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因为上学和工作等原因,特别是有了联合收割机后,多年没有帮父母收麦子了。要么是麦收前,给父母一些割麦子的费用;要么就是在麦子收好后,买点菜回老家看看,村子里一些脾气欢的大娘大婶们看到后,会开玩笑的说:“懒货早不了来,晚不来,麦子收完了才回来”。</p><p class="ql-block"> 其实她们也没有冤枉我,我从小就怕干农活,我上学的一大半的愿望就是离开农村,逃离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 我们老家,我忘了是农历4月初8,还是18?在我们村东北,大约三四里的一个小山村,平时也不逢集啥的,只是在这天有一个会。我想起来了应该是4月18这天,因为我记得会上有卖樱桃的:“红红的樱桃,晶莹剔透,酸酸甜甜的,一毛钱几个我记不得了”!这个会当年很热闹,方圆十里的人都赶这个会,有唱戏的,卖衣服,卖小吃的,更多的是卖农具的。这个会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会在这个交通不变,偏僻的小山村逢一个会,我没有听过什么故事。我想应该是为了“收麦子”而做前期准备的一个会吧?因为赶会的大人们,在返程的路上,要么肩上扛着新的木锨,要么手里拿着修好的镰刀。</p> <p class="ql-block"> 快到临近麦熟的时候,农人开始做收割前的准备工作:修理农具,还有就是把打麦场整理好。</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还没有包产到户,村子里的麦子都在村子里的一个大的打麦场集中脱粒归仓。</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村子的西南角有一块空地,很大,南边三间大房子是队里的粮仓,北边的三间大房子是队里喂牲口的。麦场很大,很平坦,平时是我们的游戏地方。这个打麦场承载了我的童年很多的快乐和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村子里队长给村民们分好工,好像妇女们负责收割;青壮年男劳力们负责拉麦子,铡麦秸秆,摊场,挑场,扬场,等等技术和体力活,大概就是这样,这些记忆很模糊!然而那些一只手牵着牲口,一只手轻轻的扬着鞭子,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调,在打麦场里转着的,多是慈祥的中老年男人,他们早已不在了,然而回忆起来,依然他们慈祥的面容依然在脑海。</p><p class="ql-block"> 麦子收割的时候,先打麦腰子,就是先割一把麦子,均匀的分开,在麦穗头部,互相缠绕一下,然后挽一个结,摊开,把割的麦子放在上面,到差不多的时候,再把麦腰子的两头对接起来,把麦子捆好!以便于好运输,还有就是为了节省脱粒的工作量,打麦子,尽量是麦穗头的部分,要有一道铡麦个子的工序。</p><p class="ql-block"> 铡好的麦穗头,先在麦场摊开,晒一个上午,中午的时候,趁着太阳的照射,打麦子就开始了。因为开始的时候,麦穗头都比较硬,而且连着的一些秸秆,也枝枝丫丫的,阻力很大,牲口们一般先拉着圆圆的石磙在转,看到它们吃力的转着,很心疼它们的劳作!等基本压平了后,用叉子把压平了麦秸杆,再挑起来,一是为了通风和增大受阳光照射面积,二是把脱落的麦子散落在底部。两三遍后,场上的秸秆已经软软的了,就好在石磙的后面加一个扇形的磱石,调皮的孩子,会跟在后面紧跑几步,跳上去,蹲在上面,转着玩!经过了一个半天的碾压,麦秸杆已经被碾的滑滑的,软软的,我们会躺在上面,感觉比在狗皮褥子上还滑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劳累了半天的牲口们,终于休息了下来,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把上面一层的麦穰,挑开后,用木锨等工具把麦子和麦糠一起堆起来,然后就是要等傍晚的风起来了,开始扬场了。扬场是一个技术活,要迎着风,把混合物杨起来,重的麦粒落下来,麦糠随着风,顺着风的方向,漂起来,然后分离开来。有的人负责扬,有的人负责用扫帚打扫一些没有脱粒的麦余子,不过要带着草帽,不然麦粒像急急的雨滴一样,打在脸上很疼的!</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午收,我们很快乐,因为我们只是看着大人们在忙碌,我们在游戏,然而那个时候,共同劳动的热闹场景也是那个年代的记忆,温暖了几代人。</p> <p class="ql-block"> 包产到户后,由原来的以村为单位的劳动,变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方式,那么我们小孩子们也要帮大人做事了。而“午收”是周期最长,时间最紧迫,工作环境最劣,劳动强度最大的劳动!每年麦收,很多人都要掉一层皮,现在想想还心有余悸。</p><p class="ql-block"> 父母们会让我们只割几耧(lou),一耧三个齿,一般两耧我都不愿意割。麦收季节已经是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可以看着地面的蒸汽袅袅升起。虽然带着草帽,然而太阳下,头皮还是晒的发麻,汗水湿透了头发,更加的闷热:麦芒尖尖的,即使穿着衣服,也会刺着胳膊生疼;腰一弯一伸,不一会就感觉酸酸的,抬头一看,麦田的尽头还远远的,顿时灰心丧气,这什么时候能割到头?我的母亲会鼓励到:“手是好汉,眼是坏蛋,不要看,低头干”!不停的以美食来诱惑我;以及辛苦这几天,就可以有一年的白面馒头吃,这样的重大意义来激励我,不能装孬。当时感觉,哪怕在太阳下,能看书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啊?</p> <p class="ql-block"> 麦子割好了,拉到了打麦场,这个时候就可以喘口气了,因为如果是遇到下雨天,麦子在地里,那么农民们就会唉声叹气,叫苦连天,麦子在地里容易发芽。不然为什么叫“抢收”呢?</p><p class="ql-block"> 没有包产到户的时候,小孩子只是玩,地是自己家的后,就不能做一个旁观者了,那么力所能及的活还是要做的。比如铡麦个不行,大人铡好了,我们要抱着铡好的麦穗头散开,麦芒扎的胳膊,脸,肚皮,痒痒疼痛;还有那麦锈会把胳膊和脖子,脚脖子,凡是裸露在外的,都涂的黑黑的。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割了一天的麦子,晚上趁着月色铡麦穗,摊场,一直到深夜,最后倒在麦秸垛旁就睡着了。至于其他的辛苦,不可言状了。</p> <p class="ql-block"> 麦子快熟了的时候,大人开始关心天气预报,天气晴朗则心情舒畅,天气不好,那么我们要知趣点,不要找挨骂!看到大人们的焦虑,我们也焦虑,默默祈祷老天爷能开开恩,就是这样每年都在焦虑中渡过一个又一个午收。不过有一年没有那么幸运,遇到了阴雨天,吃了一年的发芽的麦子磨的面粉,真的难吃,黏黏的只能做和饼子,因为面不发酵蒸不了馒头。村子里的主妇们想一百个法子,和听其他村的人的做法,也无济于事!</p><p class="ql-block"> 午收的麦子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而且还是交公粮的主要指标,所以一年日子过得的好不好就看这一季了。所以农民要全力以赴!</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午收基本要持续一个月,看到父母们疲惫不堪,从内心深处感觉到不安。午收后,秋种也完成了,夏天雨来了,父母这个时候,可以无所安心的,没有挂碍的休息了,我看到他们美美的躺了几天,知道他们太累了,散了架的骨头得到了休息,我们也心情愉快,心安理得的玩耍了。</p> <p class="ql-block">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机械也进入了农村的各家各户,先是半机械化,慢慢的是机械化,农民们从开始的观望,到现在离不开机械化,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p> <p class="ql-block"> 前一段时间,端午节期间,我回到了老家,一下车,扑面而来的热浪,带着浓浓的麦子熟了味道,让我有点晕眩!</p><p class="ql-block"> 整个村子里空气里,弥漫着麦秸杆那麦芽糖,微微糊了,混合着午季阳光的味道,是久违了熟悉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