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与《林海雪原》。

3914855

<p class="ql-block">  前月在《美篇说说》“老照片分享交流圈”发布了“曲波与林海雪原影视翻拍照片”。已有1.2万朋友观看,精彩点评者85个,获点赞496个,令我备受鼓午。</p><p class="ql-block"> 作为那个时代过来人,对《林海雪原》总怀有一种特殊情感,那些人物总在伴着我们成长。</p><p class="ql-block"> 有次在央视看到董卿采访曲波女儿曲毳毳的视频,情不自禁的拿起手机拍下来,收藏再看。</p><p class="ql-block"> 怀着这种心态,将从影视和网照收集翻拍照片集中展示,在文字上选用网上相关史实叙述,做个长篇与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  央视董卿访谈《林海雪原》作者曲波之女曲毳毳。</p> <p class="ql-block">  曲波之女曲毳毳(二女儿)应邀参加曲波与《林海雪原》故事访谈。</p> <p class="ql-block">  《林海雪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引起全国轰动的长篇小说之一。它讲述20世纪40年代我军特战小分队在东北穿行茫茫林海、飞越皑皑雪原,剿匪战斗的历史往事。作者:曲波。</p> <p class="ql-block">  曲波,原名曲清涛。1923年2月22日出生于山东省黄县枣林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p><p class="ql-block"> 枣林庄是武术之乡,曲波11岁跟随本村的武师学习拳术、棍术、刀术等,前后有5年之久。他从小爱读《说岳全传》《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有一副侠义心肠。</p> <p class="ql-block">  曲毳毳说:我爸爸是十五岁参加革命的。</p> <p class="ql-block">  曲波15岁高小毕业即参加八路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曲波。</p> <p class="ql-block">   曲波与刘波。</p><p class="ql-block"> 曲波16岁就在胶东军区13团当文化干事,17岁当指导员。刘波15岁在胶东军区后方医院当护士长,同年入党并任医院党委委员。</p><p class="ql-block"> 1942年,曲波带领工作检查团到医院检查工作,与刘波第一次相识。1946年,曲波由于肠道疾病住院治疗。共同的战斗经历、特殊的医院环境使我们结下深深的情意。这一年在组织的安排下刘波与曲波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婚后第二天,曲波就去参加剿匪战斗了。</p> <p class="ql-block">  1946年的曲波与妻子刘波合影。</p> <p class="ql-block">曲波与刘波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  曲波所在部队曾是我军新建的海军。因1945年,驻守刘公岛的汪伪海军在郑道济的领导下宣布起义,中共胶东区党委为彻底改造这支部队,特别抽调机关上有文化的骨干加入部队,曲波在这个时候加入这支海军部队,并担任四中队政委。在海军部队,曲波和杨子荣、高波、刘蕴苍等战士结下血浓于水的情谊。</p><p class="ql-block"> 这支部队后改为牡丹江军区二支队,下辖两个团,曲波担任二团副政委,由于当时二团团长和政委空缺,曲波实际上是该团的最高指挥员。</p><p class="ql-block"> 这支部队在后来却承担了陆战任务,开始了在东北一整个冬天剿匪的传奇远征。 </p><p class="ql-block"> 这段经历,成为日后曲波创作《林海雪原》的素材。</p> <p class="ql-block">  1946年4月,牡丹江军分区“剿匪小分队”的部分官兵在海林火车站外合影。</p> <p class="ql-block">  剿匪胜利归来后,曲波与战友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  牡丹江军分区二团合影,亮点处是杨子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月19日,高波带领一个班的战士押着满载军用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小火车返回部队时,列车行驶到二道河桥头,土匪引爆了提前埋在桥下的炸弹,小火车被掀翻到桥下。高波带领战士们与土匪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受尽酷刑。土匪将高波的衣服除去绑在大树上,在近零下40摄氏度的户外实施惨无人道的“冻刑”,高波英勇就义。</p> <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 曲波在辽沈战役中负伤, 炮弹片割断了他的股动脉。</p><p class="ql-block"> 听说曲波受伤了, 曲波爱人刘波一路南下, 沿途到各战地医院查看入院伤员名单和死亡人员登记。</p><p class="ql-block"> 当时, 刘波已经怀孕五个月了。经过一周的艰难跋涉, 终于在河北省易县的一个农民家找到躺在门板上的曲波。当时曲波正发着高烧, 脸色苍白, 急需输血。看到他那个样子, 刘波急得不行, 哭着对大夫说:“我给他输过血, 抽我的吧。”医生看刘波是孕妇,起初不同意,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从刘波身上抽了200CC血。</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 刘波笑着对曲波说:“是我和孩子俩人的血救了你。”</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他与夫人刘波合影。 </p> <p class="ql-block">  曲波负伤半年后出院。由于骨头接得不好, 他的右腿比左腿短了四厘米,是二等甲级残废,当时都是拄着双拐奔波。</p><p class="ql-block"> 1950年12月,曲波因伤复员,脱下军装, 依依不舍地离开心爱的部队。</p> <p class="ql-block">  曲波与夫人刘波及二个女儿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在辽沈战役中受伤的曲波虽然转业到工业战线,但战友们的英雄事迹一直珍藏在他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曲波说“我曾经无数遍地讲过他们的故事,也曾经无数遍地讲林海雪原的战斗故事,尤其是杨子荣同志的英雄事迹,使听的同志们无不感动惊叹,而且好像从中获得了力量。”</p><p class="ql-block"> 讲来讲去,他便有了一个想法,把林海雪原的斗争故事写成一本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50年曲波担任沈阳机车车辆厂党委书记、副厂长,后来1953又到齐齐哈尔车辆厂当党委书记。因为工厂离宿舍较远,有时他迎着大雪归来, 常常想起剿匪斗争中经历的那些狂风暴雪的日子。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林海雪原》作者曲波,仅读过五年半年私塾。但在当时部队也算是个有文化的人。</p> <p class="ql-block"> 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曲波来说,写作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当小说初稿写完前3章、15万字时,曲波觉得自己的文字不能表达那段历史,一气之下把原稿付之一炬。</p><p class="ql-block"> 可战友们的英勇事迹不断激励着他。一天夜半,他冒着大雪回家,一路上还在苦思着怎样才能写好这部小说,如何突破文字关。到家一眼看见幸福酣睡着的家人,一阵深切的感触涌上心头:“祖国已空前强大,在各个建设战线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的生活也正在迅速提高。我的宿舍是这样的温暖舒适,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这一切,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没有看到,更没有享受到。但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将来,在最艰苦的年月里,他们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战友不怕流血,歼灭敌人,我岂能怕流汗突破文字关,这是我应有的责任。一定要坚持写下去,要把这些故事告诉全国人民!</p> <p class="ql-block">  1955年初,曲波和刘波奉命来到北京。曲波担任一机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到了北京后,他又接着写下去,还是保持着秘密状态,一下班就躲藏在屋子里写作。 曲波日以继日的写作,就是寄托对牺牲战友的怀念。写到动情处, 常常泪湿衣襟。</p> <p class="ql-block">  对于曲波来说,与杨子荣、高波等英雄,那就是生死之交!对战友的怀念,对那段艰难的战斗历程的刻骨铭心,促使曲波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写作。</p><p class="ql-block"> 刘波回忆说,曲波身为厂党委书记平时工作很忙,为了有个好的写作空间,一到星期天就干脆让她带着孩子们去公园。</p> <p class="ql-block">  曲波之妻刘波回忆到:我也是他的专职抄稿员。有时, 他一天能写1万字, 而我要用两三天时间才能抄出来。因为他创作灵感上来时写得快, 字迹很潦草, 一些不会写的字还自己造, 有时我查字典也查不着, 只好边猜边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曲波家里的房间小, 放不下两张桌子, 刘波就在缝纫机上抄稿。每抄完一章, 就用毛线和布条装订起来。</p> <p class="ql-block">曲毳毳保存的《林海雪原》手稿。</p> <p class="ql-block">  曲波《林海雪原》的经过一年半业余时间的艰苦创作,小说《林海雪原》终于写完了,约40多万字。</p> <p class="ql-block">  曲毳毳在采访中说:《林海雪原》终于完成了,曲波感到心中是个非常大的欣慰。</p> <p class="ql-block">  刘波回忆说,《林海雪原》初稿完成后, 她买了两米做衬衫的布剪成包袱皮, 将文稿分装成两包。</p><p class="ql-block"> 去投稿那天,为图近点,去了他家斜对面的外文局大楼,找到《中国文学》编辑部。一位专家问是什么语种, 曲波说:“是中文。” 外国专家建议他们去人民文学出版社投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用“包袱皮”包起来的《林海雪原》手稿。</p> <p class="ql-block">  曲毳毳说:到了出版社,曲波见面就说,“我不是作家, 你们给看看行不行?如果不用, 你们打个电话我来取。”</p> <p class="ql-block"> 曲波再三叮嘱, 电话一定要打到家里——他怕单位同事知道后走漏风声。</p> <p class="ql-block">  曲波叮嘱:如稿件不用,电话千万不要打到我单位去。</p> <p class="ql-block"> 一天,人民文学出版社龙世辉编辑打电话到家:“曲波同志, 你到出版社来一趟吧。”</p> <p class="ql-block">  原来,年轻编辑龙世辉从稿件登记处领走厚厚一大摞暂用名为《林海雪原荡匪记》的书稿, 打开一看, 稿纸有大有小, 每一沓都用各色不同的毛线拴着, 字体老长, 一个个伸胳膊撂腿的, 很不好认。</p><p class="ql-block"> 起初读稿时, 龙世辉并没抱什么希望。可当他一页页翻下去, 不知不觉地就沉浸在故事当中了。读罢书稿, 他兴致勃勃地向副社长楼适夷做了汇报。</p><p class="ql-block"> 经商议先在《人民文学》选发了《奇袭虎狼窝》章节。</p><p class="ql-block"> 1957年9月, 经过曲波与龙世辉修改的小说《林海雪原》初版与读者见面, 立刻轰动全国。</p> <p class="ql-block">  曲波在《林海雪原》的首页上写道:“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道出了曲波创作《林海雪原》最深刻的情感动机。</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叫《林海雪原》,曲波解释到:我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眼前的森林,风一刮,森林鼓凹鼓凹的,像海洋的波涛一样,‘林海’两个字出来了;这个雪是无边无岸的原野,这个‘雪原’就出来了。”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林海雪原》。</p> <p class="ql-block">  《林海雪原》面世之后, 很多读者把曲波当成了小说中的“少剑波”, 也把曲波妻刘波当成了小说中的“小白鸽”——剿匪小分队女卫生员白茹。由此演绎的一些插曲, 至今令人难忘。</p><p class="ql-block"> 董卿也就此事问到曲毳毳。</p> <p class="ql-block">  曲波在《林海雪原》章节中赞美卫生员白茹写下:</p><p class="ql-block">万马军中一小丫,</p><p class="ql-block">颜似露润月季花。</p><p class="ql-block">体灵比鸟鸟亦笨,</p><p class="ql-block">歌声赛琴琴声哑。</p><p class="ql-block">双目神动似能语,</p><p class="ql-block">垂髫散涌瀑布发。</p><p class="ql-block">她是万绿丛中一点红,</p><p class="ql-block">她是晨曦仙女散彩霞。</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一次曲波去医院看病, 恰巧遇到贺龙元帅。贺老总当时是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委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他主动和曲波聊起天来:“年轻人, 在哪儿工作啊?”,“报告首长, 在一机部。”曲波回答。“一机部?你们那里有个人写了一本长篇小说, 叫《林海雪原》,你知道不?”曲波一下子愣住了, 激动得脸都红了。</p><p class="ql-block"> 当贺老总得知眼前这个年轻人就是曲波时, 高兴地拉着他的手, 把他介绍给周围的人:“他就是《林海雪原》的作者, 有时间你们好好读读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贺老总又环顾一下四周, 问曲波, “咦——你爱人白茹呢?她怎么没来陪你?”</p><p class="ql-block"> 曲波赶忙解释:“我爱人不叫白茹, 叫刘波。”贺老总笑道:“不行, 改过来, 叫白茹!”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p> <p class="ql-block"> 曲波谈到关于“小白鸽”的艺术形象时, 曾经说过:“在茫茫林海中, 我们面对的是极其凶残的敌人, 恶劣的环境根本不允许小分队带女兵作战。</p><p class="ql-block"> 那么, 我为什么要写一个女卫生员呢?我想, 我们的战争是为了和平, 在森林里除了大雪就是野兽和土匪, 单纯地记叙这些太冷酷了、太单调了。所以, 我有意识地创造了一个‘小白鸽’。如果你们要问‘小白鸽’是参照何人塑造的?我可以告诉你们, 是我的老伴儿。她活泼伶俐、聪明能干, 14岁参加抗战, 15岁就成了胶东军区后方医院的护士长、医院党委委员。我就是以她的性格特征创作了白茹这位‘万马丛中一小丫’, 以此烘托和平气氛。”</p><p class="ql-block"> 《林海雪原》中白茹的出现,彰显了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可称得上是“神来之笔”!</p> <p class="ql-block">  孤胆英雄杨子荣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传奇。 </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月,杨子荣得知号称“座山雕”的匪首张乐山,在海林县境内活动的线索。他化装成土匪吴三虎的残部,取得了土匪的信任,打入其内部。2月7日,一举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相关人全部活捉。</p><p class="ql-block"> 2月19日,《东北日报》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对他的英雄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p> <p class="ql-block">  接着,1947年2月底,在围追匪首丁焕章、郑三炮等人的战斗中,杨子荣冲在最前面,被土匪的子弹击中胸部,英勇牺牲,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 1947年3月17日上午11时,牡丹江军分区第二团的全体官兵和海林县各界人士,在今朝鲜族中学广场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当时的县委书记孙以谨致悼词,牡丹江军分区首长宣读东北军区发来的命令,授予杨子荣为“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命名杨子荣生前所在的侦察排为“杨子荣排”。</p><p class="ql-block"> 追悼会结束后,杨子荣的灵柩被护送到海林东山下墓地安葬。</p><p class="ql-block"> 立碑:英名永在,浩气长存。</p> <p class="ql-block">寻找杨子荣的身世。</p> <p class="ql-block">   随着《林海雪原》面世,杨子荣的身世却一直都是个谜。</p><p class="ql-block"> 牡丹江市委和黑龙江省委的重视。中共海林县委做出决定:把寻访杨子荣身世,当成全县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限期完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经历千辛万苦的查找,历经波折,最终由团政治处宣传股长从牡丹江军分区档案中找到一张庆功合影照片,提供了放大的杨子荣在庆功会上披红戴花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就是这张放大的照片,人们终于看清楚了杨子荣的脸。</p><p class="ql-block"> 当照片送到曲波等战友手上,杨子荣的战友们惊呼:“是从哪儿找来的,这就是杨排长呀!”。 </p><p class="ql-block"> 照片又被送到牟平县嵎峡河村,杨宗福(杨子荣哥哥)老人见到照片,老泪横流、泣而无语。村上的老人们异口同声地指着照片说:“这是宗贵呀!”。 </p><p class="ql-block"> 原来,1945年初秋,抗战胜利。民兵骨干杨宗贵,因担心新婚妻子和母亲阻挠,他瞒着母亲和妻子去乡公所用“杨子荣”这个名字报名参军。见到照片,家人确认:杨子荣就是杨宗贵。 </p><p class="ql-block"> 至此,寻找英雄杨子荣出身的工作,历经8年,其中经历“文革”等困难,终于将英雄的身世调查清楚,告慰了英雄的英灵。</p> <p class="ql-block">杨宗贵(杨子荣)家乡-嵎峡河。</p> <p class="ql-block">  山东牟平县人民政府关于“失踪军人通知书”。注明:杨宗贵1945年参军。</p> <p class="ql-block">牡丹江军分区二团战友回忆杨子荣。</p> <p class="ql-block">  《杨子荣纪念馆》位于牡丹江市所属的《海林市东山烈士陵园》的青松翠柏之中,是为了纪念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烈士而建。</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杨子荣烈士陵园》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杨子荣之墓。</p> <p class="ql-block">侦察英雄杨子荣雕像。</p> <p class="ql-block"> 刘波在海林市深切缅怀当年牺牲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 《杨子荣纪念馆》位于烟台市牟平区内,与著名的雷神庙毗邻,座落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p> <p class="ql-block">杨子荣纪念馆简介。</p> <p class="ql-block">侦察英雄杨子荣雕像。 </p> <p class="ql-block">1996年曲波和刘波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  曲波在《林海雪原》后记中写道:“及抵家, 一眼望见那样幸福地甜睡着的爱人和小孩子, 一阵深切的感触涌上我的心头……我的宿舍是这样的温暖舒适,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这一切, 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没有看到, 也没有享受到。但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未来, 在最艰苦的年月里, 他们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曲波晚年因病于2002年6月27日去世。</p><p class="ql-block">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创作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著名作家曲波,因病医治无效,6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p><p class="ql-block">  曲波1957年发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被改编为话剧、电影、京剧,同时被译为越南、蒙古等国文字,其它作品有长篇小说《山呼海啸》和《桥隆飙》等。 </p><p class="ql-block">  曲波1923年生于山东,1938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入胶东抗大学习,1944年调作战部队,任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等,1950年转业到工业部门,历任机车车辆制造厂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厂长、设计分局副局长、设计院副院长,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p> <p class="ql-block">  1957年,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出版,随即引起轰动。不到一年时间,重印6次,累计印数近百万。</p><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7年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曲波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至今,该书已被印刷300余万册。</p><p class="ql-block"> 1958年6月《林海雪原》被译成俄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时,该书是带去的文学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林海雪原》先后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蒙古文、朝鲜文、越南文、挪威文、阿拉伯文。</p><p class="ql-block"> 小说后来被改编为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连续剧、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传播广泛,成为几代人的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 红色文学巨著《林海雪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