建设目标。</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工作,虽不能用日理万机来形容,繁忙,劳累,有时忙得吃不上喝不上是常有的事情。家住村委三里之外,又几乎不在村里吃饭,忙一整天不吃不喝,司空见惯。尽管如此,父亲仍牵挂着在外求学的儿子。后来,父亲在家里,找木匠做了一个盛衣服的木箱子,坐长途汽车专门给我送去。在大二组织去北京游学之前,又专门到学校给我送生活费。当时的交通条件,几次往返,尤其是还要带着一个大木箱子,其辛苦劳累程度,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恍如昨日“,昨天二弟点评三弟的作品时,就是这四个字。端详着这张照片,忆起过往,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恍如昨日,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日日思念,节日更浓。睹物如见人,当好父亲,我们有榜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