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吗

周代申

<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中,熟人之间见面时总是会打招呼和问候的,那叫见面礼。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城里人如此,农村人也如此。是礼节还是亲情?应该是二者皆有吧。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打招呼方式或者问候语。我没有岀过国,外面的世界知道的很少,当然不知道其他国家的人们见面时是如何打招呼的,西方人见面时的拥抱我是知道的。同时我学过英语,我也知道讲英语国家的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分别是,早上:goodmornig,下午:good afternoon……我是地道的农村人,对其他许多大城市的人们见面问候语也知之甚少,甚至对全国广大农村不同地区的农村人见面时的相互问候语也不太清楚,也无法从网上查询有关中国人见面礼的相关资料。只能从有关书籍或电视剧中看到一些,比如大清朝时,同辈人,同僚和同僚之间的见面礼节通常是“您吉祥”,并行屈膝之礼,倒还真让人觉得很真诚很亲切。到了民国时期一改满清礼仪,男人见面便为拱手抱拳之礼,那叫作揖,并呼之“张先生好”“李先生好”,女人见面仍然是“屈一膝”行礼问候。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见面问候形式又有了改变,改为握手并“xx同志好”,或根据其职务加上姓氏问好。</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吃了吗”成了全国大多数地区人们见面时的一种通用问候语,并在不经意之间广泛流传,一直延续至今。这是一句简单而又朴实的问候语,人们走在路上,在公交车上见面时,甚至在厕所时见到了,都会很自然的问上一句:“您吃了吗?”。我就一直很纳闷,“吃了吗”是什么时候又怎么成为了我们中国人见面时的一种问候语,而且还这么普及呢?我也曾经询问过一些长辈,他们说不知道,以往没有。于是我突发奇想,大胆的推断,“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求,也许应该是上世纪三年艰巨时的产物,那时人们经常填不饱肚子少有饭吃,总是饿得前心贴后心,甚至有时靠挖野菜维持生计,那个年代询问他人“吃了吗”就是最大的关心,最温暖的问候,于是见面时“吃了吗”逐渐开始了大流行,原来人们相互问候的见面礼也会与时俱进的。到了改革开放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以后,问候语也发生了变化,“您好”代替了“吃了吗”,简单的两三个字变化,显示了人们文明程度的相应提高,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亲热感。随着智能手机微信的运用,问候不再受空间和距离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微信随时将祝福语送给亲人,同学和朋友,问候语更是五花八门,且内容更文明更时尚。总结了一下,原来中国人的见面问候语实际上是跟着时代节拍走的,是在不断地与时俱进的变化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奥密克戎病毒大流行期间,为了防范病毒传播,尽快找岀“阳”性,每天核酸检测成为必要的常规筛查手段。由于人们经常甚至天天要去做核酸,于是人们在去做核酸的往返路上,熟人之间相见时,难免会相互打招呼,此时人们的见面问候语居然会随之改变,刚开始时是“您做核酸了吗?”“嗯,做了”,后来不断简化语言,见面之后就问“核酸了吗?”,“我核酸了”……那些穿着淡蓝色的防护服的志愿者,见到每一个人都会主动打招呼,热情问侯“核酸了吗”?就这样,人们习惯了像洗脸刷牙一样的常态化检测核酸,一个非常接地气的特定时期的特殊问候语与时俱进地诞生了。有人甚至俏皮地说道,哪一天不核酸了,会不会觉得生活中少了点什么,以后见面时问候语不就没有了“核酸了吗”?</p><p class="ql-block">如同“吃了吗”一样,“核酸了”同为一种时代造化语言,让人浮想联翩,昨天全国新增确诊病例只有15例了,其中上海10例,北京5例,快要全面清零了。相信随着新冠病毒的彻底消失,就会停止全员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那么“核酸了吗”便一定会消失了的,现在见面时问候对方“吃了吗”的人不是也很少了吗?</p><p class="ql-block">上午烈日下参加常态化全员核酸检测排队时,听有人问他人“你做了吗”,触景生情写下此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